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键 《长寿》2006,(9):18-19
古籍《灵枢经》中指出:“根者,木者,部穴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将足的生理功能与树根的作用等量齐观,它比喻人体的足部为生命之根,是气血运行的重要端点。常言道:“树大根茂,人壮足健。”人们加强足部的锻炼,就像要促使树木茂盛就需培植其根  相似文献   
2.
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是有继承性的,中医学也不例外。数千年来,中医学术的传承除了“口耳相传”外,最重要的方式是“中医临床-中医文献-中医临床”的反复。故史崧在《灵枢经.序》中说:“夫为医者,在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因此,一个临床中医师无论是临床水平的提高,还是科研思路的建立,都必须有坚实的文献基础。中医文献的学术价值中医文献是中医学理论的渊素: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形成同其他理论的形成一样,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抽象而形成的。中医文献记…  相似文献   
3.
“淫邪发梦”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的《淫邪发梦》篇代表了西汉以前祖国医学对梦的认识,它非常重视梦的生理基础,探讨了梦的发生过程等问题,明确提出了“淫邪发梦”的观点,突出梦象与脏象密切相关的学术物色这对后世临床的影响和启发颇深,具有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新渝 《吉林中医药》2008,28(5):383-384
<灵枢·营卫生会>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太阴指手太阴,内指营气;太阳指手太阳,外指卫气;全句意指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复会于足太阳,但与原意有所出入.<内经>论卫气运行虽有此说,但乃他篇所论,<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论只是偕行,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皆始于手太阴,相随而行,昼夜五十度后复会于手太阴;太阴、太阳此处非经脉名词,阴、阳指营卫,太乃修饰词;内、外指脉内外.  相似文献   
5.
<灵枢·寒热病>有日:"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对此段经文,注者多云:腊,干的意思.槁与腊,是同义复词,鼻槁腊,就是鼻腔干燥,<灵枢经校释>(河北医学院编)和<灵枢经语释>(山东中医学院编)即如是云.笔者认为,如果槁与腊是同义复词,在此处则显得多余,只需一个槁足矣,构同义复词并无价值,因为此处并非出于句法结构而构同义复词,无端地添一字,古人不会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6.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出自《灵枢·终始》篇,历代医家对其各抒己见。纵观古代注释,结合临床实例,在综合分析各家学术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膺腧既可中膺亦可中背,背腧既可中背亦可中膺。“膺腧中膺,背腧中背”不仅反映膺背部腧穴的主治特点,而且更能集中体现出所有腧穴都具有分部主治规律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7.
宋金元时期《灵枢经》流传情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灵枢经>古称<九卷>、<黄帝针经>,系<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北宋时期到史崧本刊出之前的传本则多为<黄帝针经>或简称<针经>.对<灵枢经>在北宋、南宋及金元时期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考查,并把金元时期医家著作中引用<灵枢经>及<针经>部分与现行史崧本<灵枢经>进行对照分析,认为<针经>自身可能有不同传本,今本<灵枢经>可能来自<针经>.  相似文献   
8.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演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操作术式或方法。通过对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考析归纳,条列了13种“迎随补泻法”并进行了浅析,对刺法的学术研究和争鸣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耳部望诊是临床医师很容易忽略的一种望诊方式,是一项根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并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望诊内容。笔者通过对先秦时期涉及耳部望诊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进而阐明耳部望诊最初是在《内经》时期被提出,其望诊的核心内容为望耳的色泽、望耳的形态、望耳部血脉情况、望耳的位置情况进而应用于临床诊疗疾病。1望耳的色泽用耳廓的颜色状况、光泽程度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最早出现在《灵枢经》相应的篇幅中。《灵枢·卫气失常》:"耳  相似文献   
10.
谈《灵枢·骨度》中的度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骨度》是一篇很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献。其中肢体度量方法,尤为珍秘。现就此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灵枢·骨度》中的量法,大体上分为竖量、横量和围量三种,而以竖量为多。虽然并不复杂,但要做到正确的度量,首先必须深入经文,突破难点,把各段起止部位的位置弄清,再则要掌握度量要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