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颈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跳跃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价手术对邻近颈椎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4-06采用颈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的跨节段颈椎病13例,共置入椎间融合器26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120(95.00±11.18)min,术中出血量70~120(93.85±16.60)ml。术后吞咽困难1例,予以对症处理后有所好转,末次随访时无症状。定期随访至术后1年。术后随访大多数患者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1例Kellgren颈椎退变分级由0级退变为1级;1例Miyazaki椎间盘退变分级由Ⅰ级退变为Ⅱ级,1例由Ⅱ级退变为Ⅲ级。术后1周VAS评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7.45±0.21)mm,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跳跃型颈椎病的初期疗效满意,临床症状缓解明显,颈椎椎间隙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减缓邻近颈椎的退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对19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融合系统为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6~76岁,平均(61.3±2.1)岁。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及食管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以及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并对术前、术后1周与6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进行评定,以确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1.5)个月。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64.3±4.9)min;术中出血量为45~120 m L,平均(66.5±4.6)mL; VAS评分及JOA评分显示术后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0.05);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气管食管损伤、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吞咽时疼痛,对进食稍有影响,其症状在术后2周内逐渐消失。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应用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吞咽困难发生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其中Zero-P组(A组)65例,传统钛板组(B组)48例,A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44)和双节段组(n=21),B组再分为单节段组(n=28)和双节段组(n=20),4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4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e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吞咽困难,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椎体骨化情况,在颈椎MRI上应用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单节段A组随访时间为18.0±7.9个月,单节段B组为15.8±8.8个月,双节段A组为14.8±6.4个月,双节段B组为15.8±8.2个月,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节段A、B组间比较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同节段A、B组间比较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双节段B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术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余3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B组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双节段A组(P0.05),单节段A、B组末次随访时上、下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椎体骨化发生率单节段B组(32.14%)与单节段A组(6.82%)比较、双节段B组(40%)与双节段A组(9.52%)比较更高(P0.05)。根据Pfirrmann分级,双节段B组(30%)比双节段A组(4.76%)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P0.05),单节段A、B组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P0.05);B组中双节段(30%)比单节段(7.14%)更容易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P0.05),A组中单、双节段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均比A组高(P0.05)。结论:颈前路单/双节段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Zero-P与传统钛板内固定融合相比,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Zero-P可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且在双节段比较中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5-02采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5~110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10 ml。24例均获得随访10~29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Bazaz分级均为轻度吞咽困难,对症处理1周后缓解。术后7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较术后7 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维持良好,与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具有零切迹及自稳定的特性,在融合节段获得骨性融合的同时,减少了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相关并发症,其应用于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前路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2008年1月~2018年6月对比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以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3~C7Cobb角、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危险度差值(risk difference,R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漏斗图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4篇文献总计1159例患者(Zero-P组546例患者,钛板组613例患者)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6篇为9分,4篇为8分,4篇为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患者的手术时间[SMD=-0.60,95%CI(-0.73,0.46),P0.01]、术中出血量[SMD=-0.50,95%CI(-0.64,-0.37),P0.01]、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D=-0.09,95%CI(-0.14,-0.04),P0.01]及慢性吞咽困难发生率[RD=0.14,95%CI(0.06,0.31),P0.01]显著低于应用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的患者。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NDI、VAS评分、Cobb角、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漏斗图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与应用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相比,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亦具有满意的疗效,且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传统钉板系统与颈前路零切迹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5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22例;年龄32~71岁,平均53.7岁;病程5个月~2年。其中24例采用传统钉板系统固定(传统钉板组),21例采用Zero-P系统固定(Zero-P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颈部疼痛情况;通过X线或CT观察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C2-C7的Cobb角)恢复情况、椎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探讨术后吞咽困发生程度及其发生率。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个月。传统钉板组和Zero-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7.6±23.2)min和(62.7±1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分别为(80.2±36.8)ml和(78.4±29.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钉板组和Zero-P组Cobb角术前分别为(8.7±4.3)°、(8.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分别为(14.5±6.4)°、(17.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发生率传统钉板组为29.17%,Zero-P组为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全部融合。未见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Zero-P与传统钉板系统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均能提供即刻稳定性、可靠地融合性等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ZeroP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更好的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因颈椎病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连续两节段ACDF应用4钉ZP或CP固定治疗的57例颈椎病患者,其中27例采用ZP固定(ZP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7~80岁(53.0±9.9岁);30例采用CP固定(CP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9~78岁(57.4±12.4岁)。收集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L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随访期间中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性别、BMI、L1~L4 BMD、随访时间、术前NDI和JOA评分、术前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等基线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NDI、JOA评分、轴性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01),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314);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CP组NDI、轴性疼痛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ZP组(P<0.05)。末次随访时ZP组颈椎整体曲度丢失和手术节段曲度丢失均明显大于CP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过程中ZP组出现4例中间椎体塌陷,而CP组未出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双节段ACDF中,相对于应用ZP固定融合,应用CP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避免固定节段中间椎体塌陷,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一直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的经典的手术方式。随着颈椎前路钢板、Cage等内植物的应用,ACDF手术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并发症逐渐降低。理想的椎间融合器不仅应当具有良好的即可稳定性、足够的支撑强度、合适的弹性模量,还需要维持和纠正颈椎曲度、提供适宜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环境促进植骨融合。目前新型复合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多种材料融合器与理想的椎间融合器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研究应当仍然关注融合器材料的革新。本文就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历史沿革、设计目的、分类以及目前研究热点的几类融合器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