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心境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两个主要疾病亚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其患病率正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1990年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分别排在第5位和第18位,预计到2020年,重性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第二位.目前心境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近来国外学者开始提出心境障碍就是胶质细胞的功能障碍,而S100B蛋白作为一种胶质细胞源性的蛋白质,可能与心境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1].本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对S100B蛋白与心境障碍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第3位的原因。脑卒中造成的死亡和残疾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脑卒中的病死率从1990至2000年以来逐渐增加,从21世纪初开始逐渐下降,这可能与有效控制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和急性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过去的30年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理差异和血管危险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中国脑卒中的患病率和亚型。文中就中国脑卒中的决定因素以及潜在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应当提倡脑血管病的循证防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 脑血管病的疾病负担 :脑卒中已跃居人类主要死因的第二位 ,世界范围内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达 5 0 0万[1] 。另有至少 1 5千万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 ,其中 1/ 3遗留残废[1,2 ] 。在中国 ,脑卒中居城市女性死因第 1位 ,男性第 2位 ;农村女性死因第 2位 ,男性第 3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为 6 5 6 6元 (35 47~ 12 386 )元 /例 ,加上院外花费则更加昂贵。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当前我国脑卒中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其防治任务紧迫而艰巨。2 .脑血管病防治实践的不规范问题 :近年来 ,有关脑血管病防治的药物或非药物…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发达国家人群的第3位、我国人群的第1位死亡原因,也是永久性残疾的首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7.95万人发生卒中,14%~27%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2010年,直接和间接花费于卒中治疗的费用约737亿美元[1]。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2]。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用于卒中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首位死因,尤以缺血性卒中为最。据健康报报道,我国2003年用于治疗脑梗死的总费用为237.32亿元(人民币,下文同),占同期全国医疗总费用的4.13%。我国脑卒中的病死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我国公立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直接费用由2003年的11.70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81.90亿元;脑血管病两周患病率由2003年的3.70‰上升至2008年的5.80‰;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中脑血管病由2003年的6.60‰上升为2008年的9.70‰(数据来源于《2010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现已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第2位原因,也是人类致残的第1位原因[1]。在中国,根据2012年卫生部统计,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1大死亡病因,标准化病死率高居世界之首,正以每年9%的速度上升,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生存者中约3/4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国家和众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房颤、血脂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28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显示,脑卒中在城市人群死亡顺位中列第1~2位,在农村列第2~3位,同时1项2000年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脑卒中的患病率已经从1992年的4.8%上升到2000年的12.8%。患病率的上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为常见的并发症,成为困扰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其出现种种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同时还影响患者神经及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且PSD患者的死亡率高于非PSD患者。因此,研究PSD发病和患病情况,阐明其发生发展规律,对医疗和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亚洲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到2050年,预计亚洲老龄人口将达到7200万,其中290万人可能患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有关的脑卒中~([1])。《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2])的数据显示:2017年脑血管病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疾病负担沉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60%~80%,其增长趋势与脑卒中整体趋势相当;而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及实验室检验资料。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出院时进行脑卒中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0分≤MRs≤2分为结局良好组,3分≤MRs≤6分为结局不良组),并对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用四分位数法将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4组,分别为≤2.4g·L-1、2.4~2.72g·L-1、2.72~3.18g·L-1及>3.18g·L-1组。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对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四分位数分组后,第1~4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4.25%、29.67%、33.00%及37.22%,各组之间的结局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518(1.150~2.004)和1.896(1.442~2.494),均P<0.05。多因素调整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459(1.099~1.937)和1.683(1.271~2.230),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独立的与发生结局不良相关联,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不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当前,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1位病残性以及第2位病死性疾病。根据卫生部的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有250万例,而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多达150余万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不同白细胞水平与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的全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 440例,分析入院时白细胞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中发生不良结局的共有359人,占10.4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温、高血压、高血糖、脑卒中病史和吸烟、饮酒是发生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1),高三酰甘油是发生结局不良的保护因素(P0.01)。与白细胞计数最低分位组相比,第3、4分位组结局不良明显增多(OR=1.78,95%CI:1.23~2.58;OR=3.98,95%CI:2.85~5.56;均P0.001)。在调整了年龄,体温,高血压,高血糖,脑卒中病史,高甘油三酯,吸烟和饮酒后,与白细胞计数最低分位组相比,第3、4分位组结局不良明显增多(OR=1.77,95%CI:1.20~2.61;OR=3.76,95%CI:2.63~5.37;均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较高的白细胞水平可能是出院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其不同亚型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7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脑卒中组,分为4个亚型:(1)动脉血栓性脑梗死(ATBI,n=34);(2)小动脉病变(SAD,n=45);(3)心源性脑梗死(CE,n=49);(4)其他类型(OT,n=43)。同时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17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卒中后1 d、3 d、7 d、14 d、90 d血浆VEGF的水平并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卒中后1 d血浆VEGF水平开始上升,持续至90 d;血浆VEGF水平在4种脑卒中亚型中均显著上升(P0.05)。CE亚型病人VEGF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43,P0.05)。与卒中后90 d疗效良好的病人比较,脑卒中组、SAD和CE亚型疗效不良的病人VEGF水平显著上升(P0.05),ATBI亚型反而显著下降(P0.05),OT亚型无差异(P0.05)。结论血浆VEGF水平在所有脑卒中病人中均会增加,与各亚型的预后存在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付睿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2):119-122
2014年在Chin Med J(Engl)上发表的“1982-2010年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指出,在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中,肿瘤和卒中位列前二位[1]。2018年发表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2]显示,卒中在中国为第一位死亡原因,已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首位原因,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卒中的69.6%~70.8%[3]。2019年6月,Lancet杂志发表的一项病死原因调查研究分析了1990-2017年中国居民的死亡原因,结果显示卒中、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肝癌分别位居我国病死率的前五位[4]。缺血性卒中和肿瘤是中国居民目前的主要死亡原因。肿瘤和缺血性卒中往往好发于高龄人群,且肿瘤患者罹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又必将影响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两者共同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术时机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CEA治疗的80例症状性CAS的临床资料。即刻手术(2 d内)11例,早期手术(3~14 d)30例,延迟手术(>14 d)39例。结果 42脑卒中,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症状发生到CEA的中位时间为14 d(0,164d)。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为6.3%(5/80),发病30 d病死率为5.0%(4/80)。刻手术组脑卒中发生率(27.3%)较早期手术组(3.3%)和延迟手术组(2.6%)明显增高(P<0.05),即刻手术组发病30 d病死率(27.3%)也较早期手术组(3.3%)和延迟手术组(0%)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即刻手术相比,延迟手术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和发病30 d病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于症状性CAS,尽量免过早进行CEA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曲唑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以氟西汀为对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老年科住院患者6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证实;同时符合中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许多国家占全死因的第1-3位[1],而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又占其中60%~70%[2],在深入开展脑卒中病理、治疗方法等基础实验研究中,关键环节是复制高度模拟人类脑梗死特征且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张毅  徐群  苏敏  苗玲  蔡琰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4):226-227,243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测定,观察血浆中MMP-9含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早期的变化,分析MMP-9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的急性脑卒中病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LISA),测定缺血后24小时内、第3天和第7天时血浆中MMP-9的含量。结果:脑缺血后24小时内、第3天和第7天时血浆内MMP-9含量在上升;第3天和第7天时的含量均比发病时显著升高(P<0.001),第7天的含量比第3天的含量略高一点,但无明显差异,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早期)血浆中MMP-9含量迅速上升,3天后进入相对平台期,不再升高;说明MMP-9水平的升高与脑缺血疾病密切相关,并影响到脑缺血后的一系列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中取得的血栓进行成分分析,探讨其与脑卒中病因的关系及对手术参数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1例直接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及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定量分析血栓各成分,比较不同脑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心源性栓塞(CE)型及不明原因型]患者血栓的成分含量;并依据血栓成分将患者分为富含红细胞组(红细胞含量大于纤维蛋白)和富含纤维蛋白组(纤维蛋白含量大于红细胞),比较2组患者手术参数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1)LAA型、CE型及不明原因型脑卒中患者血栓中红细胞相对含量依次为52.1%,39.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3,P=0.032),其中LAA型脑卒中患者血栓中红细胞含量较CE型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富含纤维蛋白组脑卒中患者比较,富含红细胞组脑卒中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取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脑出血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成分对手术参数有一定影响,但暂未发现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美国2003年~2013年卒中死亡率下降了33.7%,已排在死亡原因第5位[1]。而中国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处于上升趋势,仍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2]。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脑CT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病灶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HT是脑梗死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亦可出现于溶栓及使用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大多为无症状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但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使患者死亡[3]。本病例从发病、治疗好转,到发病1 m脑出血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类型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n=100)和缺血性脑卒中组(n=150); 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并依据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表达水平; 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组sLOX-1水平(1.56±0.23 ng/mL)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0.48±0.11 ng/mL)(P<0.05); 不同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患者均在7 d内sLOX-1水平逐渐升高,且第7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P<0.05); 大量出血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小出血量及中出血量组(P<0.05); 重度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轻度及中度组(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sLOX-1水平上升可以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1.943,95%CI=1.642~2.238,P=0.000)。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脑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关,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