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9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135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22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487篇
内科学   438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16篇
综合类   995篇
预防医学   354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472篇
  3篇
中国医学   277篇
肿瘤学   10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目的研究间歇性补铁疗法治疗儿童轻度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147例轻度缺铁性贫血患儿分为间歇补铁组(n=83)和常规补铁组(n=64),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水平,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补铁治疗后,常规补铁组和间歇补铁组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常规补铁组治疗有效率(61%)高于间歇补铁组(42%)(P<0.05)。治疗3个月后,常规补铁组治疗有效率(86%)与间歇补铁组(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补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5%)高于间歇补铁组(8%)(P<0.05)。结论虽然间歇补铁法对轻度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短期疗效不及常规补铁法,但是长期疗效无差异;而且相对于常规补铁法,间歇补铁法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升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NO)合成酶抑制剂,可以抑制NO的生成,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变化及可能意义。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无糖尿病的住院病人56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0例,对照组(26例)为血压正常并无高血压史患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法(HPLC)测定各患者的血浆ADMA、L精氨酸(L-Arg)含量,比色法测定血糖、肌酐、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尿酸(UA)。结果EH组血浆ADMA浓度[(0.029±0.010)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0.023±0.010)mmol/L,P<0.05]。两组间血浆L-Arg、HDL-C、TC、TG、U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MA、L-Arg浓度与患者年龄、HDL-C、TC、TG、UA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EH患者血浆ADMA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03.
Tako-Tsubo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ko-Tsubo综合征表现为一过性心室功能障碍伴胸痛、心电图ST-T改变及血液中少量心肌特异性酶的释放.心理应激可能参与其主要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仍然存在争议.大多数患者通常采用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4.
太阳黑子活动与沙鼠鼠疫流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1901 ̄1993年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人间鼠疫和动物鼠疫流行资料。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鼠疫流行的关系。结果发现:人间鼠疫流行的起始年和动物鼠疫大流行的高峰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相一致。其间的8次鼠疫流行均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期。参考国际太阳活动22黑子周的预报结果,该地区下一次动物鼠疫大流行可能出现在21世纪初的2000 ̄2002件间。  相似文献   
105.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折返路径标测和消融点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1 0例 (男 8、女 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选择折返路径的不同部位为消融点的消融效果。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 ,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大头电极和2 8 2mm间距冠状静脉窦 1 0极标测电极至左室 ,后者贴靠在室间隔表面。窦性心律时各电极对可依次记录到His束电位 (HP)、左束支电位 (LBP)和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 (PP) ,室速时仍可同时记录到上述各电位 ,但顺序相反 ,PP领先 ,HP最后 ;而各部位的V波激动顺序在窦性心律和室速时是相同的 ,都是远端电极 (PP以远 )的V波最早 ,近端电极 (HP)的V波最晚。大头电极置于PP电极对附近。结果 :1 0例中 9例能记录到折返路径各电位心内电图 ,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 90 % ( 9/1 0 )。第 1例大头电极位于PP电极对略上方处放电 ,消融成功 ,但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第 2 ,3例开始在PP电极对略下方处放电 ,但凡未记录到PP的点 ,虽然V波最早 ,都是放电无效点。最后消融成功的点 ,都记录到最领先的PP。第 4例以后 ,都必须记录到最领先的PP后才放电 ,除 1例 2次放电成功外 ,都是 1次放电成功。 1 0例随访至今 3~ 1 8个月 ,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 :左室标测法不仅对研究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折返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不同置入位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1月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收治IFF患者122例,男性85例,女性37例;年龄60~79岁,平均70.1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定位点内移组(63例)和PFNA组(59例).PFNA组行传统PFNA进针点置入髓内钉,定位点内移组则由传统PFNA定位点内移0.5~0.8cm置入髓内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髓内钉一次置入成功率、术中透视次数,随访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首次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点内移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PFNA组[(63.55±17.81)min vs.(82.74±20.66)min、(41.22±12.69)mL vs.(63.58±14.59)mL、(5.13±1.77)次vs.(7.26±1.58)次、(4.12±1.33)个月vs.(5.14±1.27)个月,P<0.05].定位点内移组导针一次性置入成功率显著高于PFNA组(96.83%vs.84.7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93.65%vs.94.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点内移组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髋内翻、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比例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FNA术中将传统定位点内移0.5~0.8cm能够提高髓内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避免术中多次透视,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ACTL6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93例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ACTL6A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测不良事件的指标。结果:ACTL6A在宫颈癌癌组织阳性表达率(63.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7.9%)(P<0.05)。ACTL6A蛋白高表达与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解、TNM分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随访时间3-60个月,宫颈癌癌组织高表达ACTL6A蛋白的患者总生存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ACTL6A均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指标。结论:ACTL6A与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关系密切,是判断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当归多糖(ASP)对小鼠造血干细胞(HSC)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ASP调控HSC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衰老组、ASP干预对照组和ASP干预衰老组,衰老组采用X线全身均匀照射,建立小鼠HSC衰老模型;ASP干预衰老组在照射期间给予ASP灌胃;对照组和ASP干预对照组分别给予NS和ASP灌胃。免疫磁珠分离HSC,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和混合集落培养(CFU-Mix)观察HSC生物学特性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P16、P21、CDK2、CDK6、CyclinD及CyclinE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X线能显著增加衰老对照组HSC SA-β-Gal染色阳性率、G1期比例及P16、P21表达;降低CFU-Mix、S期比例及CDK6、CyclinD和CyclinE表达。与衰老组比较,ASP能显著抑制衰老HSC SA-β-Gal染色阳性率、G1期比例及P16和P21表达的增加;抑制S期比例、CFU-Mix、CDK6、CyclinD及CyclinE表达的减少;而对CDK2表达无影响。结论 ASP可能通过调节P16、P21、CDK6、CyclinD及CyclinE表达延缓小鼠HSC衰老。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变化。方法:采用相关仪器对80例DR患者(DR组))、90例T2DM患者(T2DM组)及100例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浆vWF、DD、FIB及全血HbA1c水平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R组和T2DM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DR组比T2DM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检测vWF、DD、FIB及HbA1c血液水平对DR患者早期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纹理特征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病理反应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利用MaZda软件于T2WI图像肿瘤最大层面手动勾画ROI,分别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的图像上各提取9个一级、11个二级纹理特征参数,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pCR组与非pCR组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纹理特征上的差别。结果:pCR组与非pCR组之间,治疗前7个二级纹理特征(pre-Correlat、InvDfMom、SumEntrp、DifEntrp、DifVarnc、Entropy、AngScM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一级纹理特征(post-Variance、Perc 90%、Perc 99%)、9个二级纹理特征(postContrast、SumOfsqs、InvDfMom、SumAverg、SumVarnc、SumEntrp、DifEntrp、DifVarnc、Entrop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预测pCR方面,单个纹理特征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治疗前AUC值在0.632~0.835之间,治疗后AUC值在0.665~0.852之间,分别以DifVarnc、DifEntrp效能最高。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pCR时,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均是DifEntrp,治疗前(P=0.005)AUC值为0.833,治疗后(P=0.004)AUC值为0.852。结论:基于T2WI图像的纹理特征有助于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而二级纹理特征的预测效能高于一级纹理特征,nCRT治疗后为疗效预测的更佳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