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4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41.
目的通过研究PTEN蛋白在经阿霉素处理的胃癌细胞核及细胞质中表达的差异性,探讨阿霉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用化疗药物阿霉素在不同的时间段处理对数期生长的胃癌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TEN蛋白在胃癌细胞核及细胞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经阿霉素处理胃癌细胞后,细胞质内PTEN蛋白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表达水平相应的增加。细胞核内PTEN蛋白处理后表达减弱。结论阿霉素可能通过诱导细胞核内的PTEN蛋白向细胞质内转移,使细胞质内的PTEN蛋白表达增强,这可能是阿霉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检测PI3'K/Akt通路抑制剂对抗肿瘤药物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过程的影响.方法:将胃癌细胞系BGC-823细胞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渥曼青霉素组、足叶乙甙组、渥曼青霉素 足叶乙甙组、阿霉素组和渥曼青霉素 阿霉素组.按照上述分组用药物干预BGC-823细胞24 h,采用NaI法提取各组细胞的DNA,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表达变化及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示空白对照组未见DNA 梯状谱,其他5组均出现明显的DNA梯状谱;② Western blot 结果提示阿霉素与足叶乙甙干预后,BGC-823的Caspase-9活性与未处理组相比增强,加用渥曼青霉素处理后,BGC-823的Caspase-9活性与未处理组相比明显增强,与单用阿霉素或足叶乙甙处理组相比有所增强.结论:PI3K/AKT通路抑制剂能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增强抗肿瘤化疗药物的疗效 .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8例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术后病理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 结果 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45 min。术中穿孔3例(2.8%),术后无迟发性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2.8%)。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41例(38.0%)、绒毛状腺瘤4例(3.7%)、绒毛状管状腺瘤39例(36.1%),其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38.0%)、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14.8%);腺癌19例(17.6%),包括高分化11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3例;其他病理类型5例(4.6%)。病灶均为完整切除,其中整块切除100例(9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此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 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完善术前评估,加强手术技能,分析术后病理特征及定期随访是提高ESD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评估新型磁力锚导引系统在猪模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名熟练ESD操作者在2只实验猪直肠进行磁力锚牵引辅助下ESD,记录分析操作时间、切除效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等。结果 共完成ESD操作5例,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平均时间为26.6 min,单位时间切除率(0.38±0.1)cm2/min。病灶均完整切除且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 磁力锚牵引辅助ESD能有效暴露黏膜下层,提供直视下切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45.
PTEN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PTEN在四种胃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5’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四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HGC-27,MGC-803,BGC-823,SGC-7901)中PTEN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除SGC-7901外,其他三种细胞可检测到PTE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PTEN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为:SGC-7901最高(P<0.01),BGC-823、MGC-803次之(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GC-27表达水平最低(P<0.01),其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呈正相关趋势。结论PTEN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这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6.
肠镜是检出、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临床一线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在肠镜的质量控制和辅助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国内外至今尚无肠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的相关共识。202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组织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讨论,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形成肠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应用肠镜人工智能时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共识意见包括人工智能在肠道准备评估、息肉识别、息肉分型、退镜质量控制等9个部分的应用推荐,共12条陈述,以及肠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结直肠ESD的3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病变位置、病变大小、病理、术中不良事件、ESD操作时长、术后创面处理、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ESD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事件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347例患者术后发热率为4.6%(16/347),发热最高体温(38.1±0.4)℃,发热天数(2.6±1.5)d。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或术中穿孔(OR=0.481,95%CI=0.267~0.867,P=0.015)、术后迟发出血或迟发穿孔(OR=0.323,95%CI=0.105~0.991,P=0.048)以及病灶累及固有肌层(OR=0.320,95%CI=0.143~0.716,P=0.006)是结直肠EDS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出血或术中穿孔、术后迟发出血或迟发穿孔以及病灶累及固有肌层是结直肠EDS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观察及处理,以期降低术后发热率。  相似文献   
14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且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直肠由于肠壁薄、空间狭窄、有较大的折叠弯曲和游离性等特点,ESD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认识并掌握结直肠ESD不良事件的发生发展、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对提高结直肠ESD的疗效和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评价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对消化内镜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院消化内镜中心160条胃肠镜检查后的内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内镜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内镜管道刷洗阶段,试验组内镜采用软式内镜管道自动清洗装置刷洗内镜,对照组内镜采用清洗消毒员手工刷洗内镜。比较两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内镜管道刷洗时间及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内镜总体消毒合格率(98.75%)高于对照组(88.75%,P=0.009),其中试验组胃镜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33%VS 86.89%,P=0.016),肠镜消毒合格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 90.00%,P=0.299)。试验组内镜管道刷洗时间长于对照组[(158.76±17.46)s VS (117.44±13.59)s,P<0.001]。试验组刷洗前后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差值低于对照组[(0.87±0.80)分VS (2.84±1.08)分,P<0.001],其中刷洗前清洗消毒员躯体疲劳程度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0.50)分...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构建监测上消化道盲区的智能内镜影像分析系统,并验证其监测性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6—2020年的上消化道内镜图片87 167张(数据集1),其中训练集75 551张,测试集11 616张;回顾性收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6—2020年的咽部图片2 414张(数据集2),其中训练集2 233张, 测试集181张。分别构建上消化道盲区监测27分类模型(模型1,区分图像为咽部、食管、胃腔等27个解剖学部位)、咽部盲区监测5分类模型(模型2,区分上颚、咽后壁、喉部、左梨状窝、右梨状窝)。基于数据集1、2对上述模型进行训练和图片测试,基于keras框架的EfficientNet‑B4、ResNet50、VGG16模型进行训练。进一步回顾性收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21年的完整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视频30个,在视频中测试模型2盲区监测性能。结果 模型1在图片中识别上消化道27个解剖学部位准确率的横向对比结果显示,EfficientNet‑B4、ResNet50、VGG16在上消化道盲区监测27分类模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0.90%、90.24%、89.22%,其中EfficientNet‑B4模型的表现最优,EfficientNet‑B4模型各个部位监测的准确率介于80.49%~97.80%。模型2在图片中识别咽部5个解剖学部位准确率的横向对比结果显示,EfficientNet‑B4、ResNet50、VGG16在咽部盲区监测5分类模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9.40%、98.56%、97.01%,其中EfficientNet‑B4模型的表现最优,其各个部位监测的准确率介于96.15%~100.00%;模型2在视频中识别咽部5个解剖学部位的总体准确率为97.33%(146/150)。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可监测上消化道盲区的智能内镜影像分析系统,耦合了咽部盲区监测及食管、胃腔、十二指肠盲区监测功能,在静止图像及视频中均具有较高识别准确率,有望应用于临床辅助医生实现上消化道视野全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