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痤疮可辨为阴、阳两证。阳疮者,缘患者劳汗被寒、玄府闭合,汗脂凝聚日久不得外排,蕴热搏结气血而生疮化腐,疮症为热为痛,此为易治;阴疮者,由阳疮转化而来,缘患者外感寒风、内伤生冷,且医者又重用寒凉、失于托透,以至气血冰凝,久不溃脓或溃脓难出,此为难治。根据难治性痤疮临床表现,其多类属于阴疮,以阳虚表郁、邪闭毛窍为致病之关键,其中表郁毛窍、邪闭肌腠为病之标,阳虚阴凝为病之本。治疗当以温阳透发、祛邪外达为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化阴滞、发阳透毒治其本,待阴邪发越,即用火针强开门户、消疮排脓治其标。标本兼治、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痤疮在临床中能够安全有效地消除痤疮、改善皮损、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血清C-肽(C-P),骨骼肌IRS-1、 IRS-2、 GLUT4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FPG、 FINS、C-P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 ISI, IRS-1、 IRS-2、 GLUT4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针刺组的FPG、 FINS、 C-P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 ISI, IRS-1、 IRS-2、 GLUT4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能在基因转录水平对IRS-1、 IRS-2、 GLUT4产生影响,从而改善PI3K通路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其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1)和电针组(n=12)。采用左颈总动脉结扎联合缺氧的方法建立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电针组予电针"百会""大椎",隔日1次,每次20min,连续28d。观察治疗后幼鼠转棒跌落潜伏期、高架迷宫进入开放臂时间、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逃避距离,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幼鼠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结果:转棒跌落潜伏期和高架迷宫进入开放臂时间,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迷宫实验,模型组较假手术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逃避距离增加(P0.05),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5),原平台穿越次数减少(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逃避距离减少(P0.05),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0.05),原平台穿越次数增加(P0.05)。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树突棘密度降低(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幼鼠缺氧缺血造成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记录应用肌肉功能解剖确诊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1例,损伤肌群为腓骨长、短肌,介绍运用理筋推拿手法对其踝部相应经筋进行松解的治疗方法和过程,为骨伤科疾病的手法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电针对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相关行为学的影响,探讨电针对高糖状态下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共计7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柠檬酸钠组、柠檬酸钠+电针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18只。200 mg/kg链脲霉素(STZ)腹腔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电针刺激"百会""肾俞""足三里",电压2~4 V,频率2 Hz,隔日一次,每次20 min,共计30次。30、60 d被动回避试验,61~65 d水迷宫实验,万孚血糖监测系统监测0、7、14、30、60 d空腹血糖,酶联免疫法检测0、65 d血清胰岛素水平。65 d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 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结果模型组较柠檬酸钠组血糖升高(P0.05),胰岛素水平下降(P0.05);模型+电针组较模型组血糖降低(P0.05),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水迷宫实验,61、62 d定位航行实验部分,模型组较柠檬酸钠组逃避潜伏期增加(P0.05),模型+电针组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减少(P0.05);63、64 d空间探索实验部分,模型组较柠檬酸钠组逃避潜伏期增加(P0.05),模型+电针组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减少(P0.05);65 d对位空间探索实验部分,模型组较柠檬酸钠组逃避潜伏期增加(P0.05),模型+电针组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减少(P0.05);在被动回避试验中,30、60 d的记忆保持实验期间,模型组较柠檬酸钠组穿梭潜伏期减少(P0.05),模型+电针组较模型组穿梭潜伏期增加(P0.05),模型组较柠檬酸钠组树突棘密度减少(P0.05),模型+电针组较模型组树突棘密度增加(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异常、调节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早孕药物流产患者腹痛、完全流产率、排囊时间的影响。方法:6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流产药物米非司酮片配伍米索前列醇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电针双侧合谷、三阴交穴,两组均在服药第3天早晨于医院留观期间记录一般资料、腹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完全流产率、排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排囊后,两组的VAS评分较服用流产前药物后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两组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排囊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用常规药物后施以电针合谷、三阴交穴,比常规药物组在镇痛、缩短排囊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 paresis,DGP)即糖尿病胃动力障碍,又称糖尿病胃麻痹,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缓,临床上可见厌食、恶心、早饱、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理上来说,神经支配、激素水平、胃微循环是影响胃动力及胃排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医学认为复发性流产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滑胎”“胎数落”。但我们在探究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病名起源中发现,“滑胎”一词最早的含义与当今所指的复发性流产不同,“滑胎”在清乾隆四年以前实为临产催生的方法,而“数堕胎”“胎数落”才更接近复发性流产的含义。历代中医对“胎数落”在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认识上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别,各有千秋,自成体系,尤其对自然流产频率的连续性即“应期而落”这一特点的认识相当精确。针灸在治疗“胎数落”时须做到明辨虚实,虚则益气血、补脾肾、调冲任,实则活血化瘀兼以理气通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美国医学在线(PubMed)、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搜集数据库中所有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出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和Meta分析。应用TSA 0.9软件对总有效率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 共纳入21项RCT,共计1 532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RR = 1.24,95%CI(1.18,1.31),P<0.05]、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MD = -1.17,95%CI(-1.29,-1.04),P<0.05]、SSA评分[SMD = -2.18,95%CI(-3.04,-1.32),P<0.05]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序贯分析提示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证据确切。【结论】 舌三针能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总有效率,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焦慧  易玮 《新中医》2016,48(2):216-218
正古代中医治疗6大技法为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其中"砭"即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刮痧疗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虽然中医不断地受到世界的关注,但西方医学迅猛地发展,对中医的传播仍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中西医学并存的环境下,我们不仅要明确刮痧疗法的科学性,更应该深入探讨刮痧疗法的病谱,以充分发挥中医治病的优势。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初步获得了现代刮痧病谱。1刮痧病谱文献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