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1-溴丙烷(1-BP)亚急性吸入染毒对雄性大鼠的大脑皮质、海马、小脑和脑干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每组6只。采用动式吸入染毒法,染毒组予质量浓度为5 000 mg/m3的1-BP气体染毒,对照组予吸入新鲜空气,6 h/d,5 d/周,连续4周。染毒结束后,采集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小脑和脑干,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染毒组大鼠在1-BP染毒第3周开始出现反应迟钝、后肢肌力下降现象;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在染毒第1~4周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染毒组大鼠的大脑皮质、海马区、小脑及脑干髓鞘结构均有破坏,神经元可见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内质网空泡变性、溶酶体增多以及轴突内线粒体肿胀等表现,星形胶质细胞可见细胞核固缩,包绕血脑屏障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可见空泡化改变。结论 1-BP亚急性吸入染毒对雄性大鼠脑组织的髓鞘、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均可造成损害,以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2-二氯乙烷(1,2-DCE)亚急性全身动式吸入暴露对NIH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7周龄NIH小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雌鼠5只,雄鼠10只。采用全身动式吸入染毒方式,分别予剂量为0.00、100.00、350.00 mg/m3的1,2-DCE染毒,6 h/d,连续28 d。分别于染毒前和染毒第1~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NIH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果 3组小鼠的体质量和游泳速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染毒第1~4周,低和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较同时间点对照组延长(P0.05);对照组小鼠染毒第1~4周的逃避潜伏期均较同组染毒前缩短(P0.05);而高剂量组小鼠逃避潜伏期随染毒时间增加而延长,在染毒第4周逃避潜伏期较同组染毒前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延长(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低和高剂量组小鼠染毒第2~4周的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均较同时间点对照组延长(P0.05);低和高剂量组小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DCE亚急性吸入暴露可致NIH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高剂量染毒时可致学习能力呈时间-效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氯乙酰氯(DCAC)是否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发病过程中起到半抗原的作用。方法按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法,用DCAC对白色豚鼠进行皮内和涂皮结合法致敏试验,并设阳性对照组(二硝基氯苯)、阴性对照组(橄榄油和福氏完全佐剂),观察各组动物皮肤的红斑和水肿等情况,求出致敏率和平均反应值,并且检测ALT和AST以及计算各脏器系数。结果 DCAC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致敏率分别为0%、100%和0%;平均反应值分别为0、6.0和0;各实验组豚鼠的ALT和AST以及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AC可能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发病过程中没有起到半抗原的作用,并且对实验动物没有明显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镉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镉被广泛应用于电镀、化工、电子和核工业等领域.自从1955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发生闻名于世的痛痛病以来,镉污染及其防治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国际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劳动卫生重金属委员会把镉列入重点研究的环境污染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其作为优先研究的食物污染物[1].我国镉污染现状相当严峻,每年由工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的镉总量达680余吨[2].有研究表明,我国镉污染长期存在,一些地方近年还出现了加剧的趋势.从广东惠州和江苏无锡的某些电池厂的职业性镉接触事故,到近期湖南浏阳发生的生活性镉污染事件中都得以充分证实[2].而且职业性镉接触的人群大都处于青壮年期,接触镉后长期蓄积在其体内镉的生殖毒性和对子代的远期影响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镉的毒性,尤其是其对子代的影响,本文对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七氟甲醚菊酯大鼠28 d吸入毒性.方法 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雌雄各丰,分别吸入七氟甲醚菊酯0、0.58、1.70和6.48 mg/m3,每天4 h,每周5 d,共4周,实验结束时取血液分析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11项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等9项血常规指标,取心、肝、脾等7种主要脏器称重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七氟甲醚菊酯1.70和6.48 me/m3组动物染毒期间出现轻微震颤、口鼻周有血性分泌物等中毒表现.与对照组比较,1.70和6.48 mg/m3组雌性动物血液中WBC减少(P<0.01);6.48 mg/m3组动物体质量下降(P<0.05),其中雄性动物嗜碱粒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肾脏系数增大(P<0.05),雌性动物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水平高(P<0.05).结论 七氟甲醚菊酯对SD大鼠的28 d亚急性吸入最大无作用质量浓度为0.58 mg/m3(4h/d).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的THP-1细胞预测三氯乙烯(TCE)的致敏性及最佳的致敏剂量。方法离体培养THP-1细胞,以不同浓度2,4-二硝基氯苯(DNC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TCE与THP-1细胞共孵育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分化抗原(CD)86和CD54的表达,确定致敏检测的最佳剂量范围,并以相对荧光强度(RFI,CD86)≥150和RFI(CD54)≥200为标准,预测TCE的致敏性及最佳致敏剂量。结果采用THP-1细胞评价致敏性的合适浓度范围可能为细胞相对存活率在75.0%~100.0%时的浓度,DNCB在浓度为20.83、25.00和30.00μmol/L时,tBHQ在浓度为5.80μmol/L时,TCE在浓度为8.33、10.00和12.00 mmol/L时,均具有致敏性;SDS为非致敏物。TCE浓度为8.33 mmol/L时,CD86和CD54表达量最大,为最佳致敏剂量。结论 TCE的最佳致敏剂量为8.33 mmol/L,可为后续TCE致敏毒性通路的研究提供剂量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多杀霉素是一种新型绿色广谱生物杀虫剂,属于微生物源生化农药,在进行了急性毒性和致突变试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明确受试样品91%多杀霉素原药的毒性,取得该样品亚慢性经口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参数,依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1]对其进行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受试物:91%多杀霉素原药,主要成分为多杀霉素,含量91%,性状为灰白色粉末固体。1.1.2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健康SPF级SD大鼠88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原药对SD大鼠慢性毒性与致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效唑原药对SD大鼠的慢性毒性与致癌作用。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刚断乳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0只,雌雄各半。采用饲喂法对大鼠进行为期2年的慢性毒性与致癌合并实验,4组雌性大鼠染毒剂量分别为0.0、11.7、48.5、193.9 mg·kg~(-1)·d~(-1),雄性大鼠染毒剂量分别为0.0、13.5、54.2、241.9 mg·kg~(-1)·d~(-1)。实验期间称量大鼠体质量;于染毒结束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大鼠死亡率和肿瘤发生率。结果 3个剂量组雌性、雄性大鼠分别在实验1、2周时即可观察到较同时间点同性别大鼠体质量下降(P0.05)的结果。实验结束时,3个剂量组雌性、雄性大鼠体质量均低于同性别对照组(P0.05);4组雌性或雄性大鼠死亡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剂量组雌性大鼠脑脏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雌性大鼠(P0.05),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肝脏、肾脏和卵巢脏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雌性大鼠(P0.05)。3个剂量组雄性大鼠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雄性大鼠(P0.05);中、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脑和肺脏脏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雄性大鼠(P0.05),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肝脏脏器系数高于对照组雄性大鼠(P0.05)。共有244只大鼠发生402个自发性肿瘤,肿瘤发生率为50.8%(244/480);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肿瘤发生率分别为61.7%(74/120)、42.5%(51/120)、50.0%(60/120)、49.2%(59/120),3个剂量组大鼠肿瘤发生率均无较对照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结论在本研究设计的染毒剂量条件下,多效唑原药对雌性和雄性SD大鼠慢性毒性的观察到最低有害作用剂量分别为11.7、13.5 mg·kg~(-1)·d~(-1);未见多效唑原药对SD大鼠具有致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剂和不同采血方式对实验动物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42只,雄性昆明小鼠5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乙醚组、水合氯醛组和戊巴比妥组。乙醚组动物予乙醚吸入麻醉,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动物分别予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对照组动物不予任何麻醉处理。采用眼眶静脉丛、腹主动脉或摘眼球的方式采集各组实验动物血样,分析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比容(HCT)。结果 戊巴比妥钠组SD大鼠RBC计数、Hb水平和HCT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乙醚组SD大鼠HCT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昆明小鼠眼眶静脉丛采血的WBC计数低于同组摘眼球采血(P0.05);水合氯醛组昆明小鼠眼眶静脉丛采血的WBC计数高于同组摘眼球采血(P0.05);戊巴比妥钠组昆明小鼠RBC计数、Hb水平和HCT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醉剂可影响实验动物血常规结果;不同采血方式对昆明小鼠血常规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基于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的急性毒性体外检测方法,初步评估其预测化学品急性毒性的能力。方法体外培养U251细胞,对11种已知急性毒性的化学物质进行中性红摄取试验,获得不同浓度受试物与细胞共孵育24、48和72 h的细胞毒性(IC50)与急性毒性(LD50)的关系,并与Registry Cytotoxicity(RC)模型曲线进行比较;对21种化学品进行中性红摄取试验,根据RC模型预测急性毒性LD50值,并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将分级结果与体内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分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U251细胞共孵育24、48和72 h的细胞毒性IC50与相应的急性毒性LD50存在相关性(R224 h=0.857,R248 h=0.895,R272 h=0.929;P0.05),且结果回归模型在RC模型可接受区间内,本试验体系可应用RC模型预测急性毒性;21种化学品的急性毒性LD50预测值与体内急性毒性LD50值进行比较,分级一致率分别为76.2%(24 h,16/21)、66.7%(48 h,14/21)和71.4%(72 h,15/21)。结论在本试验体系下,U251细胞中性红摄取试验能够较好的预测化学品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