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3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1篇
  1篇
中国医学   115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7例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20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7例经术前栓塞后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27例肿瘤均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3例发生轻度颅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后恢复。结论 对于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精确的术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必要时行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再行肿瘤切除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肺癌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后非计划拔管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需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不成功组21例,为非计划拔管患者,成功组63例,未出现非计划拔管,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住院资料进行赋值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84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对两组患者置管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因素伴发疾病(1种)方面比较(χ~2=3.910,P=0.048)、治疗方法(手术联合化疗)(χ~2=4.973,P=0.026)、治疗方法(放化疗结合)(χ~2=4.507,P=0.034)、置管类型(χ~2=7.756,P=0.005)、置管静脉选择(肘正中静脉)(χ~2=5.325,P=0.021)、置管静脉选择(头静脉)(χ~2=4.895,P=0.027)、制动时间(χ~2=9.724,P=0.002)、总留置时间(1-4周)(χ~2=27.177,P=0.000)、总留置时间(4-12周)(χ~2=4.675,P=0.031)、总留置时间(12周以上)(χ~2=8.671,P=0.003)、带管住院次数(2-3次)(χ~2=18.599,P=0.000)、带管住院次数(3次以上)(χ~2=12.392,P=0.000)、患者状态(χ~2=10.934,P=0.001),比较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对肺癌患者进行PICC置管,具有极高的置管成功率;同时,患者的伴发疾病,置管类型,置管静脉选择,制动时间,总留置时间,带管住院次数,患者精神状态等因素是造成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在PICC置管中,要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双血管三维影像融合”技术的影像融合方法及其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西门子Artis zee biplane双平板DSA机及其所配设备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双容积重建出数据,利用Inspace-3D3D-Fusion软件分析合并数据,显示两侧颈内动脉或一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与血管病变的供血关系。结果 利用软件能显示双血管供血病变(如脑动静脉瘘、脑动静脉畸形等),清晰显示血管病变与供血动脉、走向等关系,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结论 “双血管三维影像融合”对诊断脑血管病血供情况和指导治疗有较大临床价值,并且利用融合Fusion技术改进重建工作流程,因此可以大大扩展双血管融合技术的临床适应症,提高显示的准确性,是判断Willis环的结构和双血管供应的血管病变的新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科研与教学增加了新的评估手段与直观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连续投影算法(SPA)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用于快速测定秦皮提取液中秦皮甲素的可行性。方法以HPLC分析值作为参照,采集不同产地的秦皮提取液的紫外光谱,运用SPA算法筛选样本的紫外特征波长,PLS算法建立快速测定秦皮甲素的数学模型。结果应用SPA算法筛选,只用了全部变量的16.21%(65个变量)建立模型,所建模型的预测集相关系数(RP)及预测均方根(RMSEP)分别为0.969 0、0.067 0。结论 SPA算法可以在不降低模型性能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模型的复杂度,结合PLS算法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快速测定秦皮提取液中秦皮甲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抗CD3/抗CD19微型双功能抗体介导人T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靶向杀伤活性。方法:利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流式细胞术从中分选T淋巴细胞,FACS检测T细胞表面标记CD25和CD69激活后的表达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A(Granzyme A)的释放,建立BALB/c裸鼠Raji细胞移植瘤模型,测定该双功能抗体介导的体内靶向杀伤活性。结果:激活的T细胞,双功能抗体组CD25和CD69的表达以及释放Perforin和Granzyme A的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对人白血病裸鼠移植瘤模型的生物治疗中,抗CD3/抗CD19微型双功能抗体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移植瘤的生长。结论:抗CD3/抗CD19微型双功能抗体在体外及动物肿瘤模型实验中能介导人T细胞有效杀伤白血病细胞,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总结其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3例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住院时间为14~28d,平均19d。本组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者。3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2例头部CT发现在胼胝体前部纵裂间形成小血肿者,其精神症状和下肢轻瘫的恢复时间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长。结论无论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其效果均较好,但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仍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胎儿全身动脉和头颈部静脉联合铸型标本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血管铸型是将全身血管全部显示出来.由于全身血管分布广泛,各部血管距灌注点的距离不同,所需灌注的压力也不一样,不同部位对灌注压力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而胎儿血管又具有管径小、弹性差、管壁肌层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因此胎儿的全身血管铸型很难完成,目前对于胎儿全身血管铸型国内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应用复杂网络方法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COPD)有效病例的方剂数据挖掘的可行性.方法:以龙华医院近3年综合治疗COPD的有效病例为基础,建立相应方剂的药物配伍网络,通过对网络的统计信息进行分析,挖掘中医药治疗COPD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通过对网络的中心性研究,发现了中心度相对较高的核心药物,通过对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发现了相应的核心处方及加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论:复杂网络方法可用于COPD方剂的数据挖掘,是研究总结方剂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以身痛逐瘀汤治疗;对照组29例,以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治疗8周为1疗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72.41%.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身痛逐瘀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通过分析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例的中医临床证型特征和治疗特点,探索其最佳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9年5月至7月成都地区收治的47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确诊病例进行中医动态观察和辨证论治并总结其中医证型特征和治疗特点。其中30例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联合中医辨证治疗;13例采用单纯中医辨证治疗,未使用奥司他韦;2例患者单用奥司他韦治疗;另2例患者仅给予对症治疗,未使用奥司他韦或中药。结果 47例患者临床表现局限于中医"温病"卫气分阶段,分风温袭表证(36例/76.6%),湿温证(8例/17%),邪入气分、热毒壅盛证(3例/6.4%)三种证型。所有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成都地区夏季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例病情较轻,无重症患者;单纯中医治疗和(或)奥司他韦治疗均有效,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