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卒中是第3位常见的致死原因,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对卒中的治疗多集中在 急性期,而卒中恢复期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有关药物治疗或无效或存在不良影响,相应的神经保 护和大脑修复仍然是主要的尚未实现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大脑保护自身免受伤害性刺激以及修复 内源性修复损伤越来越受关注。其中,对预适应的研究(也被称为诱导耐受性)已产生多种有希望治 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一方面,预适应可以识别那些被诱导出的内源性保护或再生机制;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预期会发生缺血性事件的人群(如接受过脑部手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的患者),预适应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诱导出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安全性及治疗
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5年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
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支架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并随访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 入组9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前患者平均狭窄率为(83.8±7.9)%,术后患者残余狭窄
率为(21.9±4.2)%,术后3 d发生亚急性血栓1例(1.0%),再狭窄发生率12.9%(10/77),随访1年疗
效终点事件(术后30 d内发生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手术相关性死亡;30 d后发生病变血管责任区
域内的缺血性卒中)累计发生率为14.3%(14/98)。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率高,1年再狭窄
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MRI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术观察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非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
(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疗程为14 d。治疗前
后均进行头颅3D-ASL检查来测量梗死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rCBF高于对照组(0.97±0.45
vs 0.35±0.15,P =0.003)。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中国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收治的现况,并探索卒中单元对改善卒中医疗质量绩效
指标及患者在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按照是否进入卒中单元,将
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组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和在院预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
分析与卒中单元相关的KPI及卒中单元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269 4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63 548例
(23.6%)患者纳入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与较高比例的rt-PA静脉溶栓(OR 1.48,95%CI 1.43~1.53)、
早期抗栓治疗(OR 1.13,95%CI 1.10~1.17)、深静脉血栓预防(OR 1.19,95%CI 1.16~1.22)、吞
咽功能筛查(OR 1.36,95%CI 1.32~1.39)、康复评估(OR 1.31,95%CI 1.28~1.34)、出院抗栓治疗
(OR 1.12,95%CI 1.08~1.15)、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OR 1.13,95%CI 1.08~1.19)、戒烟宣教
(OR 1.22,95%CI 1.20~1.25)独立相关,与较低的在院卒中复发率(HR 0.79,95%CI 0.75~0.82)和
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率(HR 0.80,95%CI 0.77~0.84)独立相关(均P <0.001)。
结论 进入卒中单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医疗质量KPI完成较好,在院卒中复发率及联合血管事
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研究不同途径的软脑膜动
脉(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代偿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
塞患者1年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症状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经
过MRA评价LMA代偿情况分为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途径代偿组、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途径代偿组、双代偿途径组和无代偿组,据随访结果,对不同途径
LMA代偿组预后对比,了解不同途径LMA代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1年中有17例缺血性卒中复发事件,复发率为6.83%。共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4%。在4
组不同途径LMA代偿组间,缺血性卒中(χ2=7.824、P =0.0497)、总的不良事件(χ2=11.238、P =0.011)
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无代偿组卒中复发高于双代偿途径组(P =0.022)。在总不良事件方面,无代偿组
与双代偿途径组、无代偿组与ACA代偿途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和0.04。有代偿组
在缺血性卒中、总事件等方面均低于无代偿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03);两组间脑出血、全因死亡
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 良好的LMA可以有效减少症状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
对脑出血及全因死亡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 免疫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卒中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参与
这一过程。免疫反应不仅仅造成炎性损伤,引起外周血和免疫器官出现相应的免疫调节,还在缺血
性脑损伤后的脑组织修复和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缺血诱导的炎症反应和进行免疫调节具有脑
保护和脑组织修复/重建作用,可能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目前关于缺血性脑损伤
的免疫治疗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功能和脑缺血损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免疫
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稳定的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氯化铁血栓模型,评价其造成的脑损伤及神经功能损伤程
度。
方法 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脑缺血组用10%氯化铁(ferric chloride,
FeCl3)溶液诱导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形成血栓。在术前、术后10 mi n、术后1 d和7 d观测术侧脑血流
和手术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术后1 d观察脑组织梗死率。术后1 d、3 d、5 d、7 d用3种神经学评分[改良
加西亚评分(modified Garcia score,mGS)、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和15分神经学评估表(15-point neurological evaluation scale,NES)]和胶黏纸测试评价小
鼠神经功能。术后7 d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神经细胞核观察脑组织损伤,标记CD16/32、CD206和Iba1观
察胶质细胞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组术后10 mi n、1 d、7 d脑表面血流和手术动脉血流下降,术后1 d脑
皮层梗死明显,术后7 d仍有明显脑组织损伤;脑缺血组术后1 d、3 d、5 d和7 d时3种神经学评分及胶
黏纸测试均提示小鼠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损伤。术后7 d脑缺血组梗死周围皮层M1和M2型胶质细胞表
达增加。
结论 FeCl3溶液可诱导形成稳定的小鼠脑缺血模型,该模型可造成手术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及脑表
面血流量降低,皮层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受损,梗死周围胶质细胞表达上调。本研究建立了稳定
氯化铁诱导血栓形成的小鼠脑缺血模型,为脑血栓形成和抗栓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工
具。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酒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皮质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ed factor,
AIF)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5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缺
血-再灌注后酒精治疗组(治疗组)。以改良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形成缺血-再灌注,治疗组立即腹腔注射1.5 g/kg酒精(无水
酒精稀释成50%酒精),对照组与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的
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AIF及HIF-1α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大鼠脑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35.33 6.06)mm2 vs (55.50 3.62)mm2,
P <0.001];对照组大鼠脑皮质区AIF及HIF-1α表达分别为(36.75 8.99)个/HP和(49.25 12.04)
个/HP;治疗组大鼠脑皮质区AIF及HIF-1α表达分别为(20.75 7.46)个/HP和(70.25 11.12)个/HP;
治疗组大鼠脑皮质区AIF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1),而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01)。
结论 1.5 g/kg酒精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而减轻脑
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探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卒中病因等与失语症类型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卒中后失
语类型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因语言障碍进行
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失语症类型与
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失语症患者681例,按照失语症类型分为完全性失语(global aphasia,GA)(n =185)、
运动性失语(broca’s aphasia,BA)(n =148)、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ixed transcortical aphasia,MTCA)
(n =30)、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ranscortical motor aphasia,TCMA)(n =67)、感觉性失语(werni cke’s
aphasia,WA)(n =69)、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ranscortical sensor aphasia,TCSA)(n =21)、传导性失
语(conduction aphasia,CA)(n =32)和命名性失语(anomic aphasia,NA)(n =129)。将患者分为青年组
(18~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校正其他因素影响后,三组人群间失语症类型
无统计学差异。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失语症类型也无统计学差异。各类型失语症患者的病变部位具有
异质性,除合并经典语言区损伤外,还可合并左侧基底节及丘脑损伤。在脑出血所致的各类型失语
症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均为高血压(77.8%~100.0%)。脑梗死后GA患者中,最常见的卒中发病机制
是混合型(42.4%)和动脉-动脉栓塞(27.3%),而BA、WA及CA患者以动脉-动脉栓塞(分别占51.5%,
71.4%和40.0%)最常见,TCMA、TCSA及NA以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分别占65.9%,58.3%和
38.4%)最常见。
结论 年龄及性别对失语症类型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GA、BA和NA最为常见。病变
部位对失语症类型具有重要影响,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失语症类型的影响可能与特定血管及血管
供血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
因素及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超敏
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
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62例缺血性卒中
患者,其中98例MCAO(闭塞组)、23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70%~99%(重
度狭窄组)、60例MCA狭窄率50%~69%(中度狭窄组)和81例MCA狭窄率<50%(轻度狭窄组)。比较四
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入院24 h血WBC、ESR和hs-CRP等指标。
结果 闭塞组、重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分别为0.008、0.044和
0.018),其他危险因素在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闭塞组WBC、ESR和hs-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
组(P分别为0.005、0.002和0.001);重度狭窄组ESR亦高于轻度狭窄组(P =0.026)。
结论 MCA闭塞和重度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WBC、ESR和hs-CRP水平高于MCA轻度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即短暂的、非致死缺血损伤保护后续的致死性 缺血打击。它通过短暂的缺血诱导固有的防御系统,引起对随后的严重缺血的耐受。预适应存在于多 种器官及生物,其中脑缺血预适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找到适合的标志物以表明预适应反应诱发的 缺血耐受是转化研究的重点。理想的标志物应易于获得,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将对可能 反映缺血预适应诱发的缺血耐受状态的血清及影像学标志物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卒中与无TIA发作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探讨体内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保护机制;方法选择首次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40例,按有无TIA发作分为TIA组和无TIA组,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再梗死率,并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程度;结果与无TIA发作组比较,既往有与此次脑梗死相关TIA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TIA作为体内缺血预适应可诱导一系列内源性保护机制减少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过程中,免疫系统通过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一方面通过激活的免疫细胞释放破坏性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破 坏血脑屏障和神经元,并在淋巴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诱发适应性免疫反应,加重神经元损伤; 另一方面通过清除坏死组织,释放保护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抑制等途径减轻神经元损伤。免疫调 节治疗为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以芬戈莫德、米诺环素、那他珠单抗等药物为代表的免疫 调节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呈现出较好的疗效。本文就缺血性卒中免疫调 节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症反应是缺血性卒中后病理生理的核心内容,其过程涉及免疫和炎症细胞,不同途径 和来源的被激活的炎症因子共同参与。早期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被激活,随之淋巴细胞的聚集 和浸润也增加了对脑细胞的损伤;但也有研究发现,在特定刺激下,中性粒细胞可以从促炎表型向 抗炎表型转变,进而保护脑细胞;淋巴细胞中部分T细胞亚型可以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调节淋巴细 胞的活性,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另外,在缺血性卒中后,除脑内局部的炎症反应外,外周循环的炎 性反应和免疫抑制也参与其病理机制。免疫调节有望成为未来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白塞病(Behçet's disease,BD)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神经白塞病 (neuro-Behçet's disease,NBD)在BD发病率中占2.5%~49%,是导致BD预后差的重要因素。NBD通常分为 脑实质型和非脑实质型(后者也称血管性NBD),在血管性NBD中,除了常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之 外,也陆续有报道其他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以及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缺血性视神经病等不同类型 的血管损害,病变位置已经涉及脑实质,扩展了以前血管性NBD定义的范畴。BD相关卒中临床表现各异, 易被忽视或误诊,本文对BD相关卒中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6.
植物多酚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表现出多种生物化学活 性及药理学活性。近年来关于植物多酚的研究主于集中于抗氧化、抗炎、抗细胞增殖活性等功能。 脑缺血过程中会有过量氧自由基的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损伤脂质体、蛋白和核酸,从而引起凋亡或坏 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可以对抗脑缺血造成的相关神经损伤。本文主要对植物多酚的 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并提出植物多酚在卒中治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作为新的靶器官损害病因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PV与多种疾病均相关,如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左 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卒中事件的预后(如脑梗死预后、脑梗死静脉溶栓的预后、脑 梗死出血转化、脑出血的预后等)、脑白质疏松、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等。本文就BPV对卒中预后的 影响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It is known that mild hypobaric hypoxia preconditioning may prevent brain damage induced by ischemic stroke and other forms of hypoxia. Activ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systems is one of the key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protect cells from oxidative stress during and after severe hypoxia/ischemia. Specifically, the cytoplasmic protein antioxidant thioredoxin-1 efficiently protects neurons from oxidative stress and hypoxia-induced damage. It has been previously shown that preconditioning with triple mild hypobaric hypoxia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some endogenous antioxidants, including thioredoxin- 1, in the rat brain after subsequent severe hypoxia. This increase correlated with prevention or at least substantial amelioration of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and structural brain damage. However, triple preconditioning per se, that is, without or prior to beginning of the subsequent severe hypoxia, did not increase but eve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hioredoxin-1 and some other antioxidant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stimated the effects of a six-time mild hypobaric hypoxia on the expression of thioredoxin-1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hippocampus and neocortex of rats. Using immunocytochemistry, we demonstrate that six-time treatment with mild hypoxia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thioredoxin-1 expression in neurons of the hippocampus and neocortex of rats 24 h after the last hypoxia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总结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19,COVI D-19)肺炎疫情时期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急诊取栓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3月20日疫情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 心进行急诊取栓治疗的AIS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NIHSS评分、ASPECTS评分(DWI)、病变部 位、手术策略、恢复情况,以及COVID-19筛查、预防标准与流程。并与2019年1月20日-3月20日同期取栓 病例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共纳入33例颅内大血管闭塞致AIS进行急诊取栓的患者,其中2020年18例,2019年15例。2020 年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入院到手术开始时间稍长[4.0(2.9~4.1)h vs 3.0(2.0~4.0)h, P =0.103],更少采用全身麻醉(55.6% vs 100.0%,P =0.003),更倾向采取直接导管抽吸取栓(27.8% vs 13.3%,P =0.32)。出院时死亡率低于2019年同期取栓患者(0 vs 20.0%,P =0.050)。2020年疫情期 间纳入的患者及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无COVID-19可疑病例,无COVI D-19疑似或确诊病例。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入院到手术开始时间受到疫情筛查的影响而有所延长,取栓策略倾向于 采取局部麻醉、抽吸取栓策略,作为疫情期间的特殊考虑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