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血压, 是无数患者健康生活的巨大隐忧,由于害怕西药的副作用等因素,很多高血压患者选择服用中药治疗高血压。中医药能降血压吗?同西药相比,中药降血压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对于中医药降压,我们是否有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何立人教授从医近40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善于辨证论治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现将随师侍诊时所遇1例妊娠高血压治疗经过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 袁某,女,33岁.因“妊娠8月,血压升高4月余”,外院诊为“妊娠高血压”,经低盐饮食控制后,口服拉贝洛尔治疗2周,症状无改善,遂停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升降散对脓毒症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健康SD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升降散治疗组,后三组又分为术后6 h、12 h和24 h 3个时间点亚组,每组8只。在造模前72 h开始灌胃给药或生理盐水,连续3 d。术后按各时间点观察存活率,检测各组血清肌酐(Cr),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HE染色后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脓毒症组比较,CLP 24 h升降散治疗组大鼠存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P 6 h时血清Cys-C、TNF-α和CLP 12 h、24 h时血清Cys-C、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降散可减轻肾组织形态学损伤,阻止损伤范围进一步扩大。结论:升降散对脓毒症大鼠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环节可能与抑制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该学科教学的策略:即合理安排中西医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加强学生临床实习与病案讨论;注重教学效果反馈,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升降散对脓毒症小鼠炎症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6(IL-6)的抑制作用。方法 7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与升降散组,脓毒症造模后比较升降散干预前后不同时间段各组小鼠IFN-γ、TGF-β、IL-4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IFN-γ水平24 h内脓毒症组呈逐渐上升趋势,升降散组呈逐渐下降趋势,12 h和24 h脓毒症组显著高于升降散组(P0.01)。TGF-β水平24 h内升降散组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段均低于脓毒症组(P0.05或P0.01)。IL-4水平24 h内升降散组和脓毒症组呈逐渐下降趋势,24 h升降散组低于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IL-6水平24 h内升降散组和脓毒症组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段脓毒症组均高于升降散组和对照组(P0.01),各时段升降散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升降散具有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细胞因子IFN-γ、IL-4、TGF-β和IL-6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酸和血清胱抑素C(Cys C) 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83例脓毒症患者,检测入院时患者乳酸和Cys C水平,进行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病死和存活患者,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APACHEⅡ评分<15分、15~24分和>24分患者乳酸和Cys C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乳酸、Cys C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酸、Cys C对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病死患者乳酸和Cys C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1)。脓毒性休克患者乳酸和Cys C水平均高于严重脓毒症患者(P<0.01和P<0.05),严重脓毒症患者乳酸和Cys C水平均高于脓毒症患者(P<0.01)。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患者乳酸和Cys 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乳酸、Cys C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乳酸和Cys C均是预测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乳酸和Cys C可以作为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科医师临床培训的现状分析,总结全科医师临床思维特点,改革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模式,调整全科医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我科急诊医学教学的综合创新模式中,将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引入了全科医师临床思维培训。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80岁.因左足跟部红色肿块3年,增大伴出血1年余,于2009年9月24日至我院就诊.患者左足跟3年前出现赤豆样红色肿块,肿块逐渐增大至10 cm×15 cm,表面呈菜花样,易出血,并散发恶臭.患者原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在外院就诊,考虑为糖尿病足,予抗感染,并局部清洁换药,皮损未见明显好转.2009年9月下旬,患者因左足皮损反复不愈伴发高热至我院急诊就诊.急诊科以右下肺炎、糖尿病足收治入院.体检:患者神清,精神萎,面色晦暗,体形极度消瘦,营养差.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两侧腹股沟可及花生米大小淋巴结各1个.皮肤科检查:左足跟10 cm×15 cm大小红色肉芽肿样结节,表面糜烂,少量脓腐,并伴血性分泌物及恶臭味,皮损境界清楚,周围无卫星灶,双下肢皮肤干燥呈黑褐色,覆少量细薄鳞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和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联合BiPAP通气,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雾化吸人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和氨溴索。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7d后动脉血气(PaOz、PaC02)、肺通气功能(FEVl、FEVl/FVC)、呼吸频率(RR)、呼吸困难程度评分(MMRC)、气管插管率、死亡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7d后,2组Pa02、PaCL)2、FEVl、FEVl/FVC、RR、MMRC、气管插管率和住院时间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Bin岬联合雾化吸人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和氨溴索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衰竭、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升降散对脓毒症瘀毒内阻证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60例脓毒症瘀毒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31例,在相同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升降散口服或鼻饲7d,检测并记录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cTnI浓度、NO含量、NOS活力i、NOS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TnI浓度明显下降(P〈0.05),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血清NO含量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2组NO含量下降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患者NOS活力i、NOS活力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iNOS活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NOS活力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升降散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cTnI浓度,显著降低血清iNOS活力,提示升降散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心肌损伤,并且这种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iNOS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