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9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152篇
综合类   2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瓣膜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提高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心瓣膜手术的疗效 ,降低死亡率 ,总结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方法  2 4例患者中 ,二尖瓣病变 11例 ,主动脉瓣病变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 10例。 1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另 6例为心瓣膜手术中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有阻塞 ,急症行 CABG。全组行二尖瓣成形术 2例 ,二尖瓣置换术 9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 10例 ;移植 1支血管 7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结果 术后早期 (30天内 )死亡 2例 ,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8个月~ 7年 ,晚期死亡 1例 ,其余 2 1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心功能 (NYHA分级 ) 级 15例 , 级 5例 , 级 1例 ,心绞痛消失 7例。 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疾病并存时 ,应同期施行CABG和心瓣膜手术 ,彻底纠正心脏病变。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术后妥善处理心、肾等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2.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内皮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海波  梅举  张宝仁  黄盛东 《上海医学》2005,28(3):227-229,i001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诱导其向内皮分化,为组织工程研究作准备。方法成年SD大鼠,应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为1.077g/m1)将长骨骨髓经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收集中层的单个核细胞,加入诱导培养基并置于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上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细胞百分率及Ⅷ因子、CD31、Lecti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呈圆形、纺锤形单层融合贴壁生长;Ⅷ因子、CD31、Le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透射电镜示细胞具有内皮特征性的Weibel-Palade小体。结论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可获得较高纯度的BMSCs,经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具有血管内皮特征。  相似文献   
103.
新一代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体外预适应脉动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济、简单、易用的新一代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体外预适应脉动仪.方法:采用对细胞无毒材料制作成外形似"飞碟"状密闭系统,简易电动呼吸机为动力源,动力室与瓣膜室之间隔膜的运动类似于心室的舒缩.安装混合细胞种植的去细胞猪主动脉带瓣管道后,开始低流量、低压力、低搏动频率运行,频率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成人主动脉瓣工作环境时,继续运行到第8天,取出组织工程瓣膜行病理学检查.运行期间发现培养液有浑浊现象或运行结束时即行微生物学检查,发现微生物者为感染.结果:脉动仪工作流量范围为50~6 000 ml/min,搏动频率为20~75次/min,收缩压力为10~120 mmHg,舒张压力为5~70 mmHg.与第一代脉动仪相比,感染率显著降低(100%vs 27.27%,P<0.01),瓣膜室内环境和系统运行稳定.病理学及扫描电镜显示:去细胞带瓣管道已完全内皮化,间质可见存活的成纤维细胞.结论:新一代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体外预适应脉动仪具有低污染率、操作简单、容易制作、性能稳定、价格低廉、运行环境要求较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移植静脉外加外套管防止静脉过度扩张,可减轻移植静脉内膜增生,达到防止再狭窄的目的.本文对不同材料、不同口径外套管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外套管防止移植静脉再狭窄的机制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理解移植静脉狭窄的机制,以实施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猫体外循环时心肌caspase 3 mRNA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猫体外循环(CPB)时心肌caspase 3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根据人和鼠caspase 3 mRNA基因序列,利用DNASIS软件设计猫caspase 3基因的PCR引物,采用RT-PCR检测CPB过程中心肌caspase 3 mRNA的表达.结果:CPB主动脉阻断(ACC)过程中猫心肌caspase 3 mRNA的表达与ACC前相比未见明显增高,再灌注15 min时心肌caspase 3 mRNA的表达量较ACC前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90 min时心肌caspase 3 mRNA的表达量为ACC前的4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PB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心肌caspase 3基因表达增加,而再灌注过程可能是caspase 3 表达增加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 (CPB)中缺血预适应 (IPC)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猫 CPB模型并随机分成 3组。对照组 (n=30 )仅作单纯并行 CPB转流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30 )于 CPB开始 4 5 m in后阻断升主动脉 (ACC) 6 0 m in,开放主动脉恢复再灌注 90 m in;IPC组 (n=30 )于 ACC前进行 3轮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 m in) ,余同 IR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 ,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心肌超微结构中过氧化氢 (H2 O2 )电子致密物沉积的产生及细胞内 Ca2 +分布情况。 结果 :IR组 ACC6 0 min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重 ,尤其是线粒体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明显 ,再灌注期间进一步加重 ,至再灌注结束时 ,未见明显改善 ;IPC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 IR组明显减轻。至再灌注 90 min时 ,IR组和 IPC组均可发现一定数量的凋亡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82 7± 0 .973) %和 (2 .2 4 3± 0 .2 4 6 ) %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IR组在心脏恢复再灌注后 ,其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管腔面可见较多的 H2 O2 电子致密物沉积 ,而且细胞内 Ca2 + 分布也明显增加 ;IPC组 H2 O2 电子致密物沉积和细胞内Ca2 + 分布虽有一定程度的增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应用两种改良的特殊染色法研究体外循环 (CPB)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病理形态特征的改变。方法 :建立猫CPB模型并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 (n=5 )仅作单纯并行 CPB转流 ,不阻断升主动脉 (ACC)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5 )于CPB开始 4 5 min后 ACC6 0 min,开放主动脉使心脏恢复再灌注 ;IPC组 (n=5 )于 ACC前进行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min,并重复 3次 ) ,余同 IR组。分别应用改良的碱性复红 -苦味酸特殊染色法 (HBFP)和改良的 Gonori变色酸亮绿特殊染色法(GCA)观察各组再灌注早期心肌变性变化 ,并结合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各组再灌注早期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情况。 结果 :H- E染色难以识别 IR组和 IPC组之间损伤程度差异。再灌注早期 ,对照组 HBFP特殊染色及 GCA特殊染色均呈阴性着色 ,IR组呈弥漫性阳性着色 ,而 IPC组呈局灶性或小片状阳性着色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 .0 5 ) ;而且心肌组织染色深浅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程度相一致。结论 :应用改良的 HBFP和 GCA特殊染色法均能显示心肌再灌注早期病理改变 ,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较好 ;结果提示 IPC有助于心肌再灌注早期缺血、缺氧的改善 ,减少心肌变性  相似文献   
108.
体外循环中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的镧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镧示踪法观察猫体外循环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为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恢复的膜分子机理及改进临床心肌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分组 :健康猫 15 0只 ,体重( 3.0± 0 .5 )kg ,随机分为 6组 (组Ⅰ 15只 ,其余组各 2 7只 )。组Ⅰ仅作体外循环转流 ,不阻断主动脉 ;组Ⅱ主动脉阻断(ACC)期间不行心肌保护 ;组Ⅲ、Ⅳ、Ⅴ中度低温体外循环 ,ACC期间分别间断顺灌冷晶体、冷血心停搏液和持续顺灌冷血心停搏液 ;组Ⅵ常温体外循环 ,ACC期间持续顺灌温血心停搏液。2 .建立体外循环模型 :按文献 …  相似文献   
109.
风湿性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三尖瓣不同类型病变,探讨对三尖瓣器质性病变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分析,依据不同病理改变决定手术方式,行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53例。以瓣环扩大、瓣叶增厚、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交界粘连融合以狭窄为主则切开交界融合,切开处以小垫片缩环,交界对拢缝组成统一瓣;成形失败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采用改良Kay法或节段性DeVega成形术43例,切开粘连交界对拢缝合5例,置换生物瓣1例,机械瓣4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0例,随访时间5个月-9年,随访率为94%,其中1例5年后死于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无反流41例,轻至中度反流8例。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44例,Ⅲ级5例。结论;三尖瓣器质性病变绝大部分均可采用瓣膜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的远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了解较好地进行心肌保护,研究主动脉开放前热血加甘露醇灌注在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6月-1999年6月间8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生对照组,每组各40例,常规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两组均采用中度低温含血心肌保护,实验组于主动脉开放前给予热血加甘露醇灌注。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在自动复跳率、主动脉开放后体外循环时间、24小时内心排轿指数恢复速度、肌酸激酶下降幅度等指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手术死亡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主动脉开放前热血加甘露醇灌注能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加快术后早期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