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23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方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组42例(采用自体髂骨块)。男33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43岁。其中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39例,Ⅲ度滑脱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年~3年7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8.8%,自体骨组为83.2%(P=0.99)。术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6.1%,自体骨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7);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平均减少1.7 mm,自体骨组平均减少2.6 mm,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P< 0.005)。结论采用自体骨为植骨材料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均可以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CONTEXT: Although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is routine,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double-level PLIF.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double-level PLIF. STUDY DESIGN/SETTING: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operated cases in Gifu, Japan. PATIENT SAMPLE: Nineteen patients (8 men and 11 women, 59.5+/-10.2 years) who underwent double-level PLIF between 1996 and 2001. OUTCOME MEASURES: Operation time, blood loss, complications,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for back pain and lumbar sagittal alignment were evaluated. METHODS: Patients were examined retrospectively at follow-ups of 3.6+/-1.7 years. Primary diseases were spondylolisthesis, spinal canal stenosis,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nd 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 Fusion areas were L3 to L5 in 15 cases and L4 to S1 in 4 cases. RESULTS: The mean JOA score increased from an initial score of 12.9+/-3.5 to 21.3+/-4.9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0.718, p<.001) between the increase in lordotic angle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JOA score. Several parameters suggested that the surgical invasiveness was not minimal. CONCLUSION: Double-level PLIF provided satisfactory results and preserved lumbar spine lordosis.  相似文献   
4.
C2椎弓根拉力螺钉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   总被引:63,自引:5,他引:58  
目的探讨C_2椎弓根拉力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并评估其疗效。方法1998年2月~2000年12月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2例。经颅骨牵引有10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但不稳定,对其中椎体结构完整的8例进一步施行了3.5mm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18~42岁,平均28.2岁。Levine-EdwardsⅠ型5例,Ⅱ型2例,Ⅱa型1例。脊髓功能FrankelD级2例,E级6例。患者全麻后俯卧于预制好的头-颈-胸石膏床腹片上,取后正中切口,暴露C1~C3后方结构。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钉点,根据C2椎弓根的内缘和上缘走行确定进钉方向,一般为向头端倾斜25°~30°,向中线倾斜30°~35°。应用测深器确定螺钉长度,一般为25~30mm。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结果手术平均时间70min。未发现术后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颈椎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未出现C2,3的脱位和拉力螺钉的松动。结论C2椎弓根拉力螺钉技术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通过骨块间加压恢复C2,3节段的稳定性。其适应证应限于骨折可复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范永前  梁承伟  沈海敏 《上海医学》2004,27(8):578-580,F006
目的 评价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7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采用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 8例、Steffee 10例、RF 9例、Socon 2 5例、Tenor 2 0例、Moss Miami 2例。滑脱水平在L4的患者有 4 4例、L3 有 9例、L5有 16例 ,两节水平的滑脱有 5例。Ⅰ°滑脱 37例 ,Ⅱ°31例 ,Ⅲ°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5 3.6岁 (30~ 79岁 )。根据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 (TD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4个月 (12~ 10 4个月 ) ,所有患者最后随访的JOA评分中客观症状为 (6 .7± 1.0 )分 ,临床体征为 (4 .7± 1.1)分 ,日常活动为 (11.8± 1.9)分 ,总评分为 (2 3.0± 2 .5 )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 ,术后主观症状改善 70 % ,临床体征改善 6 8% ,日常活动改善 77%。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A组 (30~ 39岁 )、B组 (4 0~ 4 9岁 )、C组 (5 0~ 5 9岁 )、D组 (≥ 6 0岁 ) ,以JOA的评分结果 >2 5分定为满意 ,A、B、C、D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1%、75 %、6 9%、6 1%。结论 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腰椎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器 ,在此内固定器固定后 ,能方便地平行置入两枚BAK ;同时测试RF Ⅱ型及ARRIF Ⅲ型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使用对照法 ,10具健康成年人腰2 ~骶2 椎体标本 ,制成腰椎滑脱模型 ,用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RF Ⅱ型及ARRIF Ⅲ型固定后的脊柱标本复合物的应力遮挡及应力 应变。结果  30 0 0N轴向载荷下及 2 0Nm前屈与侧弯力矩下RF Ⅱ型和ARRIF Ⅲ型的应力遮挡及应力 应变均有显著差异 ,但其绝对值较小。ARRIF Ⅲ型的临床初步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两种内固定器的固定效果均较好 ,但RF Ⅱ型在固定后的即刻 ,有较显著的微动 ;ARRIF Ⅲ型在复位固定后可较方便地同时置入两枚BAK。ARRIF Ⅲ型可用于Ⅰ°~Ⅲ°的椎体滑脱症的复位与固定  相似文献   
7.
1987年6月至1995年1月我院共治疗脊椎滑脱55例,其中17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占31%,临床表现为顽固的腰骶痛和下肢根性放射痛。手术复位、融合不稳定脊椎的同时,均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经半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作者分析了本病的病因病理,认为诊断该病必须综合性检查分析,脊髓造影或CT检查有一定影像学诊断价值,治疗宜早行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手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轻度滑脱的新方法。手术直接在峡部缺损处修整植骨,并采用通过峡部缺损间隙的加压螺钉和环绕双侧横突基底部至棘突下缘的节段性横突钢丝作内固定,以期使峡部缺损处达到骨性愈合,恢复椎弓的连续性。临床应用本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轻度滑脱17例,均获近期(术后7~25个月)的随访。X线复查示植骨愈合16例,骨性愈合率94%。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达94%。  相似文献   
9.
使用Roy-Camille 腰椎、腰骶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14例。采用特制的钢板,一般固定3~4个脊椎。若合并神经根刺激症状可同时作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侧隐窝松解术,同时进行丰富的侧后方植骨。经随访平均19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手术并发症。作者认为此手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对腰惟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腰椎螺旋CT检查的50例腰痛患者资料,根据椎弓有无峡部裂分成峡部裂组(25例,有峡部裂)和对照组(25例,无峡部裂),所得数据资料行t检验。结果:峡部裂主要发生在L5(18例,占72%),腰椎峡部裂常导致腰椎前滑脱(24例,占96%)。峡部裂组椎管矢状径明显大于对照组椎管矢状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峡部裂组峡部高小于对照组峡部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CT扫描MPVR重建图像可以从骨性和软组织两个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