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这为维持机体正常造血提供了基本条件。整个血细胞的生长过程,受到造血微环境和各种因子的影响和调节,其中造血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HGFs)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HGFs及其受体在急性白血病发病学和治疗学中的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3.
198 5年 ,我所于体外研究证明 ,全反式维A酸(ATRA)可以诱导HL - 6 0及新鲜APL细胞向终末成熟细胞分化。 1986年我所在国际上首先应用ATRA治疗APL 2 4例 ,2 3例取得完全缓解 (CR)。该结果发表在Blood(1988,72 :5 6 7) ,并在以后的年代里 ,得到国内外广泛的证实。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果指出 ,APL用ATRA与化疗合理组合治疗 ,CR率可提高到90 %~ 95 % [1] 。我所已在 1999年总结了临床应用的十年经验[2 ] 。ATRA虽可明显提高APL的CR率 ,但容易产生耐药和复发 ,1994年我所与哈医大合作 ,研究了氧化砷治…  相似文献   
4.
TAL-1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1p32。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25%的患者该基因5’端发生丢失(约100kb),与SIL基因5’端相融合,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我们用筑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nestedRT/PCR)方法检测SIL-TAL-1融合基因转录本。在17例T-ALL中4例检测到该融合mRNA,并证明该转录本由SIL基因第1外显子与TAL-1基因第3外显子拼接而成。对该法的敏感度测定显示,可从10 ̄6个正常细胞中检测出1个肿瘤细胞,并在2例缓解期标本中检测到微量残留白血病(MRD)。此外,对3例有融合转录本患者的DNA进行PCR检测发现,其TAL-1基因5’端丢失的位点相同,均为Tal ̄(d1)重组。可见,TAL-1基因的改变是T-ALL一个有用的克隆标志,为其诊断和残留白血病检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血病是一类基因组发生动态变化的造血干/祖细胞疾病,以异常造血细胞的恶性增殖、分化受阻、凋亡受抑并造成正常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在肿瘤疾病中居第6位。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者30万人,而死于白血病者亦达22.2万人;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余人,发病率约为3~4/10万,并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40例中国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发现正常核型为40%,染色体数量异常占42.5%,染色体结构异常为17.5%,特异染色体异常包括有t(9;22)(q34;q11),t(4;11)(q21;q23)和t(8;14)(q24;q32)及环状染色体等.分析了2例急淋患者初发和复发时核型的变化,显示复发时有附加异常。研究认为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的联合分析(MIC)有助于急淋的诊断和分型。此外,细胞遗传学检查对于急淋白血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免疫磁珠法分离白血病转基因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离转基因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运用针对小鼠干细胞表面特异表达的干细胞抗原 1(stemcellantigen 1,Sca 1)的单克隆抗体和包被于磁颗粒表面的第二抗体 ,采用磁吸附细胞分选方法 (MACS )分离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 ,用流式细胞术 (FACS )检测MACS分离后骨髓细胞中干细胞 (Sca 1阳性细胞 )比例 ,监测细胞分选效果。结果显示MACS分离后骨髓细胞中Sca 1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达 85 %以上 ,涂片观察发现细胞组成和细胞形态学特征与FACS所得结果一致。MACS可以从转基因小鼠全骨髓细胞中分离出Sca 1阳性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细胞纯度可达 85 %以上。  相似文献   
8.
CPP-SOM整合cDNA基因芯片平台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转录组水平全面迅速地了解疾病发生和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 ,以及寻找潜在的治疗靶标。方法 通过建立基因芯片平台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来源的 NB4细胞分化作为模型 ,并应用自主开发的自组织图结合成分平面展示 (componentplane presentation integrated self-organizing map,CPP- SOM)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建立的 c DNA芯片共有 12 6 30条克隆 ,其中已知基因 94 36条。应用该芯片进行实验 ,结果重复性好、准确性高。CPP- SOM不仅可以将功能相关的基因进行聚类 ,而且可以动态性地从全基因组水平观察药物作用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变化。结论 我们建立的芯片平台是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 ,CPP- SOM是一种新型有效的芯片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Analysis of hypermutation of the 5’ noncoding region in the BC L-6 gen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CL-6 gene mutations in Chinese populations with B-cell non- Hodgkin’s lymphoma.Method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identify mutations in the 5’ noncoding re gion of the BCL-6 gene in a total of 40 cases of diffuse large-cell lymphoma ( DLCL) and follicular lymphoma (FL).Results Nine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base substitutions.The incidence of BCL-6 gene mut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single-base changes were approximately 25.7% an d (0.56-1.10)×10(-2)/bp,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The 5’ regulatory region of the BCL-6 gene undergoes frequent somatic hypermuta tion during lymphomagenesi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BCL-6 gene hypermutations provide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confirmatory diagnosis of B-NHL.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multiple myeloma (MM) cells to arsenic trioxide (As2O3 ) and their possible mechanisms. Methods Two MM-derived cell lines RPMI8226 and U266 cells were used as in vitro models. Cell apoptosis was assessed by morphology, flow cytometry, and DNA gel electrophoresis. 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s (△Ψm)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cellular Rhodamine 123 staining intensity. Protein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using Western blot. Results Zero point one to 0.5μmol/L As2O3 inhibit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2.0?μmol/L As2O3 induced cell apoptosis, while 1.0μmol/L As2O3 inhibited proliferation with a weak degree of apoptosis induction in RPMI8226 and U266 cell lines. As2O3-induced apoptosis was accompanied by 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s (△Ψm) collapse and caspase-3 activ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intact membrane. Glutathione depleter buthionine sulfoximine enhanced, while disulfide bond-reducing agent dithiothreitol partially antagonized As2O3 -induced △Ψm collapse and apoptosis in MM cells.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could also induce apoptosis in RPMI8226 cells, but it did not show any cooperative effects with As2O3. Conclusion As2O3 exerts apoptosis-inducing and growth-inhibiting effects on MM cells, and mitochondrium is a pivotal and common target of As2O3 for apoptosis in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