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颢叶癫癎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肽Y(NPY)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癫癎的可能机制。方法于海马CA3区注射海仁酸制备难治性颞叶癫癎大鼠模型,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共治疗10 d(连续治疗5 d、间隔2 d,治疗2周)。分别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治疗前后海马区脑电图变化及尖波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手术后第3周时海马CA3区BDNF和NPY表达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尖波数目(T3:16.16±1.17,T4:14.94±0.98)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难治性颞叶癫癎大鼠脑电图尖波数目(T3:9.09±0.67,T4:8.93±0.91)明显减少(均p=0.000);海马CA3区BDNF(治疗前后IOD值:49 571.40±2344.02比29 602.07±1932.82)、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治疗前后IOD值:2946.77±1142.79比18 104.34±934.58)和NPY(治疗前后IOD值:33 823.05±843.45比15 037.14±772.95)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均P=0.000)。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降低难治性颞叶癫癎大鼠癎样放电,以及下调海马BDNF、TrkB和NPY表达水平而发挥抗癫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频及阈下强度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瘸的疗效.方法 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12例难治性局灶性癫痼患者.分析并评价治疗前后癫瘸发作频率、发作日及发作潜伏期;采集治疗前后脑电信号,分析脑电图各频带相对功率值(%)和尖波发放数目.结果 12例患者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首次治疗后,癫(癎)发作频率及发作日均减少(t=2.450,P=0.032;t=2.797,P=0.017),其中8例发作潜伏期延长.脑电图8频带相对功率值(δ%)降低(t=3.047,P=0.011)、β频带相对功率值(β%)增加(t=-2.703,P=0.021),尤以α频带相对功率值(α%)增加显著(t=-3.680,P=0.004);脑电图尖波发放数目减少(t=2.411,P=0.035).再次治疗后上述指标仍呈改善趋势,δ%降低、α%增幅变大,尤其δ%降低幅度增加至2.08倍,背景波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低频、阈下强度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患者,可以减少临床发作频率、延长发作潜伏期和改善脑电图异常放电.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非药物性神经调控领域的新方法,治疗难治性癫(癎)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刊2011年第4期报道专题为抗癫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重点内容包括:新型抗癫癎药物在国内的应用;抗癫癎药性脑病;抗癫癎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癫癎药物对内分泌及妇女妊娠的影响;抗癫癎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常用抗癫癎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抗癫癎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唑尼沙胺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不同底物对难治性癫癎细胞模型中整合素α2表达的影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对BDNF和NPY表达的影响;中药治疗癫癎的实验前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1)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及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rTMS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痴呆模型组10只、低频刺激组8只和高频刺激组8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低频刺激组大鼠接受频率0.5Hz重复经颅磁刺激,高频刺激组大鼠接受频率5Hz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方法测试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BDNF、NMDAR1、SYN蛋白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及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磁刺激组大鼠较痴呆模型组大鼠均有好转。痴呆模型组大鼠BDNF、NMDAR1、SYN蛋白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大鼠减低(P0.05),低频刺激组和高频刺激组BDNF、NMDAR1、SYN蛋白表达量均比痴呆模型组增高(P0.05),低频刺激组与高频刺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痴呆有恢复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rTMS能增加大鼠海马CA1区BDNF、NMDAR1和SYN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生长抑素(SS)mRNA和微清蛋白(PV)mRNA表达水平变化,拟从基因水平探讨其表达阳性叮一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观察时间点海马SSmRNA和PV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吖.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表达水平均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至发病后60d,海马CA3区SS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海马门区(t=3.211,P=0.009)和CA1区(t=1.902,JP=0.048)则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海马门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PVmRNA表达水平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6h开始降低,至发病后60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海马CA1区PVmRNA表达水平于发病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t=2.216,尸:0.048);癫癎持续状态早期,海马CA3区PV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至发病后7d逐渐升高且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结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在颞叶癫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至慢性期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恢复或上调可能与颞叶癫癎的发展或修复有关。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数目的变化,部分是由于其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所致,并非神经元数目变化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6.
颞叶癫癎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颞叶癫瘸发作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建立匹罗卡品(PILO)颞叶癫癎大鼠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致瘸大鼠海马齿状回、CA3区及CAi区TrkB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PILO致瘸后3~6 h,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CA1、CA3区锥体细胞层TrkB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稍后TrkB蛋白表达也随之增高.第7~30d,TrkBmRNA及其蛋白在齿状回、CA3区呈现第二次表达增强.结论在癫癎发作早期,TrkB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急性癜癎状态的发生;后期表达增强则可能参与了海马的可塑性反应而与慢性自发性发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其特异性受体TrkB的表达与颞叶癫痫(TLE)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2例难治性TLE患者术中切除的颞叶、海马及癫痫灶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组织中BDNF及TrkB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在难治性TLE患者中,BDNF、TrkB在颞叶、海马及癫痫灶组织中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2)BDNF、TrkB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5,P〈0.01)。结论难治性TLE患者的颞叶、海马及癫痫灶组织中BDNF及TrkB含量显著增高,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对TLE的发作、持续及终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其特异性受体TrkB的表达与颞叶癫痫(TLE)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2例难治性TLE患者术中切除的颞叶、海马及癫痫灶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组织中BDNF及TrkB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在难治性TLE患者中,BDNF、TrkB在颞叶、海马及癫痫灶组织中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2)BDNF、TrkB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5,P〈0.01)。结论难治性TLE患者的颞叶、海马及癫痫灶组织中BDNF及TrkB含量显著增高,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对TLE的发作、持续及终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频经颅磁刺激对颞叶癫痫大鼠病灶区颞叶和海马的细胞凋亡有无抑制作用。 方法  制作氯化锂 匹罗卡品所致的慢性期颞叶癫痫大鼠动物模型 ,分为两组 ,一组给予磁场强度 0 .4T ,刺激时程 0 .2ms的低频 (0 .5Hz)经颅磁刺激 ,另一组给予“假性”刺激。以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标记DNA片段 ,电子显微镜检测两组颞叶和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 ,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在慢性期颞叶癫痫大鼠的颞叶和海马均可见大量凋亡细胞。在给予适量的低频经颅磁刺激后 ,相应脑部的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减少 (P <0 .0 5 )。 结论 适量的低频经颅磁刺激能抑制颞叶癫痫大鼠的细胞凋亡 ,对癫痫所致的脑部损伤有修复作用 ,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癫痫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对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与颞叶癫癎发病机制的关系,以为环氧合酶-2抑制药用于抗癫癎药物辅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海马CA3区微量注射海人酸的方法制备颞叶癫癎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塞来昔布治疗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颞叶癫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明显增加(均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海马组织中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显著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在颞叶癫癎慢性期表达上调、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增加,有可能是难治性癫癎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通过降低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CA3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核因子-κBp65核移位,最终降低炎性反应,逆转多药耐药而发挥抗癫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性发作行为及海马CA3区膜连蛋白A7表达的影响。方法:取8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预处理方式将其分成rTMS组(rTMS刺激+毛果芸香碱致)、对照组(假刺激+毛果芸香碱致)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假刺激+生理盐水)。各组大鼠经相应处理后,rTMS组和对照组(各n=30)大鼠制作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癫持续状态(SE)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n=25)则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表现及SE潜伏期,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膜连蛋白A7表达的动态变化(6 h、24 h、1周、3周、6周)。结果:①rTMS组SE潜伏期为(41.37±5.45)min,与对照组(23.86±4.42)min比较明显延长(P<0.01);②海马CA3区膜连蛋白A7阳性细胞数在各时间点均为对照组最多,rTMS组次之,生理盐水对照组最少(均P<0.05)。但是膜连蛋白A7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rTMS组与对照组明显不同。结论:低频rTMS有一定抗作用;低频rTMS可影响大鼠海马CA3区膜连蛋白A7表达并呈现独特的动态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MPTP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于雄性C57BL/6J小鼠皮下注射MPTP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24h后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频率1.00Hz、刺激强度1.00T、刺激时间25s/次,共刺激5个序列,1次,d)。Rotarod实验评价小鼠身体协调能力和连续运动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前后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纤维变化,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多巴胺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小鼠停留于旋转杆上的圈数(85.89±3.74)、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36.67±3.82)和纹状体多巴胺表达水平(258.70±1.06)均高于单纯帕金森病模型组(59.71±8.33,31.67±3.35,152.35±1.64;均P:0.000)。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协调能力,保护受损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及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纤维,提高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多巴胺(dopamine)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研究dopamine对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体质量300±20g,造脑出血模成功后随机分为dopamine治疗组、生理盐水(NS)对照组(n=30),同一条件下饲养。每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不同亚组按相应时间点取材。分别测定出血周围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免疫组化评分。取脾组织制作匀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转录调节家族中叉头翼状双螺旋家族的一个独特的成员Foxp3与β-actin的相对密度值,表示CD4+、CD25+、T细胞的活性。结果 dopamine组大鼠与NS组在对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和BDNF在实验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dopamine组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oxp3mRNA在dopamine组的大鼠脾脏中的表达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opamine能上调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GFAP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神经症状的好转。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有抑制作用;dopamine可下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D4+Th1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出血性卒中大鼠脑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温和未预知应激抑郁模型及氟西汀对大鼠海马与杏仁核神经元BDNF/Trk与NT-3/Trk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慢性应激模型组、氟西汀组与生理盐水组。选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造模,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应激与氟西汀处理的大鼠海马与杏仁核BDNF/TrkB蛋白和信使核酸的表达。结果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两干预组海马海马回区(CA)与齿状核(DG)BDNF表达呈现相反的变化,而杏仁核的表达则相似。慢性应激组与氟西汀组NT-3在海马与齿状核受调节的方向迥异。TrkB与TrkC表达水平与其配体调节方向略有差别。结论慢性温和未预知应激与氟西汀对海马与杏仁核BDNF/Trk与NT-3/TrkC表达的不同调节方向,可能反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的病理过程与氟西汀治疗效应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海马和杏仁核的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磷酸化酪氨酸激酶B(pTrkB)的表达,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内源性抑郁的发病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无任何干预)、模型组16只(MCAO术后2周,皮下注射大豆油,持续2周)和雌激素组16只(MCAO术后2周,皮下注射溶有10μg 17β-雌二醇的0.1 mL大豆油,持续2周)。通过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海马和杏仁核中BDNF和pTrkB表达。结果雌激素干预后:①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中,大鼠行为学评分均显著提高,雌激素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免疫组化法观察示雌激素组海马和杏仁核BDNF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示雌激素组BDNF/β-actin和pTrkB/TrkB灰度比值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雌激素能改善脑卒中后大鼠的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BDNF-pTrkB信号通路的变化而改善PSD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颞叶癫痼模型海马区神经元Aktl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方法制备颞叶癫痴大鼠模型,Westernblotting检测海马区总蛋白、Quantitvone软件行灰度值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各区Aktl蛋白表达变化,计数不同处理组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模型组大鼠于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即刻海马区Aktl蛋白表达升高(t=2.445,P=0.034),并于第30天时达峰值水平(}=1.214,P=0.002),发作后24h表达水平迅速降低,并低于正常值范围(t=4.294,P=0.00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表达无明显改变;与氯化锂组相比,癫痼模型组大鼠于癫痫持续状态后1h海马区Aktl蛋白表达开始降低,24h降至最低水平(t:4.134,P=0.000),至发作48h后开始逐渐升高(t=2.481,P=0.002),并于发作第7天时升至氯化锂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海马CA3区Aktl蛋白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立即增加,12h达高峰(t=16.586,P:0.000),48h减少并降至正常值水平(t=0.357,P=0.089),发作后第10天再次增加(t=3.123,P=0.000),于第30天时阳性神经元数目再次达峰值水平(t=18.339,P=0.000),第50天开始恢复至正常值水平(t=3.219,P=0.000);氯化锂组仅海马CA3区Aktl蛋白表达于实验初始(0h)升高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海马CA1和CA2区Aktl蛋白表达变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海马及海马CA3区Aktl蛋白表达均呈现癫疝持续状态后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动态过程,提示可能存在神经元保护作用,对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刺激方法制备大鼠PSD模型.将PSD大鼠分为雌激素组(PSD大鼠皮下注射雌二醇),PSD组(PSD大鼠皮下注射大豆油)和对照组(假手术,皮下注射大豆油).3组的不同干预均持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和前额叶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的含量改变.结果:雌激素组在雌二醇干预后强迫游泳测试结果表明行为学显著改善:不动时间减少,与PSD组比较(18.4±4.84 vs 52.1±5.3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雌激素组挣扎时间增加,与PSD组比较(63.8±12.31 vs 36.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额叶BDNF含量在雌激素组也显著增高:雌激素组与PSD组比较,P<0.05;PSD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BDNF通路改善PSD大鼠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刺激参数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U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作用,并观察其对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8只)和干预组(共6个亚组,每组8只).对照组正常饲养21d后连续7d给予rTMS假刺激;模型组在造模后连续7d给予rTMS假刺激;干预组在造模后每天给予不同频率和强度的rTMS刺激,连续7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体质量的变化,并采用运动箱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大鼠抑郁样行为,最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脑BDNF的水平.结果 (1)造模结束后,对照组大鼠的体质量、强迫游泳静止时间与其他两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比较没有上述差异(P> 0.05).各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rTMS干预后,①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组(5 Hz,0.84/1.26 T和10 Hz,0.84/1.26 T) (P <0.05).②各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强迫游泳静止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干预组(P<0.05).③模型组BDNF的水平低于对照组,而一定刺激条件的rTMS可以改善这一现象.④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刺激频率可能是改善大鼠抑郁行为和调节BDNF的关键因素,而且5 Hz的抗抑郁效应更为显著.结论 不同刺激参数的rTMS对CUS动物抑郁行为的改善作用存在差异,大脑BDNF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这一改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0.5Hz经颅磁刺激预处理对毛果芸香碱致大鼠癫痫作用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0.5Hz重复颅磁刺激(rTMS)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连续2周的相应预处理后腹腔注射毛果芸香碱,观察注药后90min内痫性发作潜伏期和痫性发作行为表现。应用免疫组化学方法观察两组大鼠海马区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的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癫痫发作潜伏期明显延长,发作程度显著减轻(均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大鼠海马区表达GAD65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0.5HzrTMS预处理有明显抗癫痫作用,而海马区GAD65阳性表达神经元的增加可能是其抗瘸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