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淋巴细胞在炎症反应及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一种新型的反映系统性炎症及免疫调控的指标,是简单、便捷、廉价的检查手段.本文对NLR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病情评估、疾病进展、疗效观察以及临床预后的判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简称依叶)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否优于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方法筛选250例伴有"H型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口服依叶片或依那普利片1年。试验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治疗期间连续随访记录不良反应。随访结束时比较两组脑卒中再发率、死亡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依叶组和依那普利组治疗后均可显著降低血压(P<0.05),两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1%和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降低HCY水平分别为47%、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C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CIMT呈正相关(r=0.365,P<0.05)。终点事件比较两组脑卒中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叶降压和降HCY水平效果显著,同时可以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CIMT。依叶可以进一步降低脑卒中再发率及死亡率。依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作用显著优于依那普利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ACS系统在我院呼吸科实习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完善教学环节,重视临床实习生的影像教学,结合PACS系统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开展问题式教学,并在学生出科考试中运用PACS系统调阅影像资料.结果 通过在实习学生中运用PACS系统进行教学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善了教学各环节,促使我科教学向现代化医学教学模式方向发展.结论 合理运用PACS系统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诊断,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方式向学习-工作实践-再学习-再工作实践的学习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0%和85.7%.在40例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中,MCM2检测对筛选组织学确诊的CIN1及以上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80.0%;对筛选CIN2及以上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8%和86.7%.结论: MCM2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高表达,并可作为宫颈癌筛查和ASC管理的辅助性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方法采取检查、现场采样的方法对黄石市25所医院、12家牙科门诊的口腔科器械消毒及灭菌质量进行了监测。结果共采集消毒器械上样品61份,合格58份,合格率95.1%,灭菌器械183份,合格145份,合格率79.2%。检出致病菌3份;HBV阳性2份。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索呼吸内科临床实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方法 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开展启发教学,锻炼学生的病例分析和病史采集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参与病例讨论.结果 实习生在呼吸系统的疾病诊断中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从疾病的病因入手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形成了系统的知识脉络.结论 完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问诊、查体、诊疗操作,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培养了实习生的良好医疗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将105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早上和晚上运动组,每组各35例。对运动组患者分别进行早上和晚上运动干预,劝其以4—6.8km/h的速度快走,持续30—60min,每周至少运动5天。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分别行心率变异测定。结果:①与干预前相比,3组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和全程记录中每5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显著增加,而运动组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小时相邻NN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和高频(HF)均显著增加(P0.05);②干预后3组比较,晚上运动组rMSSD、PNN50和HF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01);③在校正过基线的混杂因素后,rMSSD、PNN50、HF和低频(LF)/HF比值的变化程度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晚上运动组rMSSD、PNN50、HF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在琥珀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等强度的运动将进一步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活性,晚上运动的效果可能优于早上。  相似文献   
19.
20.
1998年8月23日至28日,在香港召开了国际康复总会第11届亚太区会议,共有约1500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内有40余人出席会议。香港著名骨外科专家、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协作中心负责人方心让教授任本届大会主席。国际康复总会主席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