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0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44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374篇
预防医学   227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71篇
  5篇
中国医学   175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骨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从2013年1月—2015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并经全身骨显像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方法确诊的骨转移患者52例和无骨转移患者111例。对患者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53的测定,并对乳腺癌标本进行ER、PR、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与无骨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骨转移、多发骨转移及无转移组ER、PR、HER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单发骨转移及多发骨转移组血清CEA、CA153水平均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与无骨转移患者间分子分型、ER、PR和HER2表达水平及血清CEA、CA153水平有差异,骨转移越严重,血清CEA、CA153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片联合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贫血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缺铁性贫血患儿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亚铁片治疗,治疗组采用酪酸梭菌活菌片联合琥珀酸亚铁片治疗。比较2组红细胞压积、血色素、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贫血指标,比较2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2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铁及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联合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优于琥珀酸亚铁片单药治疗,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研究AP-2α转录因子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0(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0,MMP-20)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AP-2α的功能,为研究AP-2α在釉质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等来分析AP-2α与MMP-20启动子区域的转录调控能力。结果:小鼠成釉细胞转染AP-2αsiRNA后,成釉细胞中MMP-20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染色体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P-2α可能通过与MMP-20启动子特征性序列相互作用,从而调控MMP-20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预测结合位点突变后,AP-2α对MMP-20启动子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AP-2α基因沉默可显著上调MMP-20的mRNA表达水平;而AP-2α过表达可显著抑制MMP-20活性。提示AP-2α转录因子与成釉细胞内MMP-20启动子的特征性序列相互作用,从而调控MMP-20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甲钴胺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住院的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44例,做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与正常人30例比较。用甲钴胺治疗2周,复查神经传导速度,并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经甲钴胺治疗2周后,2型糖尿病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或0.01)。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可以使其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5.
46.
王晓亮  郑伟  赵娜  耿晓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416-1420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胱抑素C(Cystatin C)和脑钠肽(BNP)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24例、Ⅲ级53例、Ⅳ级43例。根据病人是否死亡将病人进一步分为31例死亡组和89例存活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7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HE4、Cystatin C及BNP水平,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心功能Ⅳ级病人血清HE4、Cystatin C及BNP水平最高,其次为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Ⅱ级,对照组最低(P<0.01)。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HE4、Cystatin C及BNP水平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明显下降(P<0.01)。血清HE4、Cystatin C及BNP是病人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OR=1.999、2.333、1.809, P<0.01),而LVEF是保护因素(OR=0.734,P<0.01)。血清HE4、Cystatin C及BNP联合LVEF检测对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HE4、Cystatin C及BNP水平升高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三项指标联合LVEF检测有助于预测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治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7.
本文自配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的缓冲液,将其理化性质、精密度、准确度、缓冲能力与原装试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配试剂与原装试剂理化性质一致,可以取代使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大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干预作用。方法7日龄 SD 大鼠按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不做低氧处理;模型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并结扎,置于低氧气体中,不行干预;假针刺组:缺氧缺血后进行针刺,针刺位点距“百会”、“大椎”、“曲池”、“涌泉”四穴旁开1 cm 处;针刺组:缺氧缺血后第2天针刺“百会”、“大椎”、“曲池”、“涌泉”四穴;拮抗剂组:缺氧缺血后幼鼠左侧脑室注射渥曼青霉素5μl,不行干预;针刺加拮抗剂组:缺氧缺血后幼鼠左侧脑室注射渥曼青霉素5μl,其他方面同针刺组。每组又分为1 d、3 d、7 d、21 d 四个亚组,观察大鼠缺氧缺血侧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RT-PCR 方法检测 mTOR mRNA 的表达。结果病理结果显示,21 d 时针刺组神经细胞肿胀变轻,排列有序,可见胶质细胞增生,细胞轮廓及核仁较清晰。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1 d、3 d、7 d、21 d mTOR mRNA 均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值分别为7.0991,9.0099,7.8940,9.9147,P ﹤0.05)。针刺加拮抗剂组中,1 d、3 d、7 d 时 mTOR mRNA 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值分别为9.8689,15.8434,21.0072,P ﹤0.05),至21 d 时,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18.2360,Q =4.7297,P 均﹤0.05)。结论针刺能够促进 mTOR mRNA 的表达,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发挥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究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疼痛控制护理对其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区组随机化法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实施疼痛控制护理,对照组则实施基础护理,对比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疼痛程度均较护理前改善,其中实验组焦虑、抑郁、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关节功能评分、护理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不良心理,缩短其康复的时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1-溴丙烷(1-BP)亚急性吸入染毒对雄性大鼠的大脑皮质、海马、小脑和脑干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每组6只。采用动式吸入染毒法,染毒组予质量浓度为5 000 mg/m3的1-BP气体染毒,对照组予吸入新鲜空气,6 h/d,5 d/周,连续4周。染毒结束后,采集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小脑和脑干,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染毒组大鼠在1-BP染毒第3周开始出现反应迟钝、后肢肌力下降现象;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在染毒第1~4周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染毒组大鼠的大脑皮质、海马区、小脑及脑干髓鞘结构均有破坏,神经元可见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内质网空泡变性、溶酶体增多以及轴突内线粒体肿胀等表现,星形胶质细胞可见细胞核固缩,包绕血脑屏障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可见空泡化改变。结论 1-BP亚急性吸入染毒对雄性大鼠脑组织的髓鞘、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均可造成损害,以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