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位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上段前壁、前内侧壁或前外侧壁,发出于ICA主干,通常与ICA分支无关。在颈内动脉的动脉瘤中血泡样动脉瘤占0.9%~6.5%~([1]),在所有颅内动脉瘤中占1.0%~([2])。血泡样动脉瘤多为小动脉瘤或微小动脉瘤,瘤壁薄而脆弱,瘤体呈半球形凸起,出血后易在短期内进展为囊状动脉瘤,因此BBA在早期复发率及术后出血率相当高,且手术风险较高,到目前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动脉瘤术中瘤颈撕脱的处理方法.方法 自1997年12月至2011年8月期间行颅内动脉瘤夹闭765例,其中ICA动脉瘤288例,有8例术中瘤颈撕脱.在早期的4例术中不得不将ICA夹闭;后期的4例术中采用自体硬脑膜包绕技术加窗式动脉瘤夹成功夹闭破裂口.结果 8例中,早期术中夹闭ICA的4例,术后2例死亡(GOS评分1分),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3分);后期保留ICA的4例术后均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结论 在ICA床突上段动脉瘤手术中,一旦发生瘤颈撕脱无法夹闭破裂口时,不要盲目闭塞ICA,可采取自体硬脑膜加窗式动脉瘤夹闭术,既可闭塞ICA的破裂口,又可保持ICA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8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4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例,3例行血管内治疗,7例行开颅夹闭;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3例,1例行血管内治疗,2例行开颅夹闭;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结果 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破裂,疏松填塞,术后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中弹簧圈逸出,后行开颅夹闭,恢复好;其余病例预后均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小动脉瘤中眼动脉瘤以支架辅助弹簧圈疏松栓塞治疗为宜,开颅夹闭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CT血管造影(CTA)模拟去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情况,为眶上锁孔入路处理颈内动脉动脉瘤提供解剖数据。方法 收集30例双侧颈内动脉及颅底骨质无解剖异常的CTA影像数据,利用容积再现技术+图像融合技术重建颅骨及颅内主要动脉影像,然后用CTA重建影像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时颈内动脉和颅骨的显露情况,测量去除前床突前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长度。结果 30例CTA影像获得60组去骨前后颈内动脉颅内段长度共120个。去除前床突前,颈内动脉的显露长度为4.1~21.9 mm,平均(14.7±3.7) mm;去除前床突后,颈内动脉的显露长度为21.4~39.4 mm,平均(30.6±4.1) mm。去骨前后测量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去除前床突后,增加的长度为10.0~25.5 mm,平均(15.8±3.5) mm。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中磨除同侧前床突能增加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范围,术中可利用此方法处理被前床突遮挡的颈内动脉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床突旁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内动脉(ICA)床突旁段是指ICA出海绵窦至后交通动脉(PCoA)起源处之间蛛网膜下腔内的一段ICA,它发出的动脉瘤称床突旁颈内动脉瘤(p-ICAA)。我们自1986年1月~1995年12月共收治p-ICAA 18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5.7%。现将临床分型、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10例,年龄33~55岁,平均年龄为46.5岁。 2.临床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占73%。其中出血1次9例,出血2次4例。出血时伴有意识丧失者5例,对侧肢体运动障碍6例,同侧动眼神经麻痹2例,  相似文献   

6.
上颌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上颌动脉(MA)与颈内动脉(ICA)搭桥的可行性.方法 5具成人尸头行双侧解剖,解剖颞浅动脉(STA)、MA、颈外动脉(ECA)、ICA并测量其血管外径;额颞瓣开颅,显露ICA床突上段并测量其外径;在蝶骨上磨一骨孔,测量MA与ICA之间距离以及ECA和ICA起始段到ICA床突上段之间距离,比较所测得数据和移植物行走路径.结果 MA血管外径(2.66±0.20)mm大于STA分叉部的血管外径(1.92±0.15)mm.MA与ICA之间的距离(4.69±0.34)cm小于ECA、ICA起始段与ICA床突上段之间的距离(17.76±0.47)cm和(18.11±0.51)cm.结论 MA与ICA之间搭桥在解剖上是可行的,具有移植血管短、路径直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判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位于硬膜下或海绵窦内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的手术前后3D-CTA资料并与手术中动脉瘤探查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该组病人共有颅内动脉瘤44个,其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共计32个:24个动脉瘤术中证实位于硬膜下,8个位于海绵窦内。将手术观察的结果与3 D-CTA图像对比发现,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在3 D-CTA图像上正好标示颈内动脉床突段硬膜环的近侧环水平,24个颈内动脉硬膜下动脉瘤在该连线上方,8个海绵窦内动脉瘤在该连线下方。结论 3D-CTA图像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可以标示近侧硬膜环水平,能清晰界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与海绵窦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及其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0例床突旁动脉瘤(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17例,颈内动脉-垂体上动脉动脉瘤3例)在常规翼点入路经硬脑膜外充分咬除蝶骨嵴的基础上,继续向内侧分离硬脑膜,并用高速磨钻磨除前床突,然后再切开硬脑膜,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理床突旁动脉瘤。结果20例动脉瘤完全手术夹闭19例,仅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因其颈部的前侧壁与周围紧密粘连,分离困难而进行了动脉瘤壁包裹术。随访6月,病人情况良好,无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手术中,自硬脑膜外分离并切除前床突,可以改善颅内鞍区的手术显露,降低分离、夹闭床突旁动脉瘤时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报道了在颈内动脉(ICA)放置导管逆行性吸引减压治疗床突上动脉瘤和在动脉瘤夹闭时用球囊暂时栓塞载瘤动脉近端的经验.作者结合这两种方法,成功地夹闭一例巨大的眼动脉瘤.手术方法:麻醉诱导后应用Seldinger技术,将5F导管放置在右侧股动脉;患者取仰卧位,头颅向左转30°,固定在三点式头架上,右翼点开颅暴露动脉瘤.应用手提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装置,将一个5F100cm双腔球囊导管选择插入右ICA,球囊用非离子性造影剂试验性充盈,以判断完全栓塞血管所需要的容量.进一步分离动脉瘤和床突上颈内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经Dolenc入路处理前床突区病变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模拟经Dolenc入路对15具(30侧)防腐尸头存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结果:ACP、ICA及其分支与大脑后动脉形成外、内侧及上解剖三角。ACP磨除后可见ICA床突段,远环分开ICAC2段与C3段,也是ICA进入CS内外的分界线。远环内侧部分不完整,可形成ICA凹陷动脉瘤,突向硬膜外。近环的一部分将ICA床突段与动眼神经分开,与视神经嵴相连。近环疏松可有CS静脉丛。结论:(1)ACP区各解剖三角的划分对于选择手术人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外侧、上三角区病变适合于Dolenc入路:(2)ACP磨除可显增加ACP区和鞍上区的显露,Dolenc入路 ACP磨除是经CS手术操作的关键步骤;(3)ICAC3段可位于CS内或外,视神经嵴可作为定位ACP区动脉瘤可靠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夹闭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外伤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头部CT示左鞍旁椭圆形高密度占位影像,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圆圈状不规则形动脉瘤影像,急诊全麻下行左侧扩大翼点入路开颅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局部棱形增粗,血管外膜下可见血液流动,用2枚动脉瘤夹(1枚直角夹,1枚直夹)封闭破裂处。结果用2枚动脉瘤夹能完全封闭动脉瘤破裂处而又保留载瘤动脉的1/2通畅,术后辅以抗凝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外伤性动脉瘤发现后应急诊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choA动脉瘤)发生率低,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5%[1],AchoA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和方法与其他发生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的动脉瘤多数如出一辙,以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达到预防再出血目的.AchoA给包括内囊后肢在内的重要部位供血,夹闭AchoA动脉瘤时可能导致AchoA及穿通支狭窄、闭塞而使其供血区域缺血、梗死,导致AchoA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而临床上又以偏瘫最为常见.据统计[2-4],AchoA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死亡率及与治疗相关的永久性致残率分别为6%~33%和10%~28.6%.我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2011年1月经显微外科手术夹闭AchoA动脉瘤共25例,现就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分叉区动脉瘤位置深,术野狭窄,兼有丘脑穿支动脉及颅神经穿行其间,故在该区域手术极具挑战性。术野的充分显露较困难,是造成此类手术困难的主要原因。颞前经海绵窦入路通过磨除前床突,移动颈内动脉(ICA),切开海绵窦顶壁并松解动眼神经,磨除部分后床突及鞍背及上斜坡的骨质,扩大了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提供了一个到达基底动脉分叉区的安全、有效的手术通道。因此,值得广大神经外科医生掌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标本上模拟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磨除前、后床突后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前床突下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作者自199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626例,其中遇到2例发生在颈内动脉上的血泡样动脉瘤破裂患者,术中取自体硬脑膜,用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术后恢复良好.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例1:王建生,男,53岁,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短暂昏迷于2008年7月29日由外院转入院,CT示鞍上池大量出血,以左侧侧裂池出血略多(图1).DSA示左侧ICA内侧壁有小的囊状膨出(图2).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于当日行左侧翼点入路开颅,术中分离外侧裂池至颈内动脉池,显露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准备向后进一步分离时动脉瘤破裂,阻断ICA近心端后快速分离出动脉瘤颈,此时发现动脉瘤颈已从ICA远段内侧壁完全撕脱,无法施行夹闭,术中取自体硬脑膜10 mm ×20 mm大小,沿ICA上壁两侧包绕后,用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从ICA上壁紧贴硬脑膜两侧滑下后,发现后方仍有小量渗血,在第一枚瘤夹后方又放置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图3).  相似文献   

16.
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巨大颅内动脉瘤(直径3~5.5cm)手术治疗4例。1例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为外伤性颈内动脉床突上动脉瘤合并鼻衄,2例为颈内动脉床突上动脉瘤。3例采用直接手术,其中2例用显微手术,均作了瘤体切除,1例夹闭瘤体;外伤性颅内动脉瘤合并鼻衄1例则选用颈动脉结扎术。手术无死亡,随访亦恢复良好。着重讨论了直接手术的体会,特别提到显微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68岁男性,因右眼视物模糊2年、加重并左眼视物模糊1年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右眼视力仅光感;左眼视力0.2,颞侧视野缺失。MRI示鞍区及鞍旁占位性病变,T2像可见病变明显流空信号(图1A)。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大小26.75 mm×22.75 mm,瘤颈宽11.83 mm(图1D、1E)。  相似文献   

18.
脉络膜前动脉(AchA)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2%~5%,手术入路和方法类似于颈内动脉前床突动脉瘤,但AchA动脉瘤的夹闭更可能使AchA供血的脑实质重要部位受损而出现术后脑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眶颧-海绵窦入路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标本上模拟了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同时增加磨除前后床突,观察对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改善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存在于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即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单纯眶颧入路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5.66±1.07mm),视角(前后方向48.6±5.1°,上下方向51.9±5.5°);附加磨除前后床突后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7.68±1.12mm),视角(前后方向56.5±5.7°,上下方向61.9±6.0°)。结论经眶颧-海绵窦入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显著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采取直接夹闭,1例夹闭加周围包裹小片颞肌进行加固,1例多发动脉瘤采取环绕包裹夹闭。结果 2个破裂动脉瘤和1个未破裂动脉瘤术前有生长现象;2个破裂动脉瘤和5个未破裂动脉瘤有子囊形成;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有不同程度硬化。1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分,1年随访mRS评分3分;1例多发未破裂动脉瘤出院mRS评分5分,1年随访无改善;其余13例术后1年mRS评分0分,复查血管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4例术后发生载瘤动脉狭窄,但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破裂和未破裂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可能经历不同的演变,前者先破裂后生长,后者产生子囊进而破裂。显微夹闭术是一种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简便易行的手段,多数病例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对载瘤动脉严重硬化的动脉瘤,直接夹闭比较困难和危险,应该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