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胎儿存放时间和胎儿引产时间的长短与胎肝细胞活力的关系分别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胎儿存放的时间与胎肝细胞活力无明显关系,而胎儿引产时间与胎肝细胞活力呈负相关。提示在临床应用中,自胎儿娩出到胎肝细胞悬液制备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以充分利用胎肝标本。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95名HBV血清标志物均阴性的藏、汉族中学生,采用0.1.6方案经臀部肌肉接种乙肝疫苗并随访九个月,以观察国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对藏、汉学生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显示:首次接种后九个月藏族学生抗-HBs阳性率和保护率分别为90%和76%。汉族学生为82%和7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HBs阳性率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增高(P<0.005)。提示:国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在种族间的免疫反应性无差异,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3.
<正> 肝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受到抑制因子和刺激因子两类体液因子的调控,后者包括外源性刺激因子和肝源性刺激因子。1975年,LaBrecgue等在断乳小鼠的旰脏中提取到一种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的蛋白质物质,以后又称其为肝细胞刺激再生因子(Hepatic Sti-  相似文献   
54.
应激加高热量膳食致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多因素致病刺激方法,建立一种具有代谢综合征(MS)特征的动物模型,为这类疾病发病机理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适合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高脂高糖喂养同时结合应激刺激(足底电击+噪声刺激)建立MS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普通全价鼠饲料喂养组(A组)、单纯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组(B组)、普通饲料喂养+应激组(C组)和高脂高糖喂养+应激组(D组)。C、D组每天上、下午应激刺激1次,每次2h,连续刺激55d。试验期间每周记录动物体重及食耗量,每周测量血压1次,45d后检测血脂、血糖,继续刺激10d后进行糖耐量试验。结果:在连续6周的训练过程中,D组血压明显升高,与C组血压升高相当;进食量明显增加;至第5、6周D组体重增长有所下降,而训练期间C组体重增长明显减慢。训练6周后D组血糖升高,而B、C组血糖均未见明显升高;D组血脂指标:TC、LDL、VLDL、TC/HDL、(LDL+VLDL)/HDL均显著升高,且升高幅度明显大于B组,HDL明显下降,但TG升高幅度不及B组。至连续刺激55d后,D组糖耐量异常最严重。结论:应激伴高热量膳食喂齐的大鼠可引起脂质异常、高血压、轻微高血糖及明显糖耐量异常,具备MS特征的动物模型。这种模型不是单因素致病模型的简单相加,而具有多因素的协同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北京地区儿童碘营养状况。方法分别对城区、郊区、郊县各两个的10个居民点1035名0~12岁健康儿童取头发标本,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头发碘含量;结果发碘均值0.7845±0.4821μg·g~(-1),高碘率36.1%,低碘率13.1%,正常50.7%:城区、郊区、郊县儿童高碘率分别为49.9%、30.2%27.9%;0~3、3~6岁、6~12岁组儿童高碘率分别为52.2%、41.5%、23.7%;男女之间碘值无差别。结论各居住区、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碘含量普遍增高(P<0.05或P<0.001),北京地区儿童日常食用加碘盐已能满足生理需要,加用含碘食品或药品可导致碘过量,对儿童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阿卡波糖和米格列奈治疗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该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中,T2DM病程5年以下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米格列奈组或阿卡波糖组,分别接受米格列奈钙片治疗10mg/次或阿卡波糖片治疗50 mg/次,3次/d,疗程均为12周。观察12周后HbA_1c、FBG、餐后血糖(PBG)的变化,以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入组患者248例,可进行疗效评价分析237例,其中米格列奈组118例,阿卡波糖组119例。治疗后,两组HbA_1c、FBG、PBG水平与基线比较均降低(P0.0001)。12周时,HbA_1c治疗前后下降值,米格列奈组(1.27±1.04)%,阿卡波糖组(1.00±1.30)%,两组差值(0.27±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米格列奈组FBG下降(1.31±1.29)mmol/L,阿卡波糖组(0.86±1.68)mmol/L,两组差值(0.45±1.5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FBG和PBG下降值两组相当(P0.05)。阿卡波糖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66%,米格列奈组为6.54%(P=0.0508);阿卡波糖组腹胀发生率高于米格列奈组(P=0.0055)。结论米格列奈和阿卡波糖均有降低HbA_1c、FBG及PBG的作用,且疗效相当,米格列奈较阿卡波糖有较少的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