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0月,我科共行单节段椎弓根钉骨折椎固定复位治疗胸腰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7岁。骨折按A0分类法分型:A型54例,B型16例。术中将两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正常椎中,复位固定,原位取骨行椎间关节融合。结果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切121长度7~10cm。4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中及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1),且术后3,6和12个月骨折椎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的纠正与术中相比无明显丢失(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椎间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脊椎运动功能单位的丢失更少且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折损,可用于多数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2.
怀堂针具又称为师氏新九针,是由山西针灸研究所师怀堂研制创立的,包括师氏馋针、磁圆梅针、缇针、锋句针、铍针、圆利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已于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其疗法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运用单一针具施治的局限性,发挥了不同针具特异性、整体性的治疗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样性的治疗方法[1].其中,磁圆梅针、缇针和梅花针三种针具可在推拿临床中运用,而又以磁圆梅针运用最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腧穴对急慢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急性实验取60只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肠俞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和上巨虚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选用6%冰乙酸溶液灌肠制备急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空白组灌肠同体积生理盐水。第3天治疗后,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IL-6含量。慢性实验大鼠分组及检测指标同急性实验,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慢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果:急性结肠炎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腧穴组血清IL-6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结肠炎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含量升高;电针各腧穴组血清IL-6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0 d后,天枢组IL-6含量下降较其他组明显。结论:电针各腧穴对急性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血清IL-6含量有关,其中电针天枢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对老年颈椎病患者(≥60岁)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3年随访的63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67.78岁。评估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并根据患者年龄段(低龄,≥60且<70岁,n=49;高龄,≥70岁,n=14)和术前病程时间(>1年,n=21;≤1年,n=42)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和NDI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45±3.87)分恢复到术后(13.85±3.73)分,NDI由术前(25.52±4.13)%恢复到术后(13.14±3.24)%。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轴性症状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低龄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年患者恢复时间(10.21±2.46)个月高于低龄老年患者(7.92±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病程<1年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52.13±9.45)%,优于病程≥1年患者的(43.1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病程患者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和对比黑川式和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疾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随访的172例患者资料,男性126例,女性46例,年龄35 ~ 80岁,平均(57±l9)岁.其中颈椎病106例,颈椎管狭窄症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1例.其中行黑川式手术69例(传统术式组),行改良黑川式手术103例(改良术式组).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疗效根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52±33)个月;其中随访时间≥2年的患者123例,≥5年的患者71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3.420,P<0.01),两组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比例(3.9%)要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组(14.5%)(x2 =7.548,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3个月颈椎椎间活动度下降情况优于传统术式组(27%±6%比19%±4%,Z=6.34,P=0.036<0.05),中远期随访椎间活动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黑川式和改良黑川式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临床应用中远期疗效满意.改良黑川式手术因避免颈后部的伸肌组群损伤,可以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急诊生化检验效率,我们采用XI-841数显火焰光度仪,HITACHI-71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46例病人的血清和肝素抗凝血浆的12种生化项目,以探讨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可行性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后康复处理对上位颈椎疾患手术效果的作用,以了解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术后的康复处理方法。方法 应用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病患20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手术方法经后路17例:Apofix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减压、枕颈CD或CCD内固定及枕颈植骨融合术5例。经前路3例,行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依照作所的制定原则进行综合的康复处理,康复过程中强调头颈部中立位的牢靠外固定,以及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术前JOA颈髓症评分5-17,平均13.2。结果 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因术后2d不配合,擅自放松颈围、垫高枕,至再发寰椎旋转移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手术,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7个月。JOA颈髓症评分10.5-17.0,平均16.3。影像学显示植骨区均已骨性融合。结论 规范程序化的术后康复处理是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康复处理对上位颈椎疾患手术效果的作用,以了解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术后的康复处理方法。方法应用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20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手术方法经后路17例:Apofix寰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减压、枕颈CD或CCD内固定及枕颈植骨融合术5例。经前路3例,行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依照作者所制定原则进行综合的康复处理,康复过程中强调头颈部中立位的牢靠外固定,以及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术前JOA颈髓症评分5~17,平均13.2。结果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因术后2d不配合,擅自放松颈围、垫高枕,致再发寰椎旋转移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而再次手术,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7个月。JOA颈髓症评分10.5~17.0,平均16.3。影像学显示植骨区均已骨性融合。结论规范程序化的术后康复处理是内固定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132例。按AO分型,A型117例,B型8例,C型7例。通过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wI)、骨折节段矢状指数(SI)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6ml。随访128例,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11~54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椎WI和S1分别为(42.96±11.51)%和13.06°±4.13°,术后WI和S1分别为(21.78±7.66)%和4.47°±2.28°,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例外,最后一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0.
前路减压植骨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截瘫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及植骨融合手术对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39例患者中胸椎结核12例,胸腰段结核21例,腰椎结核6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6~12个月,佩戴支具6个月,定期复查神经功能、X片,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结果]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少量丢失;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结论]胸腰椎结核伴截瘫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单纯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外固定制动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