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2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619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6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3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919篇
预防医学   458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2173篇
  1篇
中国医学   4930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416篇
  2012年   565篇
  2011年   608篇
  2010年   481篇
  2009年   560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585篇
  2006年   675篇
  2005年   608篇
  2004年   500篇
  2003年   493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术后鱼腥草滴鼻液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局部应用对黏膜组织修复与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46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伴和不伴鼻息肉患者,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鱼腥草滴鼻液+糠酸莫米松鼻喷联合治疗组(16例)、单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组(15例)及单用鱼腥草滴鼻液组(15例),在鼻内镜术后给予相应治疗,3个月后评估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估鼻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分级,并分别计数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完全控制率优于单药治疗组(P 均<0.05),联合治疗组患者中无鼻黏膜损伤比例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且基底膜厚度较单药治疗组薄,TGF-β1阳性细胞数较单药治疗组少(P 均<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鼻黏膜上皮细胞中FGF-2阳性细胞数和MMP-9阳性细胞数较单药治疗组明显减少(P 均<0.05)。结论 鼻内镜术后鱼腥草滴鼻液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局部应用,较局部单用以上两种药物有更好疗效,可促进黏膜上皮化,能明显减缓鼻黏膜重塑过程的发生与发展,促进鼻黏膜功能恢复,对鼻内镜术后鼻黏膜修复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从16种植物(香茅、香叶、松节、山苍子、薄荷、干姜、丁香、姜黄、红花椒、肉桂、罗勒、迷迭香、青花椒、竹叶花椒、八角茴香、肉豆蔻)挥发油中筛选出对黄曲霉菌生长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植物挥发油。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从柏子仁药材表面分离得到黄曲霉菌,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6种植物挥发油,采用滤纸片熏蒸后测定黄曲霉菌的菌落直径,对16种植物挥发油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采用性状、显微及DNA条形码鉴定的方法从柏子仁药材上成功分离了黄曲霉菌,上述16种植物挥发油对黄曲霉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 93%,0. 05%,0. 37%,76. 07%,0. 34%,0. 15%,50. 05%,8. 51%,1. 43%,58. 20%,0. 07%,2. 60%,8. 73%,100. 00%,52. 62%,0. 07%。结论:16种植物挥发油对黄曲霉菌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竹叶花椒挥发油、山苍子挥发油、肉桂挥发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可为柏子仁生长储藏过程中防治黄曲霉菌的污染提供参考,并为植物挥发油作为中药仓储过程中的抑菌剂提供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刘丽  张笑敏  许浚  张纪红  张铁军  陈常青  刘昌孝 《中草药》2020,51(10):2689-2702
吴茱萸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类成分,传统认为生物碱和苦味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新的临床用途、毒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吴茱萸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吴茱萸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咽喉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颗粒状隆起、干痒不适、灼热、有异物感,甚至红肿疼痛、声嘶等,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增生。我科自2001年以来,用鱼腥草穴位注射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我华夏大地,尤其在长江以南各省的湿地、沟边,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药草。它闻之有一股如鱼虾海鲜般的浓烈腥气,但经加水煎煮后饮之却没有了腥昧,这就是享有“天然抗菌素”盛誉,古往今来人们常用的良药鱼腥草。鱼腥草古代称蕺菜,今人又称狗贴耳、肺形草,它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现代科学研究揭开鱼腥草带有奇异的生鱼腥气之谜,原来是药草中含有腥气浓烈的挥发性物质甲基正壬酮、月桂醛。  相似文献   
8.
应用鲜药治病,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用药治病最早应用的就是鲜药,如“神农尝百草”系指鲜药。 历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都很重视鲜药的应用,如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生者尤良”此“生”字,实乃指“鲜”;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生姜  相似文献   
9.
辛夷挥发油腹腔注射(50,100mg/kg)能明显对抗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和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辛夷挥发油(20,30,40mg/ml)能对抗SRS-A、HA所致的豚鼠离体回肠的收缩作用,并能对抗致敏豚鼠回肠的过敏性收缩,这证明辛夷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使用GC-MS技术分析紫苏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cuta(Benth.)Hand.-Mazz.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均为常用中药,我国南北均产.紫苏叶能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紫苏梗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紫苏子善降气平喘,消痰止咳.紫苏叶可供食用,紫苏子可以榨油,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1],可作食用油.紫苏含有丰富的挥发油,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而且可以作为香料添加到食品、烟草、化妆品中,它不仅气味芳香,而且本身又具有防腐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