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20篇
  2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正>患者,男,42岁。因"婚后不育1年余,尿等待、尿分叉2个月余,血精1周"于2013年11月5日入院。查体:睾丸及附睾触诊未及明显异常;前列腺肛诊:直肠壁光滑,前列腺区饱满,中央沟消失,可触及囊肿肿物,上界未扪及,无压痛,未触及结节,退指无染血。辅助检查B超示:膀胱后探及大小73mm×66mm×96mm囊性肿物,边界清(图1①)。盆腔磁共振示前列腺体积增大,前列腺至双侧精囊水平中央部见类圆形短T1长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短T2液平,大小7.4cm×6.5cm×10.8cm,双侧精囊腺内可见短T1长T2异常信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再次肝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价值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13年26例复发性肝癌施行再次肝切除的临床资料。 结果:首次与再次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21.0(3~192)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9.6%、26.1%、8.7%;再次肝切除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9.0(3~35)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8.4%、0、0,中位生存时间为 40.0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为83.5%、55.7%、13.0%。26例患者总的生存时间为(87.8±19.3)个月,总中位生存时间为57.0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100%、60.8%、30.4%。首次术后早期(2年内)复发行再次肝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首次术后晚期(2年后)复发行再次切肝除患者(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手术方式及病理分期与再次肝切除术后的生存有关(均P<0.05),三者在多因素分析中的P值分别为0.089、0.006、0.054。 结论:再次肝切除可提高复发性肝癌总生存率,但要严格选择适应证与合理的手术方式。复发间隔越短及肿瘤病理分期越晚,再次肝切除手术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利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2型糖尿病(T2DM)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提取FinnGen数据库中T2DM与ARMD数据,将逆方差加权(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MR-Egger回归和加权中位数(WM)作为补充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利用Cochran Q检验、MR-Egger回归截距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将P值作为研究结果指标。结果:IVW分析显示,T2DM与渗出性AR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OR=1.14,95%CI 1.01~1.28,P=0.021),但与萎缩性ARMD的发病无明显关联(OR=0.96,95%CI 0.86~1.07,P=0.554)。敏感性分析结果证实结果不存在异质性及多效性,分析结果可靠。结论:T2DM与渗出性AR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于ARMD具有高致盲率,认识和控制ARMD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其患病率及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机体状态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因恶性血液病人院化疗并在住院期间发生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住院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无医院感染组(n=68)、临床诊断医院感染组(n=84)和病原学诊断医院感染组(n=62)。三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68.22%。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住院季节、白细胞计数〈0.8×10^9/L和感染前未使用抗生素预防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应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于原发病为AML、夏秋季住院化疗和化疗后白细胞计数最低值〈0.8×10^9/L的患者予以抗生素预防可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成年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模拟临床对羊的颈椎间盘髓核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于术后即刻、2周及4周分别处死3只羊,另取3只新鲜绵羊颈椎标本作为完整对照组。标本放置于XWW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颈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等生物力学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颈椎间盘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绵羊颈椎稳定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6种脂肪酸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体质量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分别用含2%的辛酸(C8∶0)、癸酸(C10∶0)、油酸(C18∶1)、α-亚麻酸(C18∶3)、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12周时检测血脂及脂蛋白相关指标。结果研究12周后各组小鼠体质量均显著增加,辛酸(C8∶0)、癸酸(C10∶0)、油酸(C18∶1)对控制体质量增加的作用较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差异显著(P<0.05);6种脂肪酸均显示出不同程度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HDL-C/LDL-C)增加的作用。辛酸(C8∶0)、癸酸(C10∶0)和α-亚麻酸(C18∶3)降低TC和LDL-C及升高HDL-C/LDL-C比值的作用比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显著(P<0.05)。结论中链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较长链的SFA降低小鼠体质量和血脂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在当今国人的饮食习惯中.鱼翅不仅是名贵的食材.更是显示体面和排场的象征。其实.鱼翅的营养价值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鱼翅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83.5%),然而,鱼翅所含的蛋白质属于胶原蛋白,是一种不完全蛋白.吸收率十分有限。就以胶原蛋白含量来说.鱼翅与猪皮很相像.老百姓的餐桌上可以用猪皮冻代替它。  相似文献   
110.
大青叶有效单体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大青叶单体1#,2#,3#,4#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方法 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CPE)和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检测药物抗RSV活性, 计算药物对病变的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IC50),并从药物抗病毒吸附,药物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及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3个方面初步探索大青叶单体抗RSV活性的作用机制.结果 大青叶单体1#,2#,3#,4#对RSV无直接灭活作用,也不能阻止RSV的吸附,而能抑制RSV在Hep-2细胞内的的生物合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57,26.37,31.60,29.61 μg/ml,治疗指数(TI) 分别为6.15,10.50,9.21,13.22,其抗病毒效果优于病毒唑(IC50=103.20 μg/ml, TI=5.21)和抗病毒口服液(IC50=105.21 μg/ml, TI=5.03) ,P<0.01.结论 大青叶单体1#,2#,3#,4#能安全高效地抑制RSV在Hep-2细胞中的增殖,抑制作用发生在病毒入侵细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