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鸢 《自我保健》2012,(10):45-45
在骨科门诊工作的时候,时常遇到患者拿着放射科的报告,焦急的询问:“大夫,报告上说是颈腰椎间盘突出,我该怎么办啊?”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突出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仅一字之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腰痛患者多裂肌自发电位数量情况及其发生腰痛的原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按疼痛程度分为腰痛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采用针极肌电图测量其多裂肌中自发电位数量、位置,并比较两组患者在自发电位数量方面的差异,以及自发电位分布和手术区域、内固定区域、椎板开窗的关系。结果(1)腰痛组多裂肌中的异常自发电位分数(12.87±2.34)分明显大于对照组(2.28±2.84)分( P<0.01);(2)所有自发电位均位于手术区域内,手术区域以外的多裂肌中未见自发电位分布;(3)腰痛组内固定区域内多裂肌自发电位分数(8.76±1.95)分显著高于内固定区域外(4.11±1.39)分( P<0.01);(4)开窗侧自发电位分数(2.38±0.70)分和未开窗侧(2.50±0.56)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多裂肌中的自发电位,主要是由于手术本身所致。(2)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腰痛患者脊神经背内侧支损伤程度较重,这可能是导致术后腰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配合踝足支具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患者踝背屈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术后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将30例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被动关节活动度手法训练、Bobath技术、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在治疗开始之前配予患者踝足支具(直角90°的位置)。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测定表面肌电( 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 )信号和肌力分级数据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患者胫前肌的sEMG信号及肌力有显著提高( P<0.05):观察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5.57±2.31)μV、(1.04±1.38)级提高到治疗后(120.38±68.20)μV、(4.20±0.82)级;对照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7.35±4.30)μV、(1.64±1.47)级提高到治疗后(62.34±4.29)μV、(3.10±0.40)级,治疗后观察组sEMG信号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配合踝足支具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对其踝背屈功能障碍恢复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胫前肌自主肌电信号及肌力。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配合康复治疗肘外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波配合康复治疗对肘外伤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7年8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肘关节创伤患者46例为观察组,采用超声波治疗与作业疗法、支具、心理疗法相结合;随机选择均为肘外伤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只采用作业疗法、支具、心理疗法。两组经系统康复治疗3个月后进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ROM)较对照组改善5.8°±2.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波治疗配合康复治疗是肘外伤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一种有价值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外科治疗、术后康复及异位骨化的预防。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5例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且不能通过康复和支具治疗恢复关节功能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1-62岁,平均37.9岁,僵硬时间8—20个月,平均13.6个月。损伤类型:尺骨鹰嘴骨折术后3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6例;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关节脱位术后1例;肘关节软组织伤2例;全身烧伤后并发肘关节异位骨化及僵硬3例。异位骨化程度按Brooker分类,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3例。治疗前屈伸活动范围0°~50°,平均26°;关节功能评分44~59分,平均51分。对此15例患者应用外科手术切除异位骨和关节松解,术后结合康复治疗同时综合应用放疗、口服布洛芬和改进手法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预防异位骨化。治疗后测定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嗣和进行关节功能评分,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变化,X线片检查评价异位骨化的复发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及术后系统康复后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关节功能明显改善。随访24—52个月,平均33.9个月。治疗后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85°~140°,平均111°;关节功能评分84~100分,平均91分。与治疗前相比,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和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增加,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内x线片检查未见异位骨复发。结论应用手术切除异位骨及关节松解结合术后康复和异位骨化的预防可以有效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明显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信息动态     
患者女,64岁.因胸腰椎术后尿频、尿急、尿失禁3个月于2014年2月5日入院.患者因“胸腰椎管狭窄症”在外院行“T12/L1与L5/S1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会阴部麻木和排尿困难,予以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患者出院回家后自行予以长期(19个月)留置开放尿管,拔除导尿管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3个月,在外院诊断为“膀胱挛缩”,建议长期留置导尿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重建排尿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针刺治疗时机。方法:将5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拔管前组(25例)和拔管后组(28例)。拔管前组于拔管前一周选取腹背部腧穴,如关元、中极、八髎、L1~L5夹脊穴等,以及肢体远端腧穴足三里、三阴交;拔管后依照简易水柱法行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确定膀胱类型,予以不同针刺手法,条件允许开始间歇导尿术;拔管后组于拔除尿管后进行针刺干预,其取穴及操作同拔管前组的拔管后操作。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以及生活质量评估(QOL)五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拔管前组治疗后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均少于拔管后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脊髓损伤节段患者治疗后排尿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介入针刺治疗(拔管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建立平衡性膀胱有明显促进作用,疗效优于拔管后针刺介入,但不同损伤节段对于平衡膀胱建立的影响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烧伤后合并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手术松解方式及术后康复方法。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1例(16膝)烧伤后合并膝关节僵硬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19~54(平均33.2)岁。僵硬时间8~26(平均12.6)个月。术前屈曲度5°-50°(平均26.2±11.9)°。术前HSS膝关节功能评分46—72(平均55.8±6.9)分。对僵硬膝关节实施关节松解术,分离关节内粘连,切断挛缩和纤维化的股中间肌,游离深浅筋膜层增加皮肤延展性。术中将膝关节松解至屈曲角度90。以上,用翻转的筋膜瓣在屈膝90°位缝合深筋膜层,皮下组织和皮肤原位缝合,不行植皮手术。术后将膝关节固定在不导致髌前皮肤发白缺血的最大屈曲位,固定72h,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皮肤覆盖、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18~36(平均25.7)个月。结果膝关节屈曲度110°~135°(平均122.2±11.0)°,和手术前相比增加96.0°(P〈O.01),皮肤延展性增加,可以满足关节屈曲度增加的需要。随访结束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93—100(平均97.5)分,比术前增加41.7分(P〈0.01),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烧伤后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关节松解术,可以采取挛缩带松解和深浅筋膜间游离但不予植皮的方式进行,术后短期屈曲位固定和积极的康复治疗是改善皮肤延展性和关节功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91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人)和对照组(45人).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共18次治疗,治疗组患者进行腰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磁热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1年后分别评价其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在随访1年后仍然得到维持(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其功能障碍的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同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康复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治疗的900例就诊于北京9家三级甲等医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其中男428例,女472例;年龄>18岁,平均(51.42±12.41)岁;根据患者主观意愿和实际居住地情况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及对照组共3组。观察组1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康复模式,观察组2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模式。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术后24周的临床疗效。将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年龄,年龄分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分组,文化程度,就诊医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术前合并症,术前JOA评分,临床诊断,手术节段,手术术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模式作为自变量,以术后24周ODI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和术后疗效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康复模式与术后24周ODI评分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原因,分析康复模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24周随访,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内固定稳定。(1)疗效评价:①术前3组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均降低,术后24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和对照组、观察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JOA评分术后3组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24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周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和对照组、观察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4周疗效影响因素分析:①单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年龄分组、文化程度、术前合并症、临床诊断、手术节段、手术术式、术前JOA评分及康复模式与术后疗效有显著相关性(P<0.05);BMI、BMI分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就诊医院、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与术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②多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康复模式、年龄、术前JOA评分最终进入方程,逐步多元线性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12.294,P=0.000)。其中康复模式中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0.176),对术后疗效影响最大。采用常规康复模式较其他两种康复模式术后功能障碍程度更高,男性比女性术后功能障碍程度更高,年龄越大术后功能障碍程度越高,术前JOA总分越低的患者术后功能障碍程度越高。结论: 术前JOA评分、性别、年龄可不同程度预测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疗效。采用不同康复模式均可提高该类患者术后疗效,骨科康复一体化康复模式和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对改善术后功能和缓解疼痛方面均优于常规康复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