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疗法对实验性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乳腺组织结构及相关脏器系数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乳癣消组、穴位敷贴组,每组10只.采用雌激素诱导法制作大鼠实验性乳腺增生模型,用中药穴位敷贴,并与正常组、模型组、乳癣消组比较.结果:各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大鼠实验结束后乳房直径和乳头高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模型组增长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癖消组、穴位敷贴组的增长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镜下,穴位敷贴组乳腺导管上皮排列基本规则,腺泡数量以及腔内分泌物未见明显增多,腺泡、导管管腔未见明显扩大.与模型组比,导管上皮层数明显减少,排列较为规则,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小叶腺泡数明显减少,穴位敷贴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脏器系数,与模型组相比,穴位敷贴组和乳癖消组子宫系数均显著减少(P<0.01),穴位敷贴组与乳癖消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穴位敷贴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脾脏系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穴位敷贴组和乳癣消组则显著增加(P<0.01),穴位敷贴组比乳癖消组效果更优(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胸腺系数显著减少(P<0.01),穴位敷贴组和乳癖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穴位敷贴组与乳癖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中药物穴位敷贴治疗后大鼠乳腺增生程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疼痛患者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产生,与三种因素有关:一是电针电流强度。如果电流过小,不足以引起感觉或痛觉神经兴奋,就不会产生感觉或痛觉;电流过大则会变为伤害性的刺激,对机体的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二是组织兴奋性。一般而言,组织(神经)兴奋性较高时,较弱的电针强度就足以使之兴奋而产生感觉或痛觉;相反,组织兴奋性较低时则需要较强的电针强度才能使其兴奋。三是机体组织密度、含水量和电解质离子数目。一般说来,密度低、含水越多、离子数多的组织,电阻就小,通过的电流就大;反之,密度高、组织含水量少、离子数少的组织,电阻就大,通过的电流就小。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既低于正常人,又明显低于慢性疼痛病人。值得注意的是,急、慢性疼痛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差别,感觉阈相差0.56mA,痛阈相差2.2mA,慢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比急性疼痛病人分别高出39%和56%。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RBC钠泵为客观指标,以气虚病人为观察对象,以针刺补法为主要手段,探讨气虚病人的RBC钠泵活性和针刺补法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显示:气虚病人RBC钠泵活性降低;针刺补法可以提高钠泵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ACS患者[包括急性心梗(AMI)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LPA。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ACS患者LPA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 ACS(包括AMI和UAP)组与对照组比较,LPA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Gensin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检验显示:ACS患者血浆LPA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0.828,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头体针留针30min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在此基础上,观察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03-05/2003-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治的门诊脑性瘫痪患儿43例,男28例,女15例。均为已接受2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头针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h。头针留针30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采用小儿脑性瘫疾粗大运动评价量表[共80项指标,分5个功能区。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③坐结合平衡反射。④站。⑤走、跑、攀登。每一项指标以完成程度给分,完全不会为0分;完成动作<10%为1分;10%~90%为2分,100%为3分,神经反射以仍残存或未出现的年龄给分。最后评分有3项,①功能区得分,为该功能区总分×100。②实际得分,为检查功能区得分除以检查功能数。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3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针干预后2个月脑性瘫痪2,3,4功能区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头针留针1h组均明显高于头针留针30min组(P<0.05)。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医穴位疗法对先天愚型患者智商的影响。【方法】将80例先天愚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综合疗法治疗组(简称综合治疗组)、脑复康对照组(简称脑复康组)、空白对照组,综合治疗组取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智三针(神庭穴和左右本神穴)、颞三针(耳失直上2寸为第1针,左右旁开1寸为第2、3针)、脑三针(脑户穴及两侧脑空穴)为主穴,进行针刺和维生素B_(12)、维丁胶性钙、脑活素穴位注射,脑复康组口服脑复康,空白组不作任何特殊治疗;4个月为1个疗程,期间嘱家长在家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和训练;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采用 《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定患儿的智商(IQ),包括语言IQ(VIQ)、操作IQ(PIQ)和总IQ(FIQ)。【结果】4个月治疗后,综合治疗组总体智力水平均有提高(与空白组比较,均P<0.01),并较脑复康组为优;并且综合治疗组治疗后IQ的提高主要为PIO各项得分的提高所贡献,与操作有关的几个项目的得分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意义(P<0.05),而VIQ得分治疗后未见显著性提高(均P>0.05)。【结论】穴位综合疗法能提高先天愚型患者的智商。  相似文献   
8.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彭旭明,靳瑞、张家维、赖新生(指导)主题词中风偏瘫/针刺疗法,颞穴/临床应用中风偏瘫是指中风经救治,所遗留的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从而导致患者生活障碍,丧失工作能力,针刺颞穴治疗...  相似文献   
9.
身心健康是人类生存生活、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健康与幸福实际上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充分认识健康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大意义;并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电生理技术研制高质高效的“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期望该系列仪器在防治疾病、保护健康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Ⅰ型变态反应疾病143例采用针灸和脱敏疗法对照观察,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具有广泛而明显的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对变应性哮喘、变应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明显高于脱敏治疗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