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 比较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同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康复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治疗的900例就诊于北京9家三级甲等医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其中男428例,女472例;年龄>18岁,平均(51.42±12.41)岁;根据患者主观意愿和实际居住地情况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及对照组共3组。观察组1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康复模式,观察组2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模式。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术后24周的临床疗效。将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年龄,年龄分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分组,文化程度,就诊医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术前合并症,术前JOA评分,临床诊断,手术节段,手术术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模式作为自变量,以术后24周ODI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和术后疗效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康复模式与术后24周ODI评分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原因,分析康复模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24周随访,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内固定稳定。(1)疗效评价:①术前3组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均降低,术后24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和对照组、观察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JOA评分术后3组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24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周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和对照组、观察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4周疗效影响因素分析:①单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年龄分组、文化程度、术前合并症、临床诊断、手术节段、手术术式、术前JOA评分及康复模式与术后疗效有显著相关性(P<0.05);BMI、BMI分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就诊医院、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与术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②多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康复模式、年龄、术前JOA评分最终进入方程,逐步多元线性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12.294,P=0.000)。其中康复模式中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0.176),对术后疗效影响最大。采用常规康复模式较其他两种康复模式术后功能障碍程度更高,男性比女性术后功能障碍程度更高,年龄越大术后功能障碍程度越高,术前JOA总分越低的患者术后功能障碍程度越高。结论: 术前JOA评分、性别、年龄可不同程度预测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疗效。采用不同康复模式均可提高该类患者术后疗效,骨科康复一体化康复模式和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对改善术后功能和缓解疼痛方面均优于常规康复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重建排尿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针刺治疗时机。方法:将5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拔管前组(25例)和拔管后组(28例)。拔管前组于拔管前一周选取腹背部腧穴,如关元、中极、八髎、L1~L5夹脊穴等,以及肢体远端腧穴足三里、三阴交;拔管后依照简易水柱法行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确定膀胱类型,予以不同针刺手法,条件允许开始间歇导尿术;拔管后组于拔除尿管后进行针刺干预,其取穴及操作同拔管前组的拔管后操作。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以及生活质量评估(QOL)五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拔管前组治疗后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均少于拔管后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脊髓损伤节段患者治疗后排尿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介入针刺治疗(拔管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建立平衡性膀胱有明显促进作用,疗效优于拔管后针刺介入,但不同损伤节段对于平衡膀胱建立的影响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烧伤后合并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手术松解方式及术后康复方法。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1例(16膝)烧伤后合并膝关节僵硬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19~54(平均33.2)岁。僵硬时间8~26(平均12.6)个月。术前屈曲度5°-50°(平均26.2±11.9)°。术前HSS膝关节功能评分46—72(平均55.8±6.9)分。对僵硬膝关节实施关节松解术,分离关节内粘连,切断挛缩和纤维化的股中间肌,游离深浅筋膜层增加皮肤延展性。术中将膝关节松解至屈曲角度90。以上,用翻转的筋膜瓣在屈膝90°位缝合深筋膜层,皮下组织和皮肤原位缝合,不行植皮手术。术后将膝关节固定在不导致髌前皮肤发白缺血的最大屈曲位,固定72h,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皮肤覆盖、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18~36(平均25.7)个月。结果膝关节屈曲度110°~135°(平均122.2±11.0)°,和手术前相比增加96.0°(P〈O.01),皮肤延展性增加,可以满足关节屈曲度增加的需要。随访结束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93—100(平均97.5)分,比术前增加41.7分(P〈0.01),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烧伤后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关节松解术,可以采取挛缩带松解和深浅筋膜间游离但不予植皮的方式进行,术后短期屈曲位固定和积极的康复治疗是改善皮肤延展性和关节功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和世界脊髓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ISCoS ),2012年发表的关于脊髓损伤后残存自主神经功能的国际记录标准已出版面世。现基于我们在过去半年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个解读与说明,希望对从事脊髓损伤诊治工作的同仁给予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后肘关节僵硬康复中优先恢复屈曲功能的意义以及关节松动技术在肘关节康复中的应用原则。方法24例外伤或手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实施优先恢复屈曲功能的原则,将关节松动技术只用于屈曲功能的治疗,而伸直功能的恢复由医生指导下的自行训练结合治疗师轻柔的被动牵伸,以减轻关节松动技术伸直训练后引起的疼痛影响屈曲功能的尽快恢复。对照组常规应用关节松动技术每天各进行一次屈曲和伸直功能训练。治疗后6周测定关节屈曲度、伸直度和屈伸弧。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关节屈曲度为95°~135°(平均12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110°(平均95°)(P<0.01);伸直度10°~35°(平均15°),与对照组10°~30°(平均16°)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屈伸弧增加53°(从56°到109°),对照组屈伸弧增加30°(从51°到81°)(P<0.01)。结论对肘关节外伤后同时存在屈曲和伸直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优先恢复屈曲功能。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松解治疗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松解术结合短期屈曲位固定与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效果。方法: 对21例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患者实施关节松解术,术后将膝关节屈曲位固定72h,同时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屈曲度10°—55°,平均36°。术后随访5—21个月(平均11.8个月),膝关节屈曲度100°—140°,平均123°,与手术前相比增加87°(P<0.01)。结论:关节松解术结合短期屈曲位固定以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僵硬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患病人群庞大与收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多数患者长期生活在社区,因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该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初级精神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2011—2021年北京市某社区新增与死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征,为开展社区精神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月,通过北京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某社区6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障碍、持久性妄想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情况和建档情况。计算2011—2021年历年的患病率、死亡率、生命损失年(YLL)率。以截至2010-12-31的患者信息为基础数据,统计2011—2021年历年新增与死亡患者信息。结果 2011—2021年历年新增患者例数多于死亡患者例数,患病率从2012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21年达3.77‰。与基线时相比,2021年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处于在职状态者占比更高,≥60岁老年患者占比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占比降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占比升高,未建档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cervicalspinalcordinjury,CSCI)患者康复治疗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入院进行康复训练的CSCI患者32例,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7~75岁,平均(47.25±7.1)岁,住院时间24~193天,平均108天。采用运动疗法配合理疗及中医按摩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损伤程度按照ASIA (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残损分级、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ment,FIM)评定CSCI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经过康复治疗后CSCI患者的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按照ASIA残损分级评定标准评定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arthel指数治疗后评分(22.81±6.8)较治疗前评分(17.5±5.03)显著性提高( P<0.05),FIM治疗后评分(63.78±7.25)较治疗前评分(53.76±3.71)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 CSCI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外伤频繁发生,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可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等不同程度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1])。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脊髓损伤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20%~([2]),严重的躯体障碍,瘫痪的突然发生,易使患者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预后。音乐治疗是运用聆听、演奏、律动等音乐活动的各类形式作为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目前已在精神分裂症、儿童脑瘫、帕金森患者的步态及相关运动、神经康复及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康复治疗.于术后3d、24周、36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肘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9例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远期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显著降低,两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远期随访肘关节HSS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显著提高,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后24周,观察组肘关节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功能在术后24周趋于稳定.与术后3d相比,组内术后24周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角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周相比,组内术后36个月屈曲、旋前、旋后角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和36个月,观察组屈曲、旋前、旋后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伸直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肘关节骨折术后应尽早开展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能改善和稳定肘关节术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