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重复性输尿管软镜(FURS)和一次性FURS治疗肾下盏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206例肾下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重复性FURS组(154例)及一次性FURS组(5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结石侧别、结石长径、结石数量、结石密度、肾盂肾下盏漏斗夹角(IP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一般情况、结石侧别、结石长径、结石数量、结石密度、IPA、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性FURS组的手术时间高于一次性FURS组[(42.96±16.81)min vs.(37.31±14.88)min,P=0.041],而住院费用低于一次性FURS组[(23 492.60±5 151.34)元 vs. (29 262.33±2 099.96)元, P<0.001]。结石数量、结石长径、结实密度及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时间均有相关性(均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结石数量、结石长径及手术方式均为影响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对于肾下盏结石的治疗,一次性FURS与重复性FURS的疗效相似。对于肾下盏结石数量较多、结石长径较大的患者,在经济情况的允许下,可优先选择一次性FURS,可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3种术前炎症指标对未触及腹股沟淋巴结的pT1a期阴茎鳞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泰兴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3例pT1a期阴茎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比较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直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及术后病理分级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炎症指标对pT1a期阴茎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以及在调整灵敏度为100%后各炎性指标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组24例(23.3%),非淋巴结转移组79例(76.7%),两组在NLR(P<0.001)、PLR(P=0.035)和LMR(P < 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P=0.045)和LMR(P=0.021)是pT1a期阴茎鳞癌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LMR和NLR+LM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816、0.835。NLR的最佳截断值为2.33,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68.4%;LMR的最佳截断值为3.80,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78.5%;NLR+LMR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4.7%;④当调整灵敏度为100%时,NLR和LMR对pT1a期阴茎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特异度为50.6%和2.5%,截断值为1.79和11.01。结论:NLR和LMR为pT1a期阴茎鳞癌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NLR>2.33和LMR<3.80时提示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极大,推荐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3.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GFR、p53和p2 1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复发的关系进行探讨。1 材料和方法本组男 35例 ,女 8例 ;年龄 40~ 84岁。病理分级按WHO标准 ,G1 1 0例 ,G2 1 8例 ,G31 5例 ;临床分期按“UICCTNM”标准 ,其中浅表性肿瘤Tis~T1 期 36例 ,浸润性肿瘤T2 ~T4期 7例 ;2年内复发共有 6例。EGFR、p53、p2 1检测采用中达公司即用型抗体免疫组化Envison法。p53阳性表达为细胞核有棕色染色 ,p2 1和EGFR阳性表达为胞浆及胞膜有棕色染色 ;判断…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索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治疗脑桥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脑桥出血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成两组,保守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其中保守治疗组94例,手术治疗组14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血量、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若无明显差异,随访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和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血量、合并症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3个月,保守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死亡患者分别为49例和3例,两组病死率分别52.1%、21.4%,开颅手术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χ2=4.600,P<0.05)。改良Rankin评分为保守治疗组4(3,5),开颅手术组为3(2,3),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开颅手术组优于保守治疗组(Z=-2.994,P<0.01)。结论 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出血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探讨黑色素性神经外胚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MNT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MNT多发生于1岁内的婴儿,个别年龄较大。上下颌骨多见。肿瘤由含色素的上皮样细胞和小圆形神经母细胞样细胞构成。上皮样瘤细胞常表达Vimentin、CK、EMA、HMB45,小圆形神经母细胞样瘤细胞表达CD57、Syn,两类瘤细胞S-100通常阴性。结论 MNT是良性肿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很罕见,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和组织学形态。需要警惕的是婴儿MNT呈浸润性生长,速度惊人,溶骨性破坏,术后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0月神经外科接诊的8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B组接受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CRP、TNF-α、IL-6水平。结果: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NIHSS评分、CRP、TNF-α、IL-6均低于A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为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临床疗效较传统开颅术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总结小腿前部皮瓣修复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6例足部大面积创伤合并软组织缺损,彻底清创,采用小腿前部逆行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创面.结果 移植皮瓣25例全部成活,修复创面一期愈合,1例因血管变异皮支少而细,术后部分皮缘坏死行二期扩创缝合术后愈合.经术后3个月~3年内随访,皮瓣血运、外观均良好.结论 小腿前部皮瓣皮质较好,血管来自胫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解剖位置恒定、血管口径较粗,修复足部耐磨,稳定性好,是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制作化学浓度梯度与压力梯度可调的细胞三维培养微流控芯片,构建可模拟在体细胞生长所处动态微环境的体外模型。方法利用光刻成型技术、模塑法以及等离子键合工艺,制作3通道结构的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通过微注射泵控制微通道内溶液流动生成浓度梯度,利用液面高度差生成压力梯度,并通过骨架染色比较二维培养与三维培养下的细胞形态。结果获得了化学浓度梯度与压力梯度可调的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在2μL.min-1的流速下,中间通道的浓度梯度3 h后可达到相对稳定。100 Pa的压力差在中间通道生成的视在压力梯度为0.11 Pa/μm,从而驱动三维支架内间隙渗流的生成。并在微流控芯片内实现脐静脉内皮细胞稳定的三维培养。结论该芯片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灵活调控细胞生长所处的微环境,可进一步用于研究不同的微环境参数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