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是May-Hegglin异常、Fechtner综合征、Epstein综合征和Sebastian综合征等此类以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减少为共同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此类疾病临床上易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误诊而采取的错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远远大于疾病本身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噬血细胞综合征 (H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分析 13例H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及转归。结果 :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如乳酸脱氢酶及胆红素增高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顽固性低钠血症。检测 5例患者的甘油三酯及铁蛋白 ,其浓度明显增高。使用H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富集涂片作瑞 姬氏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发现成熟单核样组织细胞形态和吞噬血小板现象。本组感染相关HS患者死亡一例 ( 1/6 ,16 .6 %) ;非感染相关HS死亡 4例 ( 4/5 ,80 %)。结论 :HS尤非感染相关HS预后凶险 ,顽固性低钠血症可能是HS较早期病变特点。多次动态观察外周血及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变化以及行外周血白细胞富集涂片检查有利于HS的诊断。  相似文献   
23.
背景与目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少见且具侵袭性的一种亚型。在T-ALL患者的血清中,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的活性增高。我们推测靶向LDHA可以作为改善T-ALL患者预后的一个潜在治疗策略。本研究旨在研究LDHA靶向治疗对T-ALL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LDH抑制剂草氨酸盐处理原代T-ALL细胞系Jurkat和DU528。采用MTT、克隆形成、凋亡及细胞周期检测分析草氨酸盐对T-ALL细胞的作用。采用定量实时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的信号通路。采用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分析草氨酸盐处理后的T-ALL细胞中的ROS产量。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LDHA基因敲减的T-ALL转基因斑马鱼模型,采用TUNEL、Western blotting及T-ALL肿瘤进展检测分析LDHA基因敲减对T-ALL转基因斑马鱼模型的影响。结果草氨酸盐显著抑制了Jurkat和DU528的细胞增殖,诱导了细胞凋亡,同时也引起了Jurkat和DU528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刺激了ROS的生成(P<0.001)。阻断LDHA显著减低了c-Myc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也降低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信号通路上的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hos-phorylated 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GSK-3β)的表达。在T-ALL转基因斑马鱼中,LDHA基因敲减减缓了疾病进展,下调了c-Myc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靶向LDHA对T-ALL表现出抗白血病的作用,可作为一种对T-ALL的潜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4.
刺参酸性粘多糖介导肝素辅因子Ⅱ对凝血酶活性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进一步澄清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的抗凝血酶机制。方法:用国产Sjamp作为激动剂,在正常混合血浆体系、纯化的肝素辅因子Ⅱ(HCⅡ)体系以及纯化的抗凝血酶Ⅲ(AT-Ⅲ)体系研究Sjamp的抗凝血酶作用机制。结果:Sjamp对凝血酶的抑制主要呈HCⅡ依赖性,当存在HCⅡ时,Sjamp抗凝血酶作用的二级速率常数K2=1.56×107m-1·min-1,其抑制速率常数是AT-Ⅲ的4.6倍。结论:在抗凝血酶作用方面,Sjamp的效率(K2值)及机制(HCⅡ依赖性)与硫酸皮肤素类似。  相似文献   
25.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是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骨髓中一系或多系细胞增殖、外周血出现过多的成熟或幼稚细胞为特征。MPD主要包括下列一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以及少见亚型如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等。已明确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所产生的融合基因bcr—abl是CML发病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ES中也存在特征性分子遗传学改变——FIPlL1-PDGFRA融合基因。但PV、ET、IMF等其他bcr—abl阴性的MPD基础研究进展相对缓慢。2005年的几项研究表明,在大多数PV以及部分ET和IMF中存在高致病性的获得性突变——酪氨酸激酶JAK2V舶17Phe。该突变的发现令人瞩目,为揭示MP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脐带血清等4种不同培养体系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适合临床移植需要的人BM-MSCs培养方法.方法:从20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s,分别用含10 %脐带血清、胎牛血清(FCS)、成人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Cult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BM-MSCs定向分化.结果:采用4种培养体系都能从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BM-MSCs,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相似,而优于FCS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比FCS和AB型血清组高(均P<0.05),而CD31阳性率低于FCS和AB型血清组(P<0.05),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阳性率高于FCS和AB型血清组(P<0.05).结论:脐带血清与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相似,优于FCS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清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 RHD阴性献血者中 RHD基因的存在情况及血清学表型与 RHD基因型两者间的关系。了解长沙地区 RHD阴性者中 RHD基因的多态性情况。 方法 应用 SSP- PCR方法检测长沙地区 73名常规血清学 RHD阴性献血者的 RHD基因外显子 3、4、7的存在情况。 结果  73例 RHD阴性献血者中 ,完全存在所测外显子的 15例 ,其中表型为 Cc或 CC占 14例 ,表型 cc Ee 1例 ;部分存在所测外显子的 4例 ,其中 1例 ccee存在 RHD基因外显子 7。完全缺失所测外显子 5 4例。 结论 所测的 RHD阴性者的 RHD基因呈现多态性。 RHC表型的 RHD阴性者存在 RHD基因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28.
高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半胱氨酸(Hcy)是体内甲硫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先天性或获得性Hcy代谢异常导致的Hcy增高已成为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Hcy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力、物理屏障、舒张功能、抗凝、纤溶等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Hcy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9.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核因子-κB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 (brainischemia reperfusion ,I/R)早期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活性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记录异常神经症状 (abnormalnervoussymptoms,ANS) ,用RT 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NF κB亚单位P6 5及其抑制因子κBα(I 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 30minP6 5蛋白活性增加 ,2h达高峰 ,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均P <0 .0 5 ) ,而NF κBP6 5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 (均P <0 .0 5 ) ;I κBα蛋白量于再灌注后 30min下降 ,2h达最低 (均P <0 .0 5 ) ,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I κBαmRNA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相一致 (r =0 .75 1;P <0 .0 5 ) ;P6 5蛋白活性与异常神经症状呈正相关 (r =0 .795 ;P <0 .0 5 ) ,I κBα的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与异常神经症状均呈负相关 (r蛋白= 0 .75 2 ;rmRNA= 0 .70 9,均P <0 .0 5 )。结论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脑组织神经细胞中存在NF κBP6 5的激活及其I κBα的减少 ;NF 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0.
有资料表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其降解可能与脾脏有关.Von Willebrand因子抗原(vWFAg)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降解。为证实脾脏对血浆FN及vWFAg有无清除降解作用,我们对12例脾切除术的病人作了上述指标观测,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