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与孤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72 h内的孤立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采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估WMH严重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和1年时的神经功能结局,根据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的基线指标、WMH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指标、侧支循环评级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卒中进展、发病90 d和1年卒中复发,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MH与发病3 d内卒中进展、随访90 d和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17例患者,男性74例(63.2%),平均60.6±9.9岁。90 d随访时,60例患者预后良好,57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612,95%CI 1.245~2.087,P<0.001)、入院时NIHSS(OR 1.215,95%CI 1.025~1.440,P=0.025)、侧支循环不良(OR 3.111,95%CI 1.188~8.142,P=0.02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年随访时,86例患者预后良好,31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495,95%CI 1.083~2.065,P=0.014)、入院时NIHSS(OR 1.725,95%CI 1.359~2.193,P<0.001)、侧支循环不良(OR 4.217,95%CI 1.218~14.598,P=0.023)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H与卒中进展及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WMH与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高Fazekas总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不良可作为评定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首发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242例,根据病因分为头颈部动脉夹层组(CAD组,32例)和非头颈部动脉夹层组(对照组,21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并归纳总结不同部位头颈部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头颈部动脉夹层占青年首发缺血性卒中的13.22%(32/242)。与对照组相比,CAD组患者年龄更小(t=-3.480,P=0.001),发病前多存在感染和颈部运动等诱因(t=8.796,P=0.003),存在头颈部疼痛比例更高(t=17.466,P=0.000),梗死部位位于前循环比例更低(t=22.70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0.920,95%CI:0.853~0.992;P=0.030)、梗死部位位于前循环(OR=0.145,95%CI:0.059~0.356;P=0.000)是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而头颈部疼痛(OR=5.428,95%CI:1.653~17.824;P=0.005)是其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显示夹层病变位于前循环11例(34.37%),包括颈动脉颅外段9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位于后循环21例(65.63%),包括椎动脉颅外段10例(2例为双侧病变)、颅内段6例、颅内外均累及4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结论头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椎动脉夹层及后循环梗死更常见,年龄小、梗死部位位于后循环、头颈部疼痛是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负荷(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burden,ICASB)对缺血性卒中1年复发 的影响。 方法 入组中国22家医院共计2864例发病7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MRA检查, 并根据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数量计算ICASB,根据不同的ICASB将患者分为<4分组、4~5分组和>5分 组。比较不同ICASB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并分析1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ICASB<4分组、4~5分组和>5分组分别有2491例、214例和159例。不同ICASB组责任血管 狭窄程度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ICASB 4~5分(HR 2.28, 95%CI 1.41~3.71,P =0.0008)、卒中家族史(HR 2.06,95%CI 1.27~3.33,P =0.0033)、缺血性卒中 病史(HR 2.12,95%CI 1.29~3.50,P =0.0030)、以前和现在吸烟史(HR 0.54,95%CI 0.35~0.85, P =0.0075)及入院时NIHSS评分(HR 1.05,95%CI 1.00~1.09,P =0.028)是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 素。Kapl 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CASB 4~5分组1年卒中复发率(10.28%)较<4分组(3.89%)和 >5分组(6.91%)增高(均P <0.0001)。 结论 ICASB 4~5分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侧支循环对非急性期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 策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积极药物治疗的非 急性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IR)侧支血流分级系统标准评估每位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良好组(ASITN/SIR 分级0~2级)及侧支不良组(ASITN/SIR分级3~4级)。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责任血 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及相关血管性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法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 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2例患者,其中222例为侧支良好组,80例为侧支不良组,随访2~8年,中位随访时 间为4.0(3.0~5.0)年。随访期间,共45例(14.9%)发生了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侧 支良好组缺血性血管事件2年累积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低于侧支不良组(血管事件复发率:14.3% vs 23.8%,P =0.008;死亡率:4.4% vs 10%,P =0.006)。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史、侧 支循环差(RR 1.86,95%CI 1.03~4.53,P =0.041)和出院时mRS>2分(RR 3.43,95%CI 1.69~6.96, P =0.001)是影响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非急性症状性单侧颈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尤其侧支循环不良者,即使经过严格的 药物治疗,2年内仍存在较高的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和血管性死亡风险。高龄、冠心病史、侧支循环差 和出院时mRS>2分是其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胰岛素(insulin)水平在非糖尿病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2017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治疗的286例胶质细胞瘤患者,其中216例非糖尿病胶质瘤患者纳入研究,设为胶质瘤组,按12比例匹配年龄、血脂、体重指数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糖指标;采用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胶质瘤组患者血清胰岛素的截断值,按最佳节点值分为高低2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胶质瘤的无进展生存期情况,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无进展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结果胶质瘤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血清胰岛素=10.3mU/L为胶质瘤患者疾病进展的最佳截断点,胰岛素高低2组肿瘤分级、进展与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2组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胰岛素≥10.3 mU/L组无进展生存期更短,预后差;COX单因素分析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相关(P0.05)的有肿瘤分级(HR=1.37,95%CI 1.08~1.76)、肿瘤分期(HR=1.36,95%CI 1.15~1.62)、空腹胰岛素(HR=2.11,95%CI 1.19~3.77);COX多因素分析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关(P0.05)的有肿瘤分级(HR=1.31,95%CI 1.03~1.65)、肿瘤分期(HR=1.42,95%CI 1.09~1.86)、空腹胰岛素(HR=1.98,95%CI 1.06~3.69)。结论术前血清胰岛素水平对非糖尿病胶质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的预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特发性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影像学和血管学资料研究其缺血性卒中机制,为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8例特发性CAD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缺血性卒中病灶形态和分布来确定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根据夹层病变的位置分为颅内组和颅外组,对两组患者夹层致缺血性卒中机制进行比较。结果 共2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9例,女9例。颅外组17例,其中颈内动脉夹层15例,椎动脉V1段夹层2例。颅内组11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夹层2例,椎动脉V4段夹层6例。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为7例(63.6%)和5例(45.5%),颅外组均为1例(5.9%),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比例多于颅外组(P =0.002,0.022)。颅外组和颅内组单纯栓塞性缺血性卒中分别有12例(70.6%)和2例(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颅内组由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所致缺血性卒中7例(63.6%),由夹层闭塞穿支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单纯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结论 颅外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与颅内CAD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导致栓塞性缺血性卒中,而后者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主要为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海拔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单核细胞/HDL-C比值(monocyte/HDL-C ratio,MHR)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SA)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6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海拔地区(海拔2260~4080?m)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DSA上脑血管狭窄程度(以狭窄最严重的动脉为准)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狭窄率≤50%)组、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组、重度狭窄(狭窄率≥70%)组及闭塞(100%)组。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MHR,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349例患者,其中无狭窄组69例、轻度狭窄组78例、中度狭窄组41例、重度狭窄组84例、闭塞组77例。5组中年龄、性别分布、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HDL-C水平和MHR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无动脉狭窄,高龄为脑血管轻度狭窄(OR?1.061,95%CI?1.027~1.097,P<0.001),中度狭窄(OR?1.057,95%CI?1.017~1.099,P=0.005),重度狭窄(OR?1.096,95%CI?1.057~1.137,P<0.001),闭塞(OR?1.036,95%CI?1.001~1.072,P=0.046)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无动脉狭窄,高MHR为轻度狭窄(OR?1.041,95%CI?1.009~1.074,P=0.011),中度狭窄(OR?1.082,95%CI?1.045~1.119,P<0.001),重度狭窄(OR?1.096,95%CI?1.062~1.131,P<0.001),闭塞(OR?1.101,95%CI?1.067~1.136,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无动脉狭窄,单核细胞计数升高是中度狭窄(OR?1.684,95%CI?1.569~2.725,P=0.027)、重度狭窄(OR?3.529,95%CI?1.541~5.766,P=0.002 )和闭塞(OR?5.446,95%CI?4.453~6.917,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高MHR和单核细胞计数升高在高海拔地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与TC/HDL-C比值的关系。 方法 利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数据库的36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231例(6.40%)患者90 d卒中复发,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 1.02,95%CI 1.00~1.03,P =0.011)、糖尿病史(OR 1.44,95%CI 1.00~2.07,P =0.048)是卒中复发的 危险因素,住院期间服用降脂药物(OR 0.60,95%CI 0.40~0.90,P =0.012)则是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TC/HDL-C比值不是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 结论 TC/HDL-C比值不能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加颅内近端责任动脉狭窄作为改良的ABCD2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3-11—2018-11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评价改良的ABCD2I评分对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50例,90 d时98例(11.5%)发生卒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颅内近端责任动脉狭窄(OR=2.399,95%CI 1.450~3.977,P0.001)。ROC曲线下面积改良的ABCD2I评分(OR=1.564,95%CI 1.311~1.860),ABCD2评分(0.665,95%CI 0.626~0.702),Z=2.136,P0.05。结论改良的ABCD2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期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病灶模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反映的大血管病变情况,结合临床信息,探讨对小卒中1年卒中复发有较强预测作用的评价指标。方法以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Chinese Intra 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udy,CICAS)数据库中的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纳入发病7 d内、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2分、脑部MRI-DWI发现新梗死病灶、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和影像信息所示不同病变模式及大血管病变情况,以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确定小卒中后1年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43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67±11.04)岁。1年累计卒中复发率4.39%。1年预后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风险比(hazard ratio,HR)3.1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0~7.211,P=0.006)],症状相关性动脉闭塞(HR 2.35,95%CI 1.094~5.030,P=0.029),多发非症状相关性动脉狭窄(HR 2.74,95%CI 1.311~5.730,P=0.007),多发皮层、皮层下和(或)深部白质梗死(HR 2.06,95%CI 1.006~4.229,P=0.048)是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DWI所示多发皮层、皮层下和(或)深部白质病变、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小卒中1年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抗高血压治疗中血压值与卒中的发生是否存在J型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0月于门诊或住院接受治疗的2059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拟合Cox回归模型来评估不同的血压截点与卒中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评估随访期间卒中的发生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总体患者1、3、5年累积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5%、8.8%和16.6%。经RCS拟合Cox模型评估,发现血压值与是否发生卒中呈非线性关系,对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10 mmHg或150 mmHg的患者,以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60 mmHg或90 mmHg的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经Cox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吸烟史(HR 2.32,95%CI 1.36~3.13,P=0.009)、糖尿病(HR 2.07,95%CI 1.18~3.05,P=0.011)、心房颤动(HR 1.89,95%CI 1.16~2.98,P=0.014)、SBP110 mm Hg(HR 1.62,95%CI 1.11~2.24,P=0.032)或150 mmHg(HR 1.79,95%CI 1.21~2.72,P=0.013)和颈动脉狭窄(HR 2.47,95%CI 1.37~4.18,P=0.008)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高血压治疗中,存在血压值与卒中的J型曲线现象;SBP110 mmHg或150 mmHg的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ascular sign,HVS)变化规律及对脑梗死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21年8月在住院并首次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其分为非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根据随访过程中脑梗死是否复发,将脑梗死组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FVHs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及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及其预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HVS征象及FVH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复发患者基线FVHs评分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FVHs(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s评分与首次发生脑梗死存在显著独立正相关(OR=2.499;95%CI 1.481~4.218;P=0.001),而FVHs评分与脑梗死复发不存在显著独立相关(OR1.356;95%CI 0.922~1.994;P=0.112);(3)ROC曲线分析,FVHs评分≥4分时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敏感性73.3%,特异性66.2%,曲线下面积(AUC)0.669(95%CI 0.476~0.861;P=0.041)。结论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HVS可能变化规律为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一旦出现HVS征象则提示脑血流向失代偿进展,极易发生脑梗死,FHVs评分对于脑梗死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ascular sign,HVS)变化规律及对脑梗死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21年8月在住院并首次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其分为非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根据随访过程中脑梗死是否复发,将脑梗死组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FVHs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及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及其预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HVS征象及FVH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复发患者基线FVHs评分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FVHs(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s评分与首次发生脑梗死存在显著独立正相关(OR=2.499;95%CI 1.481~4.218;P=0.001),而FVHs评分与脑梗死复发不存在显著独立相关(OR1.356;95%CI 0.922~1.994;P=0.112);(3)ROC曲线分析,FVHs评分≥4分时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敏感性73.3%,特异性66.2%,曲线下面积(AUC)0.669(95%CI 0.476~0.861;P=0.041)。结论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HVS可能变化规律为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一旦出现HVS征象则提示脑血流向失代偿进展,极易发生脑梗死,FHVs评分对于脑梗死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一年复发关系的研究。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初发急性非心源性缺 血性卒中患者,依据超声测定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反应,将患者 分为3组:重度FMD受损组、轻度FMD受损组和FMD功能正常组,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入组12个月时对 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间缺血性卒中事件复发情况。 结果 研究期间共入组126例患者,完成随访123例,其中重度FMD受损组、轻度FMD受损组和FMD 功能正常组分别有25例、52例和46例。3组患者一年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8例(32.0%)、12例 (23.1%)、4例(8.7%)。FMD重度功能障碍组卒中复发率高于FMD功能正常组(P =0.016)。Logi sti c回 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比值比(odds ratio,OR)3.65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35~11.777, P =0.030],高血压(OR 3.286,95%C I 1.069~10.104,P =0.038),FMD重度受损(OR 6.155, 95%CI 1.333~28.420,P =0.020),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OR 1.053,95%CI 1.001~1.107, P =0.045)为非心源性卒中一年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FMD重度受损与缺血性卒中一年复发相关,且为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侧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laterality,PCAL)对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急性卒中患者梗死范围、卒中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1月-2015年11月,前瞻性连续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CA M1段严重狭窄(狭窄率70%~90%)或闭塞的16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有无PCAL分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及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差异。结果 161例患者中共76例PCAL阳性,85例PCAL阴性。PCAL阳性组既往卒中者少(P=0.021),基于弥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DWI-ASPECTS)更高(P=0.045),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低(P=0.009),3个月mRS评分更低(P=0.002),临床短期预后更好,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入院NIHSS评分[OR(odds ratio)1.266,95%CI(confidence interval)1.139~1.407,P0.01]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PCAL阳性(OR 0.355,95%CI 0.146~0.864,P=0.022)是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结论 MCA 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CAL阳性者梗死范围更小,短期临床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相关性。 方法 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确诊的轻型脑梗死患者。 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ALP水平,并按照四分位数分组法分为四组。研究的终点事件为患者1年内卒中复 发(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评估血清ALP 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895例轻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3.52±12.31岁,男性572例(63.9%),入院NIHSS 评分中位数为2分,1年卒中复发为26例(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每升高1 U/L, 轻型脑梗死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OR 1.02,95%CI 1.01~1.04,P =0.030);每升高10 U/L, 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19%(OR 1.19,95%CI 1.01~1.41,P =0.030)。高水平组(Q2、Q3与Q4组)与最低 水平组(Q1组)间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分组间1年卒中复发风险升高趋势无统 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ALP可能是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 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 分类分为I 期无症状,II 期间歇性跛行,II I 期静息痛,I 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 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 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 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 (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 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 =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 =0.026) 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 =0.030)是PAD合 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 =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 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 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 vs 50.0%,P =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 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 vs 1.1%,P =0.006)。 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头颈联合HR-MRI技术,探讨在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中,颈动脉几何形态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寻找MCA粥样硬化的潜在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患者的150个同侧前循环动脉单位,根据MC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其分为MCA粥样硬化(+)组和MCA粥样硬化(-)组。分析两组间颈动脉分叉夹角、颈动脉管腔面积比值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的形态分型,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MCA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几何形态对MCA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MCA粥样硬化(-)组(113个)相比,MCA粥样硬化(+)组(37个)颈动脉分叉夹角更大[41.2°(28.8°~56.5°)vs. 32.6°(24.7°~46.2°),P=0.026],而流出道与流入道管腔面积比值更大、颈内动脉颅外段形态平滑型更少、迂曲型和扭折型更多、颅内段形态钝角型更少、直角型和锐角型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每增加10°,OR 1.232,95%CI 1.007~1.507,P=0.042),逐步退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同(每增加10°,OR 1.276,95%CI 1.050~1.550,P=0.014);ROC曲线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预测MCA粥样硬化的AUC为0.622(95%CI 0.515~0.730),最佳截断值为37.0°,敏感度为57.5%,特异度为64.9%。结论 对于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