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观察丙酸睾丸酮(TP)早期处理对大鼠脑内5-羟色胺(5-HT)及其转运体(SERT)的影响.方法:对生后第7天(PND7)的雄性Wistar乳鼠皮下注射TP至生后第21天(PND2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观察生后第49天(PND49)实验大鼠中缝背核和尾壳核5-HT及SERT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P早期处理增加大鼠中缝背核和尾壳核处5-HT和SERT的免疫反应强度,中缝背核和尾壳核5-HT的灰度值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1.38%和7.90%,SERT的灰度值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79%和8.8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P早期处理增加大鼠脑内中缝背核和尾壳核处SERT的表达,中缝背核和尾壳核处SERT与β-actin相对吸光度比值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86.06%和26.29%.结论:TP早期处理影响大鼠脑内5-HT能神经,导致中缝背核和尾壳核5-HT和SERT增加.  相似文献   
42.
脊柱后部结构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中药苦参提取物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口腔上皮癌KB细胞和具有多药耐药特征的KBv20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MTT法对比观察苦参碱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吖啶橙/溴乙啶(AO/EB)双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分析苦参碱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苦参碱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苦参碱浓度在0.50、1.00、1.50、2.00mg/ml时,均有抑制KB及KBv200增殖的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5mg/ml和1.43mg/ml;双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提示苦参碱可诱导KB及KBv200细胞凋亡,使细胞生长停滞在S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不同浓度的苦参碱作用24h后,细胞出现体积缩小、细胞质空泡化、细胞核碎裂等凋亡现象.苦参碱对两种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苦参碱对KB及多药耐药的KBv200细胞均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提示苦参碱可克服肿瘤的多药耐药现象,故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中药抗肿瘤制剂.  相似文献   
44.
左旋18-甲基炔诺酮(Levonorgestrel LNG)是第二代全合成孕激素类口服避孕药,反馈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轴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多种神经递质参与了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 in-releasing hor-mone,GnRH)的分泌调节,其中神经多肽Y(neuropeptide Y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小鼠胰腺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及其结构特点。方法:对小鼠胰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5核苷酸酶(5-Nase)和碱性磷酸酶(ALP)双重染色,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图像(SEI/BEI)观察。结果:小鼠胰腺的淋巴管结构较典型,在胰腺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较大淋巴管与血管和导管相互伴行;毛细淋巴管起自胰腺腺泡周围,并且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小叶内;小叶内有单独走行的集合淋巴管,亦存在与血管并行情况;在胰岛内部未发现毛细淋巴管,但胰岛周围可见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结论:小鼠胰腺小叶间和小叶内结缔组织中,均有淋巴管分布;胰岛内部虽无淋巴管,但胰岛与周围毛细淋巴管的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孕酮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海马小白蛋白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海马小白蛋白免疫反应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后1~7 d,海马小白蛋白阳性神经元增多;第7天背侧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呈现小白蛋白阳性致密条带。脑缺血再灌孕酮处理后小白蛋白阳性神经元进一步增加,可见许多串珠状小白蛋白阳性突起,未见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小白蛋白阳性致密条带结构。结论:孕酮可能通过对小白蛋白的表达调控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损伤的部分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大鼠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滤泡星形细胞(folliculo-stellate cells,FSCs)之间的形态学关系。方法:透射电镜观察2~3月(青年组)、10~12月(中年组)、18~20月(老年组)3组大鼠垂体前叶的超微结构。结果:3组大鼠的FSCs和腺细胞之间均存在连接复合体样结构;在增龄过程中,FSCs的形态变化不明显,而腺细胞及其细胞间质变化明显:细胞排列散乱、细胞间隙增宽、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以中年组较为显著;脂褐素、髓样体、凋亡细胞增多,老年组比较明显。结论:FSCs可能通过与腺细胞的直接接触对腺细胞发挥作用;垂体前叶腺细胞及其细胞间隙的变化直接反映其增龄变化。  相似文献   
48.
海绵窦的巨微冠状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诊断学和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海绵窦冠状薄层切片并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两侧海绵窦间距为(12.90±1.28)mm;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是硬脑膜,内层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海绵窦内侧壁为薄层的结缔组织,与颈内动脉之间有纤维小梁连接;海绵窦的静脉间隙出现率表现各异。结论:冠状断面能清晰显示海绵窦的详细解剖,对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比目鱼肌(SOL)切除后相关运动神经元Mn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CB-Au)逆行标认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法,显示标记SOL-Mn群CGRP样免疫反应(CGRP-LI)。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OL切除后SOL-Mn群CGRP-LI强阳性Mn比率由正常的23.48%分别上升到68.8%(3d)、65.32% (10d);此后逐步降低到11.3%(30d)。(2)SOL切除后,鞘内注射GDNF强阳性Mn比率可达70.91%(30d)。结论:鞘内注射GDNF可以显著提高靶肌肉切除后相关Mn群CGRP的表达,提示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部分神经营养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CGRP实现的。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松果体分泌物在细胞外转运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大鼠松果体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径50nm),借基膜与宽阔的血管周隙分隔;(2)松果体细胞借基膜与结缔组织间隙分隔,松果体细胞之间形成与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及血管周隙相通的细胞间小管;(3)松果体囊表面为扁平上皮,上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其内可见松果体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囊上皮细胞间存在瓣膜样连接(叶瓣间宽处可达1μm)和囊上皮孔(2.5μm)。以上结果提示,松果体细胞表面可分为结缔组织间隙面、连接面和细胞间小管面三个功能面,松果体分泌物可能通过血管周隙-细胞间小管-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囊上皮瓣膜样连接或囊上皮孔,释放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中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