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2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目的 :观察针刺在不同时期介入对缺血缺氧性脑瘫幼鼠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其神经生化机制。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A、B、C、D 4组 ,A、B组分别于造模后 48h、7d开始针刺 ,C为模型组 ,D为假手术对照组 ;7、14、2 1d时进行行为测试 ,2 1d时观察各组死亡率 ,测定脑重量 ,并观察脑大体和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状况以及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针刺可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以A组最明显 ,死亡率较C组下降 2 1.8%。缺血缺氧后 7d ,模型组大鼠前肢功能明显下降 ,至 2 1d时 ,A、B、C 3组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 ,A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但C组仍差于D组。缺血缺氧后 2 1d ,A、B、C组左脑半球呈程度不等的萎缩 ,各组左大脑重量有显著性差异。 4个组右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数无显著差异 ,左侧则差异显著。②造模后2 1d ,各组NGF表达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A组NGF呈强阳性表达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B组、C组。PBS空白对照组结果为阴性。结论 :①针刺可早期介入治疗脑瘫 ,提高存活率 ,改善前肢功能 ,增加脑重 ,促进大脑发育 ,但头针在早期宜慎用。②针刺提高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密度 ,增加NGF的长时程阳性表达 ,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瘫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医学认为复发性流产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滑胎”“胎数落”。但我们在探究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病名起源中发现,“滑胎”一词最早的含义与当今所指的复发性流产不同,“滑胎”在清乾隆四年以前实为临产催生的方法,而“数堕胎”“胎数落”才更接近复发性流产的含义。历代中医对“胎数落”在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认识上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别,各有千秋,自成体系,尤其对自然流产频率的连续性即“应期而落”这一特点的认识相当精确。针灸在治疗“胎数落”时须做到明辨虚实,虚则益气血、补脾肾、调冲任,实则活血化瘀兼以理气通经。  相似文献   
13.
百会穴是临床常用腧穴,在脑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目前认为其有醒脑开窍、醒神益智、通络止痛、平肝熄风等功效,本文仅就其在脑病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量对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DG)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治疗1组(每日针刺1次)、治疗2组(每日针刺2次),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治疗1、2组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观察不同针刺次数对脑缺血后DG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模型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群峰电位(PS)的输入/输出曲线(I/O曲线)幅度显著降低(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1组EPSP、PS的I/O曲线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2组EPSP、PS的I/O曲线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而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EPSP的长时程增强(LTP)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两个治疗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S的LTP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两个治疗组显著高于缺血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SP的长时程抑制(LTD)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两个治疗组EPSP的LTD幅度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模型组PS的LTD幅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PS的LTD幅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组与其他3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缺血引起的海马DC区EPSP、PS的I/O曲线幅度变化起保护作用,能修复缺血造成的海马DG区PS的LTP诱导的损害,而不同针刺量对改变脑缺血后海马的LTP诱导方面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缺血组(B)、缺血+电针组(C)、缺血+DL-AP5组(D)、缺血+DL-AP5+电针组(E),每组各50只;各组按距离手术结束时间的不同再分为1h组、3h组、6h组、12h组、2周组5个时间段小组(各10只)。采用Y迷宫学习记忆训练及测试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脑缺血后3h,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至6h时,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继续下降;至2周时,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P〈0.01)。结论:电针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灸大成>集中反映了太医杨继洲的针灸临床经验,<针灸大成·医案>共辑录针灸医案33则,其中涉及艾灸疗法医案16则.<针灸大成·医案>中辑录的灸疗医案体现了杨继洲在艾灸疗法方面的学术特色:即治病务求其本;针、灸、药相结合,各取其长,不执于一端;临证灵活,不拘于定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皮层不同时间段少突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针刺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组又分为术后1 h,1 d、3 d、7 d及21 d组5个时间段亚组,每个亚组6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改良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大鼠颈内动脉,不予阻塞。电针组取百会、大椎穴,选用疏密波,留针30 min,每天1次;其他2组不予针刺处理。分别于术后1 h,1 d,3 d,7 d和21 d后处死大鼠,进行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各组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皮层的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用蛋白标记物A2B5,O4,CNPase分别标记前体少突胶质细胞、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用OX42标记小胶质细胞,观测各组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皮层的A2B5,O4,CNPase,OX4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少突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肿胀、增多,电针组的胶质细胞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并能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而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增生;模型组A2B5,CNPase,OX42的表达在术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而O4表达明显降低(P<0.01);电针组干预后A2B5,O4,CNPase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OX42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电针可减轻脑缺血引起的胶质细胞结构性损伤,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增生。从而推测其可能下调了胶质细胞活化后的一系列损伤反应,更有利于发挥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8.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西方针灸是中医针灸在西方传播过程中,面对西医的基本理论如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循证医学知识体系的一种适应性改造。基于扳机点理论的西方针刺疗法,其治疗肌筋膜疼痛类疾病的疗效十分明显,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在中医针灸传入西方的过程中,中医针灸的理论如经络、穴位特异性等由于西方临床研究的结果反而受到质疑。本文从西方针灸的起源、理论形成、刺激部位和方式、治疗病种等方面与中医针灸进行比较,并分析这种不同对中医针灸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电针“太溪”对肾缺血家兔血栓素A_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能贵  高忻洙 《针刺研究》1993,18(3):240-242
以氢气清除法测得的肾血流量(RBF)为指标,观察电针“太溪”穴在甘油致肾缺血状态下,对 RBF 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血栓素 A_2(TXA_2)和前列环素(PGI_2)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电针“太溪”可升高 RBF;(2)肾缺血时 TXA_2升高,PAI_2减少,TXA_2/PGI_2比值增高;(3)电针“太溪”可降底 TXA_2,升高 PGI_2,调整TXA_2/PGI_2的比值。提示:电针“太溪”升高 RBF 与 PGI_2、TXA_2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应用 Morris水迷宫的行为学指标,并通过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对电针治疗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①在定向航行试验中,电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平均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②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第一次穿越时间、40 cm环穿环时间和40 cm环穿环次数电针组均有一定优势,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电针干预可明显改善因脑缺血损伤下降的认知能力,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