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丁酸钠在血液肿瘤诱导分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方法以苯丁酸钠为基础,同时加用ATRA、G-CSF、地塞米松。结果2例患者在治疗15 d后均取得了血液学改善,并取得了骨髓缓解。结论苯丁酸钠和其它诱导分化剂联合应用可能是部分血液肿瘤有效的诱导分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三氧化二砷经静脉用药在体内的药物代谢以及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用气相色谱法对8例用三氧化二砷静脉滴注治疗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监测了尿砷排泄及末梢砷蓄积情况。持续2小时静脉滴注10mg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测得高峰血浓度Cpmax为0.94±0.37mg/L,达峰时间Tpeak为4小时,血浆浓度分布半衰期T1/2α为0.89±0.29小时,消除半衰期T1/2β为12.13±3.31小时,系统清除率CLs为1.43±0.17L/h,表观分布容积Vc为3.83±0.45L,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7.25±0.97mg·h/L。在持续用药过程中,药代动力学参数基本保持一致。疗程中,24小时尿砷排泄量为每日给药量的1%~8%,末梢砷蓄积上升较明显,最高时可达用药前5~7倍。停药后尿砷排泄和末梢砷蓄积即开始逐步下降。结论: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治疗APL相对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但在人体头发和指(趾)甲内存在一定的蓄积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检测白血病染色体易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涂抹(CP)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等FISH相关技术,并讨论了这些技术应用于多种染色体易位的白血病的检测,其中包括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CML-BT)病人的染色体易位的检测。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临床诊断和残余白血病细胞监测提供了直观、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病程长短不一 ,临床表现多样 ,对治疗的反应又不尽相同。因此 ,对患者根据不同分组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1982年FAB协作组将MDS分为难治性贫血 (RA)、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 (RAS)、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MML)和转变中的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 (RAEB t) [1] 。之后 ,又有许多学者提出各种预后计分方法 ,其中以临床 /形态学指标为依据兼顾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的IPSS系统[2 ] 最为常用。最近 ,世界卫生组织 (…  相似文献   
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探讨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改变和预后的关系,对2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的染色体进行了检查。结果有80%的患者有核型异常,其中结构异常占73%,与白血病的细胞类型常有一种特异的对应关系。据分析结果,认为伴t(15;17)易位组预后最佳(1年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和48%),伴t(8;21)易位组及正常核型组次之,染色体数目异常组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6.
氧化砷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氧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机制。方法:以原代APL细胞为模型,将不同浓度的氧化砷作用于APL细胞,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高浓度氧化砷选择性诱导APL细胞凋亡,低浓度氧化砷诱导新鲜APL细胞部分分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氧化砷均能快速调变和降解PML-RARα蛋白。结论:氧化砷对APL细胞存在双重效应,即诱导凋亡和部分分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加准确诊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M2b型,本文联合常规的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45例伴t(8;21)易位的AML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①染色体t(8;21)易位与M2b两者关系密切。本组45例t(8;21)AML中M2b占97.7%。t(8;21)常伴性染色体丢失,以Y染色体丢失尤为易见。②异常中幼粒特征性改变主要是高度核浆发育不平衡(不成熟的核与成熟的胞浆),占6%~66%,中位数33%。32例可见Auer小体,6例骨髓嗜酸细胞明显增多(>5%)。③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9例患者的AML1-ETO融合基因来自t(8;21)染色体。1例在完全缓解(CR)后5个月复查AML-ETO转阴性,另1例AML1-ETO融合基因持续存在,3个月后复发。因此认为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对无t(8;21)的AML的诊断及微量残留白血病的监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获得了很大成功,已经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的代表性模式ATRA与As2O3的作用靶点均为异常转录因子PML—RARα,前者通过针对RARα,而后者通过PML SUMO化后使PML—RARα致病蛋白降解,导致APL细胞分化和凋亡。ATRA与As2O3联合治疗初发APL,证实了两药的相互协同作用,获得了迄今为止成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最好疗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力维(Gleevec)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中获得了成功。联合应用格力维与砷剂治疗CML已在临床和实验中初步证实其有效性,这一治疗方案是基于针对ABL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与降解BCR—ABL融合蛋白的双重靶向作用。白血病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思路将进一步拓展至ANLL-M2b型白血病,为该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有可能使该类白血病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用筑巢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伴t(8:21)染色体易位的M_(2b)型白血病AML_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该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从10 ̄4~10 ̄5个正常细胞RNA中检出1个白血病细胞,对于M_(2b)型白血病的诊断及监测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方法。我们研究的11例M_(2b)型白血病中有1例未检测到PCR产物,可能与该型患者中基因重组的分子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氧化砷对白血病细胞内 PML/PML-RARα 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分子标志PML-RARα在氧化砷(As2O3)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观察As2O3对PML-RARα蛋白在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①在1μmol/L的As2O3作用下,HL-60细胞核内PML抗血清染色明显减少,而在胞浆的近核膜区出现弥散分布的荧光染色;②As2O3诱导NB4细胞内散在分布的PML抗血清染色颗粒明显减少;③通常情况下,少数NB4细胞的胞浆中存在PML抗血清染色颗粒的聚集,这类细胞在As2O3作用后明显增多,凋亡细胞中PML抗血清染色聚集现象也存在;④全反式维甲酸(ATRA)预处理24或48小时并不改变As2O3对NB4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结论:As2O3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不依赖维甲酸信号途径,可能通过PML/PML-RARα及其它相关基因或蛋白的调控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