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良性前列腺增生超声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并评价BPH的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研究BPH血流灌注的价值。方法:对48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BPH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前列腺内腺及外腺的超声造影表现并制作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造影开始减退时间、造影剂渡越时间及峰值强度。结果:前列腺为富血供器官,造影增强明显。48例BPH患者前列腺内腺及外腺开始增强的时间分别为(26.68±3.76)、(31.24±5.33)s,内腺开始增强的时间显著早于外腺,尤以尿道周围区及内腺的包膜处明显(P=0.000);内腺及外腺造影剂完全退出时间分别为(200.68±59.40)、(157.56±50.66)s,内腺造影剂完全退出时间显著晚于外腺(P=0.000);内腺及外腺造影剂渡越时间分别为(173.94±60.14)、(129.21±56.91)s,内腺造影剂渡越时间显著长于外腺(P=0.000)。内腺及外腺造影峰值强度分别为(90.45±42.19)、(65.32±25.15)dB,内腺造影峰值强度显著高于外腺(P=0.000)。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能够连续观察BPH的血流灌注情况,有望成为研究BPH血流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比索洛尔浓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内标法测定血浆中比索洛尔浓度。色谱柱为TMS(7μm,0.46cm×15c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二氢胺(1mol/L,pH4)-水(18:5:77),荧光检测波长275/305nm(Ex/Em)。血浆样品经碱化二氯甲烷提取,催醒胺作内标。方法线性范围为2~50ng/ml;检测下限2ng/ml;在5、15和50ng/ml3种浓度平均回收率为(88.1±6.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8.0%。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从Medline上摘选了发表于2010年7月-2010年12月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及血吸虫学研究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日本血吸虫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以及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疫苗、分子生物学和抗血吸虫药物等。  相似文献   
74.
目的为构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可靠的水体感染性监测预警指标与方法。方法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基础,筛选出区域性血吸虫感染高危地带,设立监测预警点,建立滩情、螺情数据库。在血吸虫感染高发季节,逐月对监测预警点水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实施监测。采用哨鼠法检测水体中血吸虫尾蚴以测定水体对人畜的感染性;采用哨螺法检测水体中血吸虫毛蚴以测定水体对钉螺的感染性;采用人工观察法调查人畜活动和渔船民粪便污染情况。逐月向监测预警点所在地区及相关部门发布监测结果及预警报告,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结果在江苏省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和常州等5市流行区长江沿岸外江滩设立了45个监测预警点,于2009年5~9月间实施监测,5、6、7月已完成检测3次,共投放哨鼠2700只,回收2632只,哨鼠回收率为97.48%;饲养15d后采血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测,3次现场监测哨鼠阳性率为2.37%~21.13%之间,平均为11.34%。饲养35d后解剖观察哨鼠2618只,共检得3个阳性点,4只阳性哨鼠。3次监测共损失哨鼠82只,占总投放哨鼠的3.04%;在损失的哨鼠中现场逃失45只,占54.88%。共对45个点12350只钉螺进行了逸尾蚴观察,未发现感染性钉螺。45个点3次现场观察共发现接触疫水人员457人,有15只家畜放养,监测点水域共停靠船只618只(次)、有船民1867人,其中渔船占65.05%,运输船民占59.99%。3个尾蚴感染阳性点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共挂灭蚴药包140只,扩大治疗184人,发放预防急性血吸虫感染宣传单1200余份,发放防护霜750支,有效控制了疫情发生。结论以哨鼠法为主建立的水体感染性监测预警指标与方法,具有指标敏感、结果稳定、可操作性强以及便于现场质量控制等优点,可作为血?  相似文献   
75.
汪伟 《中国药师》2010,13(3):367-369
目的:建立热炎清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本品的黄芩、金银花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本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中阴性样品无干扰;黄芩苷在0.18~1.13g(r=0.9997)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1.87%)。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6.
汪伟 《中国药师》2010,13(5):746-747
目的:建立奥硝唑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细菌内毒素凝胶法,用不同生产厂家的鲎试剂对提供的奥硝唑注射液连续3批样品进行了干扰试验。结果:将奥硝唑注射液稀释至2mg·ml^-1,用灵敏度分别为0.25EU·ml^-1和0.125EU·ml^-1的鲎试剂检测细菌内毒素,无干扰因素影响。结论:奥硝唑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确定为0.3EU·mg^-1,可应用鲎试剂进行细菌内毒素法检查。  相似文献   
77.
吡喹酮是当前用于血吸虫病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抗虫机制尚不明确,其在杀虫过程对宿主的免疫依赖性或免疫协同机制还有待阐明。本文在对近10年相关文献复习基础上从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应答、抗体变化等方面概述吡喹酮治疗前后宿主免疫应答的变化,以期加深对吡喹酮杀虫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8.
汪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671-672
本文报道1例老年肥胖患者在全麻腹腔镜下行结肠癌根治术,术中因体位改变致一过性高碳酸血症。老年、肥胖、腹腔镜等因素本身对患者呼吸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而手术中体位的变化加剧了以上的影响。本文就此病例探讨高碳酸血症发生的可能因素及其发生机制,并就临床如何改善高碳酸血症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CSFC)检查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常规生化和CSFC检查,并对该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差102例(82.9%)、发热80例(65.0%)、头痛79例(64.2%)、呕吐78例(63.4%)、抽搐29例(23.6%)等。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为75.6%(93/123),头颅CT检查异常率为21.5%(17/79),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率为45.5%(56/123),而CSFC检查异常率可达91.1%(112/123),其中以淋巴细胞异常为主(91.1%,102/112)。CSFC和CSF常规生化、脑电图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在发病早期CSFC检查阳性率较高,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CHD)患者血管内皮(VE)功能及血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CHD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58)和尼可地尔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可地尔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功能、炎性因子、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尼可地尔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D1,(3.83±0.37) mm比(4.01±0.39) mm]、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14.33±1.42)%比(19.35±1.95)%],血清一氧化氮[NO,(70.72±7.82)μmol/L比(86.15±8.52)μmol/L]、白介素10[IL-10,(392.86±40.19) ng/ml比(472.75±48.62) ng/ml]水平显著升高,血清内皮素1[ET-1,(70.29±7.39) ng/L比(59.62±6.02) ng/L]、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195.68±20.48)μg/L比(146.72±15.07)μg/L]、心肌肌钙蛋白I[cTnI,(0.471±0.071) ng/ml比(0.222±0.052)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7.62±3.72) U/L比(14.79±1.52) U/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10.26±1.06) fl比(9.75±0.95) f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5.36±0.63) mg/L比(3.08±0.27) mg/L]水平以及支架再狭窄率(20.69%比1.67%)、MACE总发生率(67.24%比10.00%)显著降低(P=0.001)。结论:尼可地尔可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内皮功能,降低炎性反应,保护心肌细胞,预后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