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检测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及46例正常人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化蛋白质抗体水平,比较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方法留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75)与正常体检人员(n=36)的血清,ELISA法分析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化蛋白质抗体的水平,并分析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叶酸和维生素B_(12)水平。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化蛋白质抗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和维生素B_(12)呈升高趋势,血糖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叶酸水平下降。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化蛋白质抗体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多因素促使了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溶血磷脂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及46例正常人的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溶血磷脂酸增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检测其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可以作为该疾病的诊断、病情变化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参照TOAST分型标准将2011-08—2013-12我院收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SAO)、心源性脑卒中(CE)、其他少见病因型脑卒中(SOE)、不明原因型脑卒中(SUE)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及异常例数。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2)LAA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O组、CE组、SOE组、SUE组之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升高,且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的升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58例,于人院后次晨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同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对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mRS≤3分)、重症组(mRS>3分),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5μ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Gy),比较两组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比例,并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共847例,平均mRS为1.73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共411例,平均mRS为4.18分.轻症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7±3.9)μmol/L;重症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37.9±4.4)μmol/L.两组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比例分别为9.4%和30.1%,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r=O.041,P<0.01).结论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对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可预防脑卒中,又对改善卒中预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及46例正常人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患者血清S100B蛋白增高;治疗后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患者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测定9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和79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对照组Hcy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cy(Hcy升高)组和非Hcy(Hcy正常)组.结果 Hcy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cy组(63.78%、42.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脑卒中危险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呈正相关系.结论 提示血清Hcy水平变化可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其预后的判断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和治疗14d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同型半胱氨酸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监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450例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及149例对照组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颅内外血管。结果 发现脑梗死、TIA组和脑出血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0.82±11.86,20.61±13.73,24.78±12.75umol/L)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9.84±2.25umol/L,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HCY水平有显著差异,P=0.041,高同型半脱氨酸血症在脑出血组的比例(75.5%)明显高于脑梗死组(56.5%)和TIA组(48.6%),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TIA、脑出血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70(95%的可信区间为1.089,2.562)、1.654(95%的可信区间0.828,3.302)、2.454(95%的可信区间1.479,4.071)。未发现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间的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病例组中有糖尿病的患者HCY的水平16.14±7.82(umol/l)明显低于无糖尿病者22.55±12.66(umol/L),p<0.01。结论 血浆Hcy水平不但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而且对脑出血也有显著影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出血的关系更密切。血管狭窄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比例间无显著差异,无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脑卒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及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4-2016-03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4例为对照组。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分型(OCSP)标准将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LACI)组(n=25)、后循环梗死(POCI)组(n=25)、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n=28)、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n=26)。抽取各组血清进行检测,对比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LACI组、POCI组、PACI组、TACI组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I组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LACI组、POCI组、P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均较治疗前改善,且TACI组与其余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参考指标,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越高,预后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2.
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由基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抑制自由基生成的作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5 1例急性脑梗死 ( ACI)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检测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谷胱甘肽 ( GSH)值并观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疗效出现时间显著提前 ,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自由基生成明显减少。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 ACI可显示早期疗效 ,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B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第1周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临床疗效,观察血栓弹力 图(thrombelastogram,TEG)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聊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大剂 量组60例,对照组60例。大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40 mg口服,1次/天,治 疗7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1次/天,治疗7 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1次/天,治疗14 d。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并 适当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TEG和CRP检测。入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随访3个月时进行mRS评分,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并评估各组再 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结果 ①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 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4 d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 14 d后,与治疗前相比,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inetics of clot development,K)均长于治疗前,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ximum intensity of blood clots,MA)均小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和对照组比 较,TEG各数值接近,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 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较对照组CRP降低更显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④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与对照组治疗14 d后 m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个月后随访,大剂量组有2例再发缺血性事件,占3.33%; 对照组有5例再发缺血性事件,占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周给予阿司匹林3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钙40 mg治疗较常规小剂量疗效 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d患者血浆vWF及血清hs-CRP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5d内头部MRI所示病灶大小,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d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7d,依达拉奉组的vWF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7d时,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依达拉奉组hs-CRP浓度下降明显(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与腔隙性、小面积脑梗死组比较,中面积及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治疗前hs-CRP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直接降低血清vWF和hs-CRP的浓度,这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daravone on the serum levels of vWF and hs’CR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of 20 cases and edaravone group of 20 cases. All case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while the cases of edaravone group were added with edaravone 30mg,twice a day,totally14d.The serum levels of vWF and hs-CRP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7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sizes of the infarction on MRI were measured on 5d after treatment.The NIH scale and clinical outcom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30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daravo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routine group(P<0.05).The sernm levels of vWF of the edaraVon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groups on 7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serum levels of hs-CRP were the lowest on 7d(P<0.01).The hs-CRP levels of middle and large infarction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lacunar and small infarction groups(P<0.05).Conclusion Our result indicates that edaravone can reduce the injury of ischemic brain cells and improve therapeutic efficacy probably through decreasing the serum level of vWF and hs-CRP.  相似文献   

16.
阿魏酸钠对急性脑梗死ET-1和IL-8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ET-1)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6例(对照组)和阿魏酸钠组(阿魏酸钠 常规治疗)40例,疗程10d,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患者血清中ET-1和IL-8浓度的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及疗效评定.结果 阿魏酸钠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ET-1和IL-8的浓度较对照组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魏酸钠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阿魏酸钠治疗可以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患者康复,其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ET-1和IL-8的产生,阻止了白细胞向梗死区的浸润及保护内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的突出血管征(prominent vessel sign,PVS)的变化和意义。方法纳入34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均进行包括SWI序列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的SWI-PVS分级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y,ASPECT)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别比较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溶栓治疗前后SWI-PVS和ASPECT的差异以及溶栓治疗后两组之间SWI-PVS和ASPECT的差异。结果 34例患者中22例溶栓后血管再通,12例血管未通。再通组溶栓治疗后SWI-PVS分级和ASPECT评分较治疗前改善(Z=3.852,P0.001;Z=3.852,P0.001)。未再通组溶栓治疗前后SWI-PVS分级和ASPECT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溶栓治疗后再通组SWI-PVS分级评分和ASPECT评分均较未再通组改善(Z=3.901,P0.001;Z=3.978,P0.001)。结论对于大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WI-PVS可以反映受累区域脑组织的低灌注状态,并可以用于评估溶栓治疗后受累脑组织的再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服用不同剂量叶酸联合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2组,每组30例,各给予不同剂量的叶酸,A组2.5mg,1次/d,B组5.0mg,1次/d。2组均同时联合服用维生素战10mg,1次/d;维生素B12 0.5mg,1次/d。分别于治疗前(人院48h内)、治疗15d后采血检测Hcy浓度。结果(1)各组血浆Hcy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剂量叶酸治疗后血浆Hcy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Hcy血症有明显效果;应用叶酸2.5mg即可明显降低H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