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7篇
  免费   1111篇
  国内免费   396篇
耳鼻咽喉   478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478篇
口腔科学   116篇
临床医学   1787篇
内科学   491篇
皮肤病学   290篇
神经病学   88篇
特种医学   7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16篇
综合类   2555篇
预防医学   3536篇
眼科学   152篇
药学   913篇
  7篇
中国医学   491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04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308篇
  2016年   312篇
  2015年   411篇
  2014年   619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777篇
  2011年   765篇
  2010年   638篇
  2009年   593篇
  2008年   639篇
  2007年   585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544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440篇
  2002年   385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西省食源性主动监测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沙门菌的检出及分型情况。方法收集2家国家级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共269份进行沙门菌检测,对检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 269例样本内沙门菌检出率为15.99%(43/269),其中男性及女性病例沙门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39%(20/139)和17.70%(2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460)。0~6岁患者组占病例总数的52.42%,沙门菌检出率为23.40%(33/141);>6岁患者组占病例总数的47.58%,沙门菌检出率为7.81%(10/128),不同年龄组间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5,P=0.010)。检出的43株沙门菌分属于12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高[53.49%(23/43)]。检出沙门菌中34株的PFGE分子分型带型相似度在47.0%~100.0%之间,大部分同一血清型沙门菌的PFGE图谱能聚集成簇,20株鼠伤寒沙门菌聚集成2簇,其中3株布利丹沙门菌高度同源。结论 2020年江西2家省级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病例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菌且存在变种可能,部分病例之间可能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了解某设备实验条件下不同位置脉冲X射线电离辐射水平,提出适当的防护建议。方法 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分别在设备舱周围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累积一定数量脉冲辐射后进行测量;采用电离室型X、γ剂量率仪(FJ-347A)实时测量工作状态下不同距离处电离辐射剂量率水平。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职业照射人员和公众个人剂量限值提出不同工作位辐射防护建议。结果 热释光剂量计累计接收3 000个脉冲辐射,设备舱外壁0.01~8.98 mGy,顶部0.01~15.67 mGy,距外壁1~12 m之间0.01~2.18 mGy,工作位0 mGy。工作状态下,X射线剂量率仪测得距设备舱外侧壁1~20 m之间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0.26~16 mGy/h。结论 热释光剂量计、电离室型剂量率仪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脉冲X射线测量;工作状态下设备舱外近距离处辐射剂量率较高,可通过采取防护措施或者限制人员工作量以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4.
依据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对江苏省内某石化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测定,确定噪声危害程度分级,并对作业人员纯音气导听阈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180个噪声暴露点中有51个噪声声级>85 dB(A),其中炼油部门汽油加氢岗位危害程度为Ⅲ级(重度);纯音听阈测试异常结果基本与职业危害程度分级相一致,危害程度Ⅱ级(中度)的热电部燃料工区和公用工程运行部供一、净化、低温热利用工区听阈异常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14.63%和10.34%、4.41%、3.51%。提示企业应关注噪声危害严重岗位,加强噪声危害的防护治理。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究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72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PR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灰度差异、时间指标、瘢痕程度、疼痛、不良反应及视觉评估。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灰度差异率均减小,且观察组患者的灰度差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炎性渗出时间、红肿时间、愈合时间、停工时间及瘢痕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疼痛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PRP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瘢痕程度,减少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迅速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研究方法,对2015—2018年某地上岗前职业禁忌证的构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噪声、苯及苯系物作业和各类特殊工种的上岗前职业禁忌证检出率较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N40dBHL而被列为噪声作业上岗前职业禁忌证者占56.98%。提示《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仍需完善,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