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目的观察低声压级(40~80dB)次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治疗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制成L5脊神经结扎病理性疼痛模型,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给予低声压级次声处理,对照组大鼠未给予次声处理,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50%机械性撤足阈值、L5脊髓节段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情况。结果低声压级次声治疗的中期(第12~16d),实验组大鼠50%机械性撤足阈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早期(次声治疗的第2~10d)、后期(次声治疗的第16~28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声治疗14d实验组L5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明显弱于对照组(P0.05),次声治疗的第7d、21d、28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声压级(40~80dB)次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有缓解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L5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L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探讨L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 方法选择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ES治疗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又根据观察时间点分为治疗第3,7,14天3个亚组。LFES治疗组和安慰刺激组大鼠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术后第3天,LFES治疗组开始接受LFES治疗(频率30 Hz,脉宽250 μs,强度为3 mA,每次10 min),观察在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SC巢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梗死侧脑组织bFGF、EGF总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同时采用网屏试验评价大鼠运动功能。 结果LFES治疗组大鼠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梗死侧脑组织bFGF、EGF总蛋白和mRNA表达量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LFES治疗组网屏试验评分在治疗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 结论LFES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NSC的增殖和bFGF、EGF的表达,并改善大鼠运动功能,增强脑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方法,找出术后再脱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12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病例,探讨再脱位的原因,总结出术中应用切断的腰大肌圆韧带远端缝合在髋臼内侧缘关节囊上的预防措施。结果12例术后随访半年,髋关节复位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一例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正确分析每一例患儿引起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选择正确的术式,行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减小髋臼角,使股骨头与髋臼保持同心圆关系,是预防再脱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次声多次暴露后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机制。方法:用8Hz、90dB的次声连续作用大鼠1、7、14、21和28d,每天2h,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在次声暴露期间,与对照组比较,1d无显著变化,7d开始出现少数线粒体肿胀,14d开始出现较多线粒体肿胀,21d肌浆网扩张,28d有血栓形成。结论:8Hz、90dB次声可引起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轻微变化,这些变化和次声暴露时间和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康复治疗是一门以恢复伤残病者的躯体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学科~([1])。康复治疗技术来源于西方,在课程设置及专业要求方面有别于传统治疗方法,因此,解剖学知识与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技能息息相关[2]。而系统解剖学中前臂及手内肌的解剖因其肌肉数量多、体积小,名称相对复杂的特点,经常使得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精准学习记忆存在困难。为了让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可以熟练地进行上肢神经损伤、上肢肌肉痉挛、手部外伤等内容的相关评估、治疗,教授一套  相似文献   
17.
次声生物学效应的相关机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次声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产生某些生物学效应,其基本机制是产生生物共振并引起理化效应,进一步导致机体自由基增多、脑组织谷氨酸浓度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变化、钙超载以及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改变等。本文综述了次声生物学效应的相关机制及特点,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髋关节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及构筑特点,论证早期Legg-Perthes病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种形态学方法对2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髋关节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及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股骨头内静脉在近股骨头表面形成15~20条属支,即前、后、上、下骺静脉及内骺静脉,于头、颈交界处引流至骨外,汇入相应颈升静脉。股骨颈内的前、后、上、下干骺静脉,最终汇入颈升静脉及股骨颈表面滑膜下静脉网。股骨头、颈内的微动脉发自骺动脉,一般有2~3级,呈树状分支,一条微动脉一般有两条微静脉伴行,微静脉间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四组颈升静脉可于头、颈交界处形成囊内静脉环,此环完整率为39%。旋股内、外侧静脉于股骨颈基底部形成囊外静脉环,其中旋股内侧静脉构成环的内、后、外侧部,旋股外侧静脉构成环的前部,且有10%臀下静脉和2%臀上静脉参与此环后外侧部构成,此环完整率为33%。结论髋关节骨内、外静脉回流及构筑特点为早期Legg-Perthes病双重介入和显微外科可行性治疗提供了直接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而难治的髋部损伤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虽然内固定方法较多 ,但效果不一 ,如何提高治疗水平 ,关键在于早期正确处理。我们应用空心加压螺纹钉早期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 ,疗效基本满意。1 一般资料本组 2 0例均为新鲜骨折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5 0~ 76岁 ,平均 6 2 .5岁。按 Garden分型 : 型 10例 , 型 7例 , 型 3例 ,骨折原因 :车祸 9例 ,跌伤 11例 ,其中 10例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 :心电图异常 8例 ,其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5例 ;窦性心律不齐 2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1例 ,高血压 5例 ,肺功能…  相似文献   
20.
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6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法整复、屈肘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随访统计患肢肘内翻发生率.测量患肘Baumann角,探讨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结果显示:肘内翻发生率为25%.复位后与解除固定时的Baumann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肘内翻发生率与复住后Baumann角的大小有关(P<0.01).提示各种因素造成的骨折远端的内倾是引起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重要原因.Baumann角可作为判断骨折端是否发生尺倾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