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测量计算踝臂指数(ABI),ABI<0.9定义为异常。分析研究对象ABI异常的发生情况及与其相关的脑血管危险因素。结果血脂紊乱史、糖尿病史在ABI正常组和ABI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G、LDL-C及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踝臂指数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踝臂指数可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踝臂指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6例,测量其上肢及下肢血压及24h动态血压,计算体重指数、踝臂指数(ABI)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结果 (1)中、重度动脉狭窄组的ABI值小于正常组及轻度动脉狭窄组(P<0.05),中、重度动脉狭窄组的AASI值高于正常组及轻度动脉狭窄组(P<0.05)。(2)当中、重度动脉狭窄患者的AASI≥0.5时,其动脉狭窄程度与AASI大小呈正相关;当ABI≤0.9时,其动脉狭窄程度与ABI大小呈负相关。结论中重度动脉狭窄患者的AASI≥0.5、ABI≤0.9时,其动脉狭窄程度与AASI和ABI大小关系密切,ABI和AASI可作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指标,尤其对中重度血管的狭窄有着较高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BI对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9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分成轻度狭窄组(33例)、中度狭窄组(30例)、重度狭窄组(28例),设正常对照组(30例)。计算ABI。结果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的ABI异常率分别为42.42%、56.67%、85.7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ABI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狭窄组(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的ABI分别为0.94±0.08、0.92±0.10与0.80±0.1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ABI显著高于其他狭窄组(P<0.05)。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ABI呈负相关(r=-0.630,P<0.05)。结论ABI与颅内动脉狭窄存在明显相关性,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CT脑血管成像(CTA)对脑血管闭塞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NIHS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6分组、NIHSS7~14分组、NIHSS≥15分组。同时进行CTA检查。分析NIHSS评分与CTA显示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平均为9.57±5.10分。CTA显示脑动脉正常32例(34.41%),脑动脉狭窄23例(24.73%),脑动脉闭塞38例(40.86%)。CTA显示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10.53±5.43)高于无脑动脉病变的患者评分(8.13±4.23,P<0.01),其中脑动脉闭塞患者NIHSS评分(12.14±4.99)明显高于无脑动脉病变患者评分(P<0.001)。NIHSS评分≤6分组的16例患者中CTA显示脑动脉狭窄4例(25%),脑动脉闭塞3例(18.75%);NIHSS评分为7~14分组共66例,脑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比例分别为24.24%(16/66)和43.94%(29/66);NIHSS评分15分以上组患者脑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的比例分别为27.27%(2/11)和54.55%(6/11)。NIHSS评分≥15者在CTA上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阳性率达95%,根据NIHSS评分预测CTA上显示的血管闭塞的阳性预测值为84.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时NIHSS评分与CTA检出血管闭塞相关(r=0.22,P<0.05),超急性期NIHSS评分为预测CTA显示血管闭塞的独立因素(OR=1.1,95%CI=0.6~1.65,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HIHSS评分与CTA显示脑动脉闭塞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往往提示CTA上存在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185例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浆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等血生化指标.结果 (1)正常组、动脉硬化组和动脉狭窄组脑梗死患者高pHcy检出率分别为12.5%、37.5%、57.0%,随颅内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高pHcy检出率增高(P<0.05).(2)经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Hcy水平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33,95%CI:1.041~3.967,P<0.05).结论 pHcy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硬化程度有关,是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232例经MRI、MRA检查的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存在狭窄患者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颅内外狭窄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33.7%)常见。分别主要发生在MCA(64.4%)、PCA(53.8%)。(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49、10.063、3.873、3.311、6.085)。(3)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779、3.593、4.408),高血压、糖尿病、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143、8.179、2.410)。(4)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RP(C-reactive protein,C-反应蛋白)平均值显著高于单纯狭窄的两组(P=0.001、P=0.018),单纯狭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研究人群中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血压、糖尿病为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CRP可能为脑动脉狭窄的炎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6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连续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作动脉血压监测.根据造影结果分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06例患者中75例颅内外动脉无狭窄,13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其中42例仅有颅外动脉狭窄,38例仅有颅内动脉狭窄,51例颅内外狭窄并存;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71.0%,93例)高于颅内动脉(67.9%,89例).(2)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比较.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组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收缩压变异系数与脑动脉狭窄患病率成正相关(r=0.918,P=0.002),而舒张压变异系数与脑动脉狭窄发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24 h平均收缩压与脑动脉狭窄患病率成正相关(r=0.936,P=0.001),而24 h平均舒张压与脑动脉狭窄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系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率呈明显正相关.(5)血脂异常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是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动脉狭窄与平均血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独立相关.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高龄、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动脉血压变异性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狭窄的分布模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的变化情况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伴随症状、狭窄程度、狭窄部位和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106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80例无颈动脉狭窄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采集血清检测患者血清MMP-10水平。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按照危险因素分组后发现吸烟组血清MMP-10水平高于非吸烟组(p<0.05); 糖尿病组MMP-10水平高于无糖尿病组(p<0.05)。病例组患者分组后发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 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单侧组(p<0.01); 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且血清MMP-10水平随着狭窄程度升高而增加(p<0.01)。结论 中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高于对照组,吸烟和糖尿病可增加血清MMP-10水平; 对于合并脑缺血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性斑块及重度狭窄中老年患者MMP-10血清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9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血浆Cys C检测,根据Cys C检测水平,分为对照组(Cys C正常)139例患者与异常组(Cys C异常)160例患者,比较其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正常组(对照组)与异常组(病例组)脑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异常组中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比率显著升高,且以无侧支循环代偿(73.13%)及弥漫性病变(65.63%)为主;随着Cys C的升高,脑动脉狭窄程度逐渐加重。结论 Cys C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与Cys C升高有关,Cys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踝臂指数的测量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踝臂指数< 0.90)的简便有效无创的方法。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通常有局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并且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风险。 目的:总结近年来踝臂指数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循证医学的依据。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纳入论点论据可靠并与踝臂指数方面的研究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或者与文章研究目的无关的文章。保留26篇文章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有研究表明外周动脉疾病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研究发现慢性肾病、胰岛素使用、蛋白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677T基因型、高龄、女性、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史、升高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以及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等是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建议应该加强对糖尿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高脂血症等“三高”人群的非传统危险因素的检测和干预。外周动脉疾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经典指标,不仅仅能够反映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而且也能预测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利用踝臂指数能够很好的诊断外周动脉疾病(踝臂指数< 0.9)。尽管外周动脉疾病能够很好的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但经常未被诊断和处理。目前,踝臂指数的临床筛查在国内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针对外周动脉疾病高危人群及有下肢动脉疾病风险的患者应建议进行常规踝臂指数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脑灌注(CTPI)与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东芝Aquilion 64排CT行头颈部CTA及CTPI检查,观察两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情况,分析CTPI与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一致性。结果①29例患者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共25例,阳性率为86.2%(25/29),高于普通CT扫描的27.6%(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灌注异常区的CBF、CBV、MTT三组参数值与镜像健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③CTA血管检查结果发现单纯颈内动脉狭窄5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0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4例。④病例组CTPI联合CTA检查结果比较,病例组存在责任血管的患者CTPI检查阳性率为65.51%(19/29)高于无责任血管者的20.69%(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与CTA可以清晰的显示缺血性脑卒中脑内病灶及责任动脉,能够提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急性视网膜缺血事件(acute retinal ischemic event,ARIE)与急性大脑半球缺血事件(acutehemisphere ischemic event,AHIE)危险因素异同,为针对性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单中心临床病例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确诊的ARIE连续病例(ARIE组)和同期AHIE住院的连续病例(AHIE组)。采集所有入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及危险因素情况,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ARIE病例124例,AHIE病例126例。ARIE组与AHIE组比较发现,ARIE组平均年龄53±16岁,较AHIE组平均年龄67±12岁低(P<0.01);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史在ARIE与AHI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P<0.01)、糖尿病(P =0.016)、心脏瓣膜病(P =0.048)、卒中史(P =0.001)、心房颤动(P =0.007)在ARIE组比AHIE组少见,而重度颈动脉狭窄(≥70%)或闭塞在ARIE组较AHIE组常见[ARIE对于AHIE:优势比(odds ratio,OR),2.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0~4.682,P =0.025]。结论 ARIE发病年龄相对较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卒中史、心房颤动在AHIE多见,而重度颈动脉狭窄多见于ARIE。  相似文献   

13.
张鹏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64-270
目的 调查青年卒中患者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情况,探讨青年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连续登记住院的青年卒中(18~44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入组274例,并分层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卒中(45岁及以上)患者入组300例,分析其众多危险因素及病因学构成特点。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中,缺血性卒中229例(83.58%),男性211例(77.01%);年龄在40~44岁的患者160例(58.39%);②青年卒中组,合并高血压179例(65.33%)、吸烟162例(59.12%)、饮酒123例(44.8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例(39.84%)、肥胖86例(31.39%),与中老年卒中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脂血症156例(56.9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性卒中经TOAST(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学分型,青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0例(44.25%)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66例(29.20%),与中老年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青年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组,主要动脉无异常的患者比率(26.55%)高于中老年组(15.79%),轻、中度和重度狭窄率(46.02%和7.96%)低于中老年组(50.20%和17.8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青年卒中以缺血性卒中、男性为主,其中40~44岁的患者占1/2以上;②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其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百分率随年份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③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的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病因多样化;④青年卒中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数量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243例行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踝肱指数,并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ABI异常、颈动脉斑块、既往卒中史、年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数量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BI是狭窄血管数量的独立预测因子。不同ABI值与颅内动脉狭窄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s=-0.233,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结论 ABI与颅内动脉狭窄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旨在比较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差异。
方法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北京地区的11个研究中心连续收集了1775例急
性卒中及TIA患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2008年3月安大略省的11个卒中中心的
3551例卒中及TIA患者。本研究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并与加拿大卒中登记研究中安大略省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①基线信息:北京地区的患者较安大略省的患者年轻(64.5±12.9 vs 70.2±15.3,P<0.001),
并且男性较多(64.8% vs 51.6%,P<0.001);既往史有吸烟、饮酒、卒中、高血压的比例北京地区均
高于安大略省(P均<0.001),而既往史有TIA、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的人数安大略省高于北京地区(P
均<0.001)。②院前信息:与安大略省的患者相比,北京地区的患者使用救护车到达急诊的比率较低
(33.5% vs 78.4%,P<0.001),并且2.5 h内到达急诊的比例较低(21.0% vs 42.4%,P<0.001)。③
治疗情况:北京地区的患者中,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比例低于安大略省(93.9% vs 99.2%,P<0.001),
并且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比例较低(23% vs 64.7%,P<0.001)。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北京地区
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比例较低(8.1% vs 17.4%,P<0.001),然而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中,给与抗
凝治疗的比例两者无明显的差异(75.9% vs 75.5%,P =0.945)。北京地区和安大略省地区缺血性卒
中患者出院给予抗栓治疗的比例相近(77.0% vs 77.9%,P =0.544)。④结局事件:与安大略省地区
相比,北京地区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卒中的比例较低(3.4% vs 5.1%,P<0.001),然而住院期间肺炎
的发生率较高(12.5% vs 7.6%,P<0.001)。北京地区患者的住院死亡率、7 d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均
显著低于安大略省地区(7.7% vs 14.7%,5.7% vs 9.3%,7.9% vs 15.9%,P均<0.001)。
结论 北京和安大略地区的卒中/TIA住院患者在基线信息、住院治疗和结局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认
识到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卒中住院治疗的质量,有助于更好地制订卒中的控制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构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并经TCD和/或MRA了解其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57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70.98%(411/579例);411例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64.48%),其次为颈内动脉(50.36%)。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7.24%),吸烟(63.6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是血管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过性黑朦(amaurosis fugax,AmF)患者临床及颈动脉狭窄的特点,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34例一过性黑朦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彩色多普照勒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颈动脉硬化、狭窄及眼动脉血流方向情况。结果34例AmF患者中有25例(73.5%)以AmF为首发症状,29例(85.3%)为单眼AmF发作,左右两眼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0.6%的患者在AmF发作后3个月内发生脑梗死。超声检查显示AmF患者患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发生率(82.4%)高于对侧(29.4%,P〈0.05)。颈动脉重度以上狭窄占91.2%,患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27例,79.4%)明显高于对侧(10例,29.4%,P〈0.05)。TCD检查显示眼动脉侧支开放14例,无眼动脉侧支20例。眼动脉侧支开放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92.9%)与侧支未开放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70.0%)无明显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OR0.38,95%CI0.07-0.69,P=0.02〈0.05)和颈动脉严重狭窄(OR0.33,95%CI0.08-0.58,P=0.01〈0.05)是AmF发作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F往往提示颈内动脉存在严重狭窄,严重的颈内动脉狭窄是引起AmF的主要原因。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的AmF患者近期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研究不同途径的软脑膜动
脉(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代偿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
塞患者1年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症状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经
过MRA评价LMA代偿情况分为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途径代偿组、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途径代偿组、双代偿途径组和无代偿组,据随访结果,对不同途径
LMA代偿组预后对比,了解不同途径LMA代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1年中有17例缺血性卒中复发事件,复发率为6.83%。共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4%。在4
组不同途径LMA代偿组间,缺血性卒中(χ2=7.824、P =0.0497)、总的不良事件(χ2=11.238、P =0.011)
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无代偿组卒中复发高于双代偿途径组(P =0.022)。在总不良事件方面,无代偿组
与双代偿途径组、无代偿组与ACA代偿途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和0.04。有代偿组
在缺血性卒中、总事件等方面均低于无代偿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03);两组间脑出血、全因死亡
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 良好的LMA可以有效减少症状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
对脑出血及全因死亡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氙CT(Xenon computer tomography,Xe-CT)检查,研究合并有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特点。方法 正常对照组10例,病例组22例。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Xe-CT检查,通过手工划分和皮层6分法分别测定全脑、半球、各血管分布区及各血管分布区皮层rCBF,并进行如下数据分析:①对照组各划分区域自身rCBF对比分析;②病例组各划分区域自身rCBF对比分析;③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划分区域rCBF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两侧大脑半球rCBF相当,分布较为平衡。用各划分方法测定并比较两侧各大血管供应区rCBF,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①病例组全脑静息rCBF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10.3 ml·100 g-1·min-1 vs 44.7±7.1 ml·100 g-1·min-1,P >0.05)。②病例组两侧大脑半球rCBF差异度高于对照组(7.2±5.6 ml·100 g-1·min-1 vs 3.2±2.5ml·100 g-1·min-1,P =0.008)。③手工法与皮层6分法均显示病例组责任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支配区静息rCBF低于对照组相应区域。左侧责任MCA与对照组左侧MCA支配区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4.3±11.2 ml·100 g-1·min-1 vs 48.1±6.4 ml·100 g-1·min-1,P =0.03)。病例组自身rCBF对比后发现:皮层6分法所测得责任侧MCA皮层区域rCBF显著低于对侧相应区域(45.8±15.2 ml·100 g-1·min-1 vs 55.4±14.5 ml·100 g-1·min-1,P =0.039)。结论 使用Xe-CT测量脑血流量,并通过手工划分全脑、半球、责任血管区域,联合软件自带6分法分析图像,反映出脑血流灌注下降是合并脑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重要特点,它与脑血管狭窄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