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村未遂自杀者再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乡镇卫生院近2年的抢救记录为调查线索,共完成74例自杀未遂者的调查,对其再自杀意念进行评定,并用SDS和FES对其抑郁症状和家庭环境进行评估,收集其一般资料。结果74例自杀未遂者中有48例(64.86%)有不同程度的再自杀意念,48例有再自杀意念者的SDS得分(42.42±7.64)明显高于26例无再自杀意念者(33.58±9.52)(t=4.35,P<0.001),有再自杀意念组的家庭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均较无再自杀意念组差,家庭矛盾性较对照组突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自杀未遂者再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家庭成功性、SDS总分和家庭矛盾性。结论64.86%的自杀未遂者在其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再自杀意念,而且再自杀意念主要与患者的家庭环境和患者的抑郁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2.
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作为四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自杀人群中自杀未遂者约为自杀死亡人群的20倍,并且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比例较高,因此自杀未遂人群的干预与治疗显得格外重要。国内外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在自杀未遂者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自杀相关因素及自杀未遂人群的认知行为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的蓄意自杀、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郁症的蓄意自杀、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王伟勇,郭苏皖,周群,翟书涛对抑郁症的自杀研究常将蓄意自杀、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混为一谈。我们将抑郁症分为对照组、蓄意自杀组、自杀未遂组和自杀成功组进行研究,以利于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的认识、预防和治疗。1.研究对象: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大连地区居民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情况,为制定自杀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连市11个区县共调查5062人。应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量表(CIDI3.0)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IV),计算不同人群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检出率。结果1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3.93%、1.10%和0.50%。2共病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检出率分别为42.42%和21.21%,单一疾病患者检出率分别为24.32%和13.51%,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检出率为10.61%。不同精神疾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连地区自杀问题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患两种以上精神疾病者和单一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的临床特点,对108名自杀未遂急诊入院的患按CCMD—2—R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分为伴人格障碍组和不伴人格障碍组,得到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并进行自杀意图量表及自杀企图冲动性和致死性的测定,将有关项目作对比分析。结果,有40(37.04%)名自杀未遂伴发人格障碍。与不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比较,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有较多的既往自杀未遂史和精神科治疗史,自杀意图和自杀企图致死性较低,冲动性较高。提示,对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应给予特别对待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自杀未遂者再自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住院自杀未遂者出院后18个月、3年、5年、6年进行4次随访.结果 115例自杀未遂者中6年内21例再次出现自杀行为(18.3%),其中自杀死亡5例(4.3%).21例再次自杀者平均年龄(44.2±14.3)岁,13例有精神障碍(61.9%),8例既往(入院前)有自杀未遂史(38.1%),与94例无再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t=3.42)、精神疾病(χ2=11.20)、既往自杀未遂史(χ2=24.18) 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仅既往自杀未遂史(P<0.01,OR=10.21,β=2.32)进入回归方程.115例自杀未遂人群总的随访时间为723.55人年,以此推算6年内该组自杀未遂者群体年人均自杀死亡率为0.7%,年人均自杀未遂率为2.2%,年人均自杀行为率为2.9%.结论 部分自杀未遂者会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而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更易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8名自杀未遂急诊入院的患者按CCMD-2-R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分为伴人格障碍组和不伴人格障碍组,对两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进行自杀意图量表及自杀企图冲动性和致死性的测定,将有关项目作对比分析。结果:有40(37.04%)名自杀未遂者伴发人格障碍,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与不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有较多的既往自杀未遂史和精神科治疗史,自杀意图和自杀企图致死性较低,冲动性较高。结论:对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应给予特别对待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精神障碍和自杀意念强度特征,为自杀未遂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同一时段内收集到资料完整的239例自杀未遂者,以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评估自杀意念及其强度,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自杀前1周的抑郁程度。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结果①自杀未遂者总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为69.46%(166/239),前3位依次为:心境障碍47.70%(114/239),焦虑障碍38.91%(93/239),精神病性障碍8.37%(20/239);②有自杀意念的自杀未遂组总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为84.34%(140/166),其中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1.45%(102/166)和48.19%(80/166),均明显高于从无自杀意念组(P0.01);HAMD总分以及其中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等因子中的项目得分明显高于从无自杀意念组(P0.01);③在有自杀意念的自杀未遂患者中,有精神障碍组BSS中13个条目的自杀意念强度较无精神障碍组高(经秩和检验,P0.05)。结论自杀未遂者中以精神障碍患者居多,且有自杀意念并伴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其自杀意念严重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9.
72例自杀未遂精神病人的5年追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72例自杀未遂精神病人的5年追踪研究谢建文,吴穗玲自杀未遂(attemptedsuicide,suicideattempt,parasuicide)和各类精神疾病均为自杀死亡的高危因素,有自杀未遂史的精神病患者会有更高的自杀危机。本研究对72例自杀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是否会更换自杀方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自杀未遂者随访队列(n=902)中,选取所有在随访期间再次实施自杀行为的案例纳入研究,根据登记的数据,比较前后两次自杀行为是否采用同一类型的自杀方式,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更换自杀方式以及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与首次自杀方式、人口学变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有80例自杀未遂者在随访期间再次出现自杀行为,其中45例更换自杀方式,22例因再次自杀行为死亡。首次和再次自杀行为最常采用的方式均为服农药(分别为50例和32例)。首次自杀为服农药的自杀未遂者中,再次自杀行为有23例仍用农药,19例选择更低致命性的方式。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19例自杀未遂者在再次自杀行为时有11例选用更高致命性的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再次自杀者易更换自杀方式(OR=11.92,95%CI:1.86~76.23,P=0.009)。结论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更换自杀方式比较常见,尤其是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者。而农药管控依然是重要的预防自杀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