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50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替米沙坦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情况。方法:56例探究目标对象均为某院接收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挑选时间2018年6月~2019年6月。将"计算机表法"作为分组的参考,分配为参照组(n=28例)执行依那普利治疗,探究组(n=28例)执行替米沙坦治疗。结果:探究组的LVEF、LVEDd、肌酐、24h尿蛋白4项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4项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替米沙坦治疗后,心室功能的重构以及肾脏预后结局均得到改善,且临床效果比依那普利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替米沙坦胶囊中替米沙坦和吲哒帕胺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ODS C18色谱柱,以乙腈.水.冰醋酸(45:5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2nm。替米沙坦、吲哒帕胺分别在50—150μg·ml^-1,r=0.9999;5~151μg·ml^-1,r=0.9998,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替米沙坦、吲哒帕胺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99.64%,RSD分别为0.21%、0.81%。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替米沙坦和吲哒帕胺可以完全分离。结论方法准确,简便可靠,可作为复方替米沙坦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替米沙坦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国产和进口替米沙坦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并评价2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交叉口服替米沙坦片80mg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替米沙坦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2种替米沙坦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2种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944.71±376.08),(852.72±333.78)ng·mL-1;tmax分别为(0.98±0.60),(1.28±0.65)h;t1/2β分别为(28.78±13.88),(25.83±9.25)h;AUC0-t分别为(4.14±2.44),(3.83±1.97)mg·h·L-1;AUC0-∞分别为(4.64±2.84),(4.17±2.22)mg·h·L-1。国产对进口制剂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F0-t为(99.64±23.93)%,F0-∞为(97.97±26.20)%。结论国产和进口替米沙坦片剂为生物等效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新药替米沙坦中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以控制其质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01mol/L醋酸铵溶液(60:40)(用30%醋酸调节pH值至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5nm。结果在本实验选定的色谱条件下,替米沙坦峰能与各主要合成中间体和降解产物峰有效分离,检测灵敏。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Ⅱ对乳大鼠心肌细胞时钟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左心室肥厚是否与时钟机制有关。方法 分离纯化培养的7d龄乳大鼠心肌细胞,分别加入AngⅡ和(或)替米沙坦(Tel)处理,然后提取总RNA ,用RT PCR检测评价心肌细胞时钟基因(Bmal1,mPer2 ,Dbp)的转录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心肌细胞相比,0 .1μmol·L- 1AngⅡ处理72h使心肌细胞时钟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调;0 .1μmol·L- 1Tel能拮抗0 .1μmol·L- 1AngⅡ对心肌细胞时钟基因转录上调的作用。结论在正常培养乳大鼠心肌细胞中,时钟基因以日周期节律方式振荡表达,AngⅡ诱导其表达增强,Tel从受体水平拮抗AngⅡ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替米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 ,将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73例分成 3组。对照组 (n =2 4 )予替米沙坦 (4 0mg·d-1,qd) ;治疗组Ⅰ (n =2 5 )在服用替米沙坦 (2 0mg·d-1)基础上 ,加服吲哒帕胺 (1 2 5mg ,qd) ;治疗组Ⅱ (n =2 4 )在服用替米沙坦 (2 0mg·d-1)基础上 ,加服酒石酸美洛托尔 (2 5mg ,bid)。疗程均为 8wk。结果 :治疗 8wk后 ,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 ,总有效率分别为 92 0 %和 83 3% ,前者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 2 5 %比较 ,P <0 0 5 ;后者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对照组、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 1、3、4例。结论 :低剂量替米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较单用替米沙坦降压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米沙坦片含量及有关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米沙坦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0.01mol·L-1醋酸铵溶液(用醋酸调节pH6.0)-乙腈(40:60);检测波长有关物质为255nm,含量测定为298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替米沙坦在50~250μg·mL-1内,峰面积与浓度呈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0.75%,n=9).结论用HPLC法测定替米沙坦片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与临床用药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 (ARB)是一类在血管紧张肽Ⅱ 1型受体 (AT1受体 )水平拮抗血管紧张肽Ⅱ (ATⅡ )的降压药物。它们的药动学各具特色 ,因而具有不同的临床用药特点。氯沙坦 (losar tan)经细胞色素P 450 (CYP) 3A4及 2C9介导转化成其活性代谢物EXP31 74,故在肝功能不全时应减半量使用。替米沙坦 (telmisartan)的T1 / 2 最长 ,谷 /峰比最大 ,与地高辛合用时应动态监测地高辛血浓度 ,以免洋地黄中毒。由于ARB存在降压作用的平台反应 ,单一用药无法控制血压时 ,可联合应用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本文就ARB的药动学、降压治疗用药、联合用药 ,肝、肾功能不全时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降压及逆转非杓型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1~109mmHg,年龄〉45岁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不同时给药组)晨服替米沙坦40mg和氢氯噻嗪10mg,晚服左氨氯地平2.5mg;Ⅱ组(同时给药组)以上3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治疗8周后,I组和Ⅱ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14.92/9.96和15.04/10.66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3.90/10.60和16.06/11.70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组夜间SBP/DBP降低25.44/19.48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3)Ⅱ组夜间SBP/DBP降低17.68/14.76mmHg,与治疗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夜间SBP/DBP降幅I组较Ⅱ组差异更明显(P〈0.01)。(5)I组逆转率为88.16%,Ⅱ组为5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两种服药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24h血压和日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能更好地逆转非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aimed to kinetically analyze the nonlinear absorption and systemic exposure of telmisartan (TEL)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o rats by using a stable isotope-IV method. Rats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different dose of TEL, followed by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0.005 mg/kg of deuterium-labeled TEL (TEL-d3). Assuming that TEL-d3 shows sam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with TEL, systemic clearance (CLtot), oral bioavailability (Foral), and intestinal and hepatic availability (Fa*Fg, Fh) of TEL were calculated in each individual rat. AUCpo of TEL increased disproportionately with dose and showed a sigmoid-type relation, indic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multi-nonlinear processes in oral absorption of TEL. Fa*Fg of TEL increased with dose at the low-dose range while decreased at the high-dose range. In contrast, Fh increased and CLto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iddle range (2 to 6 mg/kg). As main factors of nonlinearity, saturations of solubility, efflux transport in the intestine, and the hepatic uptake of TEL were indicated.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a high possibility of a stable isotope-IV method to characterize complicate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oral drugs in animals, which can help to consider the future risks in their clinical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