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对40例经临床及肝穿刺病理诊断的 HBsAg 阳性及 HBeAg 阳性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 e 系统追踪4~25月。12例出现抗 HBe 转化,12例 HBeAg 阴转,其余16例 HBeAg 持续阳性,据此分三组观察。结果表明:向抗 HBe 转化组中血清 HBsAg 滴度低于 HBeAg 阳性持续组(P<0.05),而其急性期 SGPT 水平则高于后者(P<0.01),该组病人多有急性肝炎病史。在缓解期,该组病例约有半数表现临床症状、肝功能、DNA-P 活性等全面好转,血消 HBsAg 阴转或转为低滴度,其近期预后明显优于 HBeAg 阳性持续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出现 HBeAg 向抗-HBe 转化的有关因素、临床特点和转归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应用新型定量PCRHBV检测法—AcuGenAmplisensorTMHBV法对70例慢性乙型与丁型肝炎病例进行血清HBVDNA水平测定,观察乙肝在丁肝病毒重叠感染时是否对HBVDNA复制存在抑制作用。实验结果:乙肝组(34例)及丁肝组(36例)定量PCR测HBVDNA阳性率为88.2%(30/34)和91.7%(33/36)(P>0.05)。乙肝组HBeAg阳性与抗HBe阳性病例之HBVDNA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而丁肝组则表现明显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本组丁肝重叠乙肝感染病例中血清HBVDNA复制被抑制的现象并不明显,其中HBeAg阳性病例HBVDNA大多处于高水平复制状态;而抗HBe阳性病例则以低水平复制为主,提示肝炎病情活动和慢性化趋向与病毒复制有密切关系,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技术可以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3.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具有激活初始型T细胞和诱导初级免疫应答的特殊能力。近年来有关DC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技术、合理选择细胞因子激活;选择病毒或肿瘤抗原导入DC诱发细胞免疫等技术均有很大进展,将为临床上抗病毒、抗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有关DC在此领域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IL-2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方法 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19例为联合治疗组,接受IL-2应用1个月后继用拉米夫定的治疗;28例患者为单独应用拉米夫定的对照组。21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11例接受IL-2联合拉米夫定的治疗;10例同样患者单独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慢性肝炎联合治疗和单用组,HBV-DNA阴转率于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为78.9%、84.2%、78.9%和67.9%、67.9%、75.09%。治疗后12个月,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3.3%和17.8%,E抗原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9.4%和10.7%。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联合或单独治疗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6.7%和80%,未见HBeAg阴转和发生血清转换者。结论拉米夫定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确切作用;对于慢性肝炎组,联合IL-2治疗较单独应用拉米夫定血清转换率更高。应用IL-2可使患者OKT4/OKT8比值升高,CT4细胞上升,其有明确的提高细胞免疫之作用。  相似文献   
25.
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TT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底 ,日本学者报道了一种与肝功能异常有关的DNA病毒 ,并命名为TT病毒 (TTV) [1] 。为了解我国病因不明肝炎患者中TTV感染状况 ,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血清及肝组织中TTV表达情况 ,现报道如下。一、研究对象及标本来源患者年龄 2 0~ 6 8岁 ,男 19例 ,女 8例 ,均无饮酒史 ,自身免疫疾病及药物肝损史等。肝组织标本 2 7份选自北京佑安医院 1996~ 1999年不明原因肝炎患者活检肝组织 (两例有随访 ) ,组织经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5 .0 μm厚连续切片备检。同时采集相应的血清标本冻存于 - 2 0…  相似文献   
26.
构建含适当限制酶切位点的adr 亚型乙肝病毒(HBV) 中蛋白基因克隆,比较分析序列变化,用作HBV 疫苗表达及诊断试剂的研究。患者血清经蛋白酶K 消化,再以酚 氯仿抽提,对提取物进行PCR 扩增。回收PCR 阳性产物,经琼脂糖酶消化后直接克隆至T 载体。转化后提取质粒经PCR 及酶切鉴定,再行序列分析。结果:10 份血清提取物的PCR 有3 份获阳性产物,分别经T 载体克隆后转化DH10b 菌,3 株阳性克隆经酶切及序列分析显示同属于adr 亚型,与国内已发表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9 .6 % 。提示该克隆是用作HBsAg 蛋白表达或探针标记研究的理想克隆。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反应模式,以提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冠状病毒检测的阳性率和研究病毒在机体的定位状态和致病机理。方法 采用两种RT-PCR反应模式检测SARS患者血浆、淋巴细胞、粪便以及肺组织中病毒核酸。结果 和常规PCR方法相比,新的PCR反应模式能显著提高标本中病毒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SARS患者淋巴细胞中病毒阳性率较高(84.6%);血浆中病毒阳性率较低(11.5%)。结论 新RT-PCR反应模式可能有利于早期诊断、筛检SARS病原体;淋巴细胞中病毒的检出率较高,提示此类标本可用于SARS实验室诊断,对分析和阐明SARS的发病机制亦可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8.
以单克隆抗-HCV-NS3直接酶标法对石蜡包埋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Ag-NS3)进行测定,该抗体系应用基因重组表达丙肝抗原(HCV-NS3区-C33-C)免疫小鼠并通过细胞融合术后获得。4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测定结果,抗-HCV阳性组的HCAs-NS3检出率为51.9%(14/27),抗-HCV阴性组为13.6%(3/2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检出率最高,HCAg-NS3阳性物在肝细胞的胞核或胞浆中均可见,呈棕黄色细小颗粒状,以核型居多。直接酶标法测定HCAg与原位杂交法测定HCVRNA的比较,其符合率为81.6%(40/49)。本项技术具有简便、快捷、特异性、敏感性佳、图象清晰等优点,易于推广应用,为HCV感染的临床和发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证实在非甲-非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一种新型肝炎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的存在.方法采用地高辛素标记TTVDNA探针以原位杂交技术对51例血清学病毒标记非甲-非戊型、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HGVNSS阴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石蜡包埋肝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TTV基因的总检出率为27.5%,其中急性轻型肝炎的检出率为30.8%(4/13),急性重型肝炎(1/8,12.5%),亚急性重型肝炎(3/7,42.9%),慢性肝炎(2/6,33.3%),活动性肝硬变(2/9,22.2%),慢性重型肝炎(1/4,25%),原发性肝癌(1/4,25%)TTVDNA表达于肝细胞核或胞浆内,以核型多见.在急性肝炎,TTV阳性细胞弥漫分布于肝小叶内,慢性肝炎于汇管区附近较为密集,而在肝硬变病例,阳性细胞在假小叶内多呈片簇状不规则分布结论在不明原因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TTVDNA的检出表明TTV为一种新型的肝炎病毒,TTV为一种嗜肝性病毒,在我国存在着TTV感染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离体条件下建立简单方便的新生大鼠缺氧缺糖模型的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从而探索可行的研究脑损伤的方法。方法在静态全脑脑片培养的基础上,采用充氮气法制备缺氧模型,将缺氧缺糖后的脑片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缺氧缺糖的效果,探讨该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结果全脑脑片组织生长良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缺糖组的脑片组织中出现核固缩及碎裂等的情况。结论成功地在离体全脑脑片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了离体脑组织缺氧缺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