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6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97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摘要】 目的 评价热疗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对局部复发鼻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行热疗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或配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疾病缓解率(ORR)、生活质量状况(KPS评分)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或肿瘤溃缩开始时间为24~96 h,平均48 h。总ORR为 83.3%,平均PFS为7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提升10分35例,20分7例,无变化18例。结论 热疗联合选择性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对局部复发鼻咽癌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对生活质量提升作用明确,延长了疾病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92.
HIV分子网络是近期被广泛报道的一种研究HIV感染者传播特征的方法,各国利用此方法在传播关系、传播热点、疫情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望为实现精确干预和防控提供依据。目前国际上主要报道有3种构建分子网络的方法:基于两两比对基因距离法、基于系统进化树节点校验值法、基于两者联合参数法。本文综述3种构建HIV分子网络方法研究HIV感染者传播特征的相关进展,以期为应用于指导防控HIV提供数据支撑。自分子网络方法出现以来,我国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等陆续报道了应用分子网络方法分析的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数据。近期国际上相关研究也预测基于分子网络的传播簇检测有望成为终结艾滋病流行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柳州市1998-2012年新发现HIV基因亚型变化,比较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为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1998-2012年柳州市新发现HIV感染者,对其血浆进行RNA提取、扩增、测序和分型。采用Coharan-Armitage趋势检验法分析HIV基因亚型变化的趋势,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法分析比较HIV感染者的首次CD4结果 研究对象共有1 877例HIV感染者。1998-2012年,CRF01_AE、CRF01_AE(Cluster 1)和CRF07_BC亚型构成比分别从78.4%(76/97)上升至91.5%(1 441/1 574)、63.9%(62/97)上升至74.0%(1 164/1 574)和17.5%(17/97)下降至4.6%(72/1 574),趋势性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32,P<0.001;Z=2.455,P=0.014;Z=-5.943,P<0.001)。CRF01_AE(Cluster 1)、CRF01_AE(Cluster 2)、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HIV感染者首次CD4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分别是230(83~375)、215(48~351)、365(254~503)和334(206~479)个/μl。CRF01_AE(Cluster 1)和CRF01_AE(Cluster 2)亚型HIV感染者的首次CD4Z=-4.795,P<0.001;Z=-4.238,P<0.001)。结论 1998-2012年柳州市新发现HIV感染者以CRF01_AE亚型为主并呈上升趋势,其首次CD4较低,且新发现CRF01_AE亚簇的种类在增加,其亚簇构成比存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高白细胞标本对仪器法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份计数(IRF%)测定的干扰。方法使用血液分析仪对30例高白细胞标本(300×109/L)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然后以稀释液对标本进行不同浓度的稀释后再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同时将不同浓度标本进行手工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 30例标本中有11例标本仪器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份计数结果与手工法结果相比偏高,在稀释到一定浓度(100×109/L左右或更低)后网织红细胞浓度与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份比例明显下降,计数结果与手工法结果相符。结论高白细胞血样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时会受到白细胞的干扰,通过对标本进行稀释后再进行测定可得到正确的网织红细胞结果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份比例。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八珍颗粒对单周紫杉醇、卡铂(TP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性反应、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共5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单周紫杉醇、卡铂(TP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八珍颗粒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后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优于对照组;观察组Ⅲ~Ⅳ级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比8.0%);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0%比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反而降低,两组之间免疫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颗粒联合TP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降低毒性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细胞免疫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96.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ART)对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抗体阳转的预防效果。方法 以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所有上报到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HIV单阳家庭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相依协变量Cox模型分析ART对阴性配偶HIV抗体阳转的预防效果。结果 共纳入7 694个HIV单阳家庭,其中394个家庭的阴性配偶发生HIV抗体阳转。总HIV抗体阳转率为2.5/100人年(95%CI:2.2/100人年~2.7/100人年),其中未治疗队列阳转率为4.3/100人年(95%CI:3.7/100人年~4.8/100人年),治疗队列阳转率为1.6/100人年(95%CI:1.4/100人年~1.9/100人年)。ART对HIV单阳配偶抗体阳转的预防效果为51%(HR=0.49,95%CI:0.40~0.60),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后预防效果为45%(AHR=0.55,95%CI:0.43~0.69)。ART对年龄≥25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已婚、农民、基线CD4+T淋巴细胞<500 cells/mm3、通过异性途径感染的先证者阴性配偶血清抗体阳转的预防效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作为广西HIV单阳家庭的一项干预措施是可行且有效的,扩大HIV单阳家庭ART的覆盖面有利于降低HIV夫妻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调查2013年云南省德宏州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和耐药毒株传播水平.方法 根据HIV耐药警戒线调查实施方案,对2013年1-8月德宏州符合要求的54份年龄在16~25岁,新发现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进行HIV-1基因型检测和耐药毒株传播水平分析.结果 48份样本完成了基因型及耐药鉴定,中国籍占45.8%,缅甸籍占54.2%.通过进化分析对pol区进行分型,主要的基因型包括:C亚型(41.7%)、URF(31.3%)、CRF01_AE(12.5%)、CRF07_BC(10.4%)、CRF08_BC(2.1%)和B亚型(2.1%).中国籍感染者中首位的基因型是C亚型,而外籍感染者中首位的基因型是URF.在1份缅甸籍样本序列中检测到1个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耐药突变位点(K103N),按照耐药警戒线的统计方法估算耐药毒株流行率为< 5%.结论 本次调查提示德宏州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中存在复杂的基因型,HIV-1耐药毒株处于低度流行水平.为控制耐药传播水平的上升,应进一步规范本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及管理,并针对跨境传播开展包括耐药传播在内的相关监测.  相似文献   
98.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毅  王晓蓓  邢辉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0):680-682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1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动态观察溶栓前及溶栓后1、2、4小时和48小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溶栓前脑梗死患者的MPV、P-LCR和F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PLT、PT和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MPV、P-LCR和Fg含量显著下降,PLT、PT和APTT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溶栓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LCR)和凝血指标(PT、APTT、Fg),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流行毒株亚型复杂,自1996年以来,已报道A,B,B',C,D,F,亚型CRF01_AE,CRF02AG和CRF_BC重组毒株等亚型在我国同时流行[1-2].  相似文献   
100.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流行毒株亚型复杂,自1996年以来,已报道A,B,B',C,D,F,亚型CRF01_AE,CRF02AG和CRF_BC重组毒株等亚型在我国同时流行[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