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围手术期输血补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外静脉穿刺并置管对昏迷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150例进行补液。其中有18例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150例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其中左侧59例,右侧81例,双侧10例;穿刺失败1例,患者自行拔除3例,脱落2例。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补充液体用于昏迷病人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较中心静脉穿刺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96例患者总结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输液,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穿刺局部疼痛,本组96例患者未出现感染、血气胸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结论 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心静脉导管(CVC)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静脉营养、血流监测等,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通道。CVC在临床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护士接触血液的机会,特别是通过血源传播的疾病,静脉留置导管,既减少血液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有效保护了患者血管。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脑内血肿多为脑挫裂伤引起局部动脉破裂所致,由静脉损伤引起的脑内血肿临床较少见.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1996年4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静脉损伤性腩内血肿患者56例,大约占同期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0.53%,现将其临床资料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脑血管病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后,两种不同通管方法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关系.方法 将6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肝素帽 肝素盐水通管;B组可来福接头 生理盐水通管的方法,观察导管堵塞的情况.结果 A组发生导管堵塞6例,发生率为20%;B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发生率为6.67%.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使用可来福接头 生理盐水通管的方法,导管堵塞发生率低,此种通管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病程较长,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相对较多且时间长,因此中心静脉置管应用较多,为患者临床输液、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治疗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为严重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置管较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感染率低,易于护理,临床应用较多。现就2008-09—2012-05神经内科391例行锁骨下脉置管患者血行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lentrd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中期至长期(5d~1a)的静脉治疗通道,逐渐用于急症病人,稳定状态输液,胃肠道外营养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与传统的深静脉穿刺比较,具有操作创伤小,插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我科于2002-10~2004-10对115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特点、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行中心静脉导管辅助治疗的颅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导管头培养病原菌特点、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结果共检出27例CRBSI,检出率24.1%;共检出菌株34株,其中细菌14例,检出菌株20株;真菌13例,检出菌株14株。非感染组平均年龄为(60.3±11.2)岁,低于感染组的(68.0±9.8)岁(P0.05)。强化治疗组、留管时间7d组CRBSI均明显低于未强化治疗和留管时间≥7d组(P0.05或0.01)。结论颅内高压患者CRBSI发生率高,病原菌感染中以真菌居多。高龄、置管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规范性差是诱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3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例中5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感染病例进行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分析感染与锁骨下静脉留置的时间、更换导管敷料的方法与时间、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病人自身条件等的关系。结果5例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中,1例导管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均为热带念珠菌感染,4例导管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血培养无细菌。结论防止导管相关感染要避免导管腔内及腔外的污染、重视穿刺点皮肤的消毒、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对怀疑感染者不应立即拔管,可先停止锁骨下静脉通道给药,待排除其他原因导致感染后再行拔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控制、病情严重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应立即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PICC患者130例,制定标准的PICC教育计划,对130例PICC病人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结果置管成功率99.6%,最长留置时间397d,最短2d。PICC后出现导管阻塞4例,局部感染3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出1例。所有病例导管均完整,细菌培养均阴性。结论对PICC围置管期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或避免留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合理的留置途径.方法 回顾我科4年来81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的平均留置时间分别是22 d、168 d、196 d;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血气胸、心律失常.结论 血液透析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时留置时间股静脉最短、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无明显差异,但锁骨下静脉有严重并发症,故颈内静脉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PICC因其具有安全、可靠、高渗的特点既减少了对患者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用药物营养的供给,而且并发症少,为老年卧床者和癌症患者提供了较理想的静脉通道.但临床应用中也常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并发症,导管异位就是常见的问题之一,根据导管头端异位部位的不同还可引起各类相应的并发症,如无法纠正,常常不能完成治疗就必须拔除套管,有时需要重新置管,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增加患者的痛苦.我院于2004-06~2007-01共126例危重患者选用PICC作为静脉通道,有31例发生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为24.6%.本文将就导管异位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肿瘤化疗病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68例患者,男27例,女41例,年龄32~80岁.乳腺癌41例,肺癌20例,食管癌2例,直肠癌3例,鼻咽癌2例.确定外周血管(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颈脉)和插管穿刺点,消毒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cm,置入PICC.结果 穿刺成功率为100%.置管30~241d.1例导管阻塞.2例治疗当中导管脱出,因脱出过长而拔除.6例出现静脉炎.结论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采取有效的护理措防止静脉炎发生,避免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将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正中静脉等置入上腔静脉;或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置入下腔静脉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及Medtronic EDM系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为在进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时选择合适的引流导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01-2012-12在我科进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导管组及Medtronic EDM 系统组,每组30例,通过2组患者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应用中的日均引流量、脑脊液中红细胞变化情况、引流后是否存在脑积水、引流后是否存在症状性血管痉挛、神经刺激症状、感染、脑脊液漏、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组及Medtronic EDM 系统组日均引流量、引流时间、红细胞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导管组脑积水、血管痉挛、神经刺激、脑脊液漏、感染发生例次分别为7例、8例、20例、8例、4例明显高于Medtronic EDM 系统组(P<0·05);中心静脉导管组平均费用为(1052·8±189·4)元, Medtronic EDM 系统组为(3782·6±462·4)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tronic EDM 系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中引流效果好,且并发症少,但费用较高适合症状较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对我科治疗的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其中1例有症状性癫痫,1例有头痛头晕症状;1例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短期随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脑静脉畸形在血管畸形中属于少见的,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情况下可选择保守治疗,合并巨大脑内血肿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PICC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送入中心静脉的导管,适应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的病人及早产儿。因有效保护外周静脉,避免静脉炎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相对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能减少穿刺危险,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临床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脑内多发静脉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低颅压可导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系统扩张及血液瘀滞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严重的血液瘀滞患者可出现多发皮质静脉性梗死,甚至脑干静脉性梗死,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自发性低颅压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静脉性梗死可以出现在脑干。早期发现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观察颅内压增高与正常压力状态下脑静脉系统流出端的影像学特征,描述该段血管汇入静脉窦前的狭窄形成,结合前期实验结果探讨脑静脉系统参与颅内压调节机制中该血管狭窄节段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4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非血管性疾病)致颅内压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1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技术扫描成像,获得脑桥静脉及脑内静脉窦原始影像,以最大强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记录脑桥静脉汇入静脉窦前即两者交界处的影像学特征.并测量不同压力状态下脑桥静脉的直径.结果 颅内高压患者的脑桥静脉直径大于对照组,并且大部分颅内压增高患者(32/40)可出现影像学上脑静脉流出端磁共振信号的减弱甚至消失,形成影像学上的明显狭窄,而正常志愿者中仅有1例出现类似的信号减弱.结论 脑桥静脉作为脑静脉系统的最后通路,在颅内压增高时形成的狭窄结构提示其可能参与脑静脉系统自身体积变化的被动调节,进而对颅内压的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压力增高时脑桥静脉直径增加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该狭窄结构限制了静脉血液向颅外的顺畅引流,导致静脉血液的淤积并进一步增加了颅内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