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9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14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335篇
内科学   287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682篇
预防医学   198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23篇
  3篇
中国医学   237篇
肿瘤学   8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 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依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百度学术、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参考美国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再对纳入的原始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纳入原始研究21篇文献。依据创伤后成长功能描述模型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将相关因素划分为个体内部因素、个体外部因素进行分类归纳。结论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未来亟需进一步展开理论及纵向研究论证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发生机制,为医护人员制定切实有效的创伤后成长干预提供高质量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分析孕妇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抗凝血酶-Ⅲ(AT-Ⅲ)和25羟维生素D[25(OH)D]表达水平对产后出血(PPH)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邢台市第三医院产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8例住院分娩孕产妇,根据分娩后是否PPH分为PPH组(n=40)和无PPH组(n=78),对比两组产妇基本资料和血清THBS-1,AT-Ⅲ和25(OH)D水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产妇PPH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THBS-1,AT-Ⅲ和25(OH)D水平对产妇PPH的预测价值。结果 PPH组流产史比例、剖宫产比例、宫缩乏力比例、软产道损伤比例、产程延长比例和血清THBS-1水平明显高于无PPH组,AT-Ⅲ和25(OH)D水平明显低于无P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宫缩乏力(OR=2.853,95%CI 1.118~4.972)、软产道损伤(OR=1.429,95%CI 1.004~1.936)、产程延长(OR=1.090,95%CI 0.524~1.183)和THBS-1(OR=1.020,95%CI 1.006~1.033)为产妇PPH独立危险因素,AT-Ⅲ(OR=0.879,95%CI 0.829~0.932)和25(OH)D(OR=0.701,95%CI 0.574~0.856)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HBS-1+AT-Ⅲ+25(OH)D联合检测(OR=0.917,95%CI 0.852~0.960)预测产妇PP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THBS-1(OR=0.696,95%CI:0.605~0.777),AT-Ⅲ(OR=0.819,95%CI 0.738~0.884),25(OH)D(OR=0.741,95%CI 0.652~0.817)预测。结论 PPH产妇血清THBS-1水平明显提升,AT-Ⅲ和25(OH)D水平明显降低,为PPH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提升PPH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本研究探讨整合素αvβ3抑制剂(Cyclo-RGDfK)对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诱导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体外传代培养MCF-10A细胞,采用FN诱导建立上皮间质转化(EMT)模型。Western blot实验检测αv integrin、β3 integrin、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N作用48 h后可明显增强αv integrin、β3 integrin、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在给予Cyclo-RGDfK作用后,FN诱导的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上调和E-cadherin表达下调被明显逆转;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FN能显著增强MCF-10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Cyclo-RGDfK能显著抑制FN的诱导作用。结论 Cyclo-RGDfK能抑制FN诱导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EMT过程,降低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可能是治疗乳腺癌转移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岩藻黄素(Fucoxanthin, FUCO)对振荡剪切应力作用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物学功能及细胞衰老的影响作用。方法 采用Flexcell STR-4000平行板流动系统模拟体内扰动流剪切应力(振荡剪切应力,Oscillatory shear stress,OSS,± 4 dynes/cm2,1 Hz)并加载于EPCs;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OSS作用后EPCs的形态学改变;应用Boyden小室、自发性细胞贴壁及Matrigel基质胶分别检测细胞迁移、粘附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蛋白和β-半乳糖苷酶法检测细胞衰老程度的改变;通过Dihydroethidium(DHE)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结果 与静态培养组相比,OSS导致EPCs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细胞长宽比降低,细胞之间间距增加;而FUCO对OSS导致的EPCs形态学改变无显著影响作用;与OSS处理组相比,FUCO可显著促进EPCs的迁移(10.00±1.73 vs 21.00±2.65个/视野)、粘附(8.00±1.00 vs 20.00±1.73个/视野)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8538.67±1231.47 vs 11009.33±570.08像素/视野)。进一步研究发现,FUCO可降低OSS导致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比例(21.18±1.38% vs 12.69±3.94%)以及促进SIRT1蛋白表达上调;同时,FUCO可减弱OSS诱导的EPCs胞内超氧阴离子的产生(P<0.05)。结论 FUCO可缓解OSS环境下引发的EPCs细胞功能降低、细胞衰老的发生,提示其可有效提升内源性EPCs的血管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对核医学检查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有效剂量表征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强度。方法 对核医学检查受检者进行分类,并测量计算所受放射性药物的辐射剂量,受检者所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T)辐射剂量,通过CT扫描参数和受检者信息等计算得到,上述两者相加换算得到受检者检查所受的有效剂量,并分析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受检者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成像(PET-CT)检查受到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18F-氟代胸苷(18F-FLT)、11C-胆碱(11C-choline)、11C-蛋氨酸(11C-MET)和11C-乙酸盐(11C-Ac)辐射所致有效剂量分别为(5.06±0.73)、(4.74±1.29)、(1.71±0.05)、(3.18±0.69)和(1.08±0.19)mSv;CT常规扫描辐射有效剂量为(8.80±0.58)mSv,若增加诊断CT扫描,接受的有效剂量可增大至27 mSv;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ECT)检查受到单光子放射性药物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99Tcm-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和99Tcm-焦磷酸盐(99Tcm-PYP)辐照所致的有效剂量分别为(4.63±0.01)、(1.71±0.01)、(1.18±0.01)、(7.19±0.03)和(4.18±0.01)mSv。结论 核医学检查受检者受到放射性药物辐射的有效剂量在1.08~7.19 mSv之间,PET-CT检查中CT所致有效剂量是8.80 mSv。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儿童累及下丘脑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40例累及下丘脑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其中30例经手术证实;10例下丘脑错构瘤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类总结;所有患儿的头颅 MR 图像由2名资深的神经放射医师进行分析。结果引起生长发育异常的肿物中,下丘脑旁错构瘤常见性早熟,呈等 T1等 T2且不强化的影像;颅咽管瘤常见发育迟缓,部分常伴视力障碍及少部分伴尿崩,为囊实性肿物,T1 WI 信号呈多样性,典型的可见 T1高信号,增强囊壁环状强化,实质部分不均质强化;生殖细胞瘤常见“三联征”———尿崩、发育迟缓及视力障碍,呈等 T1等 T2信号,常见多囊分隔或蜂窝状,明显强化。引起尿崩的肿物中,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最常见,信号及位置与生殖细胞瘤相似,很少伴生长发育延迟。引起视力障碍,眼震及视力缺损以下丘脑区的视交叉/下丘脑星形细胞瘤最多见,症状出现早且单一,呈长 T1长 T2信号,本研究发现常伴“新月形”囊变;下丘脑内错构瘤以痴笑为主,影像同下丘脑旁错构瘤。结论累及下丘脑肿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内分泌异常特征,结合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对儿童累及下丘脑的病变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8.
作者于1980年冬至1981年春,通过20批斯氏按蚊的感染实验,解剖了千余只蚊虫,观察了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在蚊体内的发育规律及各期形态特征。此外,用阳性供血鼠同时感染斯氏按蚊、中华按蚊和大劣按蚊,比较三种按蚊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建立可靠的糖皮质激素(GC)实验诊断系统平台.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人工合成GC药物(泼尼松、甲基泼尼松和地塞米松)血药浓度,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蛋白,逆转录实时荧光基因扩增定量分析法检测GR-α mRNA,并进行了方法学分析. 结果 质谱法检测PNS、DPNS、DX血药浓度分别在l~15 ng/mL、1~100 ng/mL、20 ~ 4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本置26℃6h、置-20℃30 d、加甘油三酯13.21 mmol/L、加总胆红素162.8 μmol/L,比较各组血药浓度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NS、DPNS、DX血药浓度日内CV分别小于10.81%、7.98%、5.47%,`间CV分别小于10.72%、6.29%、12.36%.回收率试验显示PNS、DPNS、DX在20 ng/mL、20 ng/mL、400 ng/mL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是99.91%、102.49%、109.89%.流式细胞术分析GR-α蛋白,标本立即处理检测与放置6h、24 h后处理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标本处理后5h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变化,3种抗体反应条件(室温孵育30 min、37℃孵育30 min、4℃孵育6h)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百分率及荧光强度CV值分别为3.4%与9.8%.逆转录实时荧光基因扩增定量分析法检测GR-α mRNA检测灵敏度达到101 copies/μL,批内和批间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0%. 结论 初步证实本体系设计科学、方法先进、系统可靠.  相似文献   
90.
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会导致死亡率、致残率、致畸率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骨质疏松诊治过程的关键内容。骨质疏松性骨折除了与骨密度的下降有关,还与年龄、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父母骨折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不足等危险因素相关。跌倒是骨折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防跌倒是预防骨折的重要内容。骨密度、FRAX巳经被证实可用于预测骨折风险,而QUS、QCT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也可能用于骨折风险预测,但目前尚未得到肯定。本文试从DXA、FRAX、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定量超声、定量CT、跌倒等方面来阐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的研究进展,其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骨折的高危人群,通过相应干预措施降低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