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发生后18个月时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11例自杀未遂者(自杀后18个月)及与其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匹配的111例无自杀行为者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2~6.24,P均小于0.05)。73例无精神疾病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其匹配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5.88,P均小于0.05)。有精神疾病自杀未遂组问题解决、求助得分比无精神疾病组明显低,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无精神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2~5.48,P均小于0.05),两组社会支持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18个月时的自杀未遂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依然不良,具有持续性。自杀干预工作应努力提高自杀未遂者的应对能力和支持感受,以减少他们再自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以期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配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60名脑卒中患者配偶及60名已婚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总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或P〈0.01),其中以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尤为突出。结论脑卒中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对照者差,并涉及到心身健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山东郓城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194例自杀者所付诊治费用、自杀方式等内容进行分析,以引起人们对农村农药管理的重视及对自杀行为所致经济负担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实施社会心理干预,促进自杀干预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将某农村地区综合医院急诊室救治的115例自杀未遂者纳入研究。采用WHO健康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115例被试评估后,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58)和对照组(n=57)。对干预组实施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在院时针对自杀预防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18个月内的7次入户随访干预,而对照组仅在住院时给予必要的情绪舒缓。出院后18个月时采用入组时的测查工具,加上生活质量量表、目前感觉状态自我评价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两组再次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出院后18个月内,干预组中1例自杀未遂,对照组中4例出现自杀行为(自杀未遂2例,自杀死亡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8个月时,干预组WHO健康量表得分增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Beck抑郁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减少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18个月时的自我感觉评价得分,应对方式量表中的解决问题得分,社会支持量表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自责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对农村自杀未遂者实施社会心理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精神心理活动状况,降低绝望感,从而降低再自杀行为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老年精神病精神药物副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解老年期精神病患经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所出现的副反应;方法本院精神科1988年5月~1998年5月间60岁以上住院的60名患,所出现的精神药物副反应,接副反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锥体外系反应60例中有17例,占28.3%,顽固性便秘11例占18.3%,过度抑制11例占18.3%;结论老年期精神病的药物副反应与患的代谢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生活满意度主观感受方面的差异,了解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出院后不同时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丰富自杀干预理论素材。方法:用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条目询问115例住院自杀行为者对自杀5年前、1年前、1个月前、当前、自杀1个月后、1年后、5年后生活满意度,并在其出院18个月、3年、5年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施测。将有自杀未遂史及出院后6年内再次出现自杀的列为重复自杀行为者,并与单次自杀行为者比较。结果:24例重复自杀行为者就诊住院时对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当前满意度除外)主观评价及累加总分均低于91例单次自杀行为者[如总分(18.9±3.6)vs.(22.6±4.0);均P<0.05]。出院后3年、5年时评定,重复自杀行为者CSQ中的退避、自责、幻想得分高于单次自杀行为者,而CSQ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及SSQ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低于单次自杀行为者(均P<0.05)。将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主观满意度分别放入与精神疾病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有精神疾病者(OR=3.39~7.68,均P<0.05)有较高的重复自杀风险,而同时将上述变量一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变量与重复自杀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单次自杀行为者,重复自杀者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低,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差,且具有持续性。精神疾病与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互影响,这些因素中,精神疾病与重复自杀的联系可能更紧密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自杀强度量表等对115例住院的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对整个病程中仅有单次自杀行为和重复自杀行为两类人群住院时人文特点及评估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重复自杀行为24例,占20.9%。24例重复自杀行为者就诊治疗时年龄42.6±13.2岁,WHO健康量表得分7.04±5.64,Beck抑郁自评得分26.25±17.36,自杀强度得分10.04±4.94,16例(66.7%)患有精神疾病;91例单次自杀行为者年龄32.6±13.9岁,WHO健康量表得分15.91±5.61,Beck抑郁自评得分6.82±10.51,自杀强度得分7.76±3.97,20例(22.0%)患有精神疾病。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得分、自杀强度得分、有无精神疾病以及自杀方式、是否真的想死、是否存在困扰1年以上躯体病或残疾、未来没有希望、身体健康状况自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强度得分与是否真的想死得分相加代表的自杀致死倾向(P=0.036,OR=2.85,β=1.047),WHO健康量表与身体健康自评得分相加所代表的健康心理状态(P=0.026,OR=0.320,β=-1.14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重复自杀行为者多患有精神疾病,抑郁心境、无望、自杀强度高等。有效评估这些因素对了解或防范未遂者再次出现自杀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9岁,因恐惧、害怕、多疑6天,阵发性哭闹2天而收入院。体检:意识清晰,接触主动,表情恐惧、紧张,有听幻觉、味幻觉,对问话时答时不答,注意力不集中,有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自知力不完整,余未见异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于氟哌啶醇5mg肌注,每日...  相似文献   
9.
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及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方法:对急诊室救治的自杀未遂者,由精神科医生使用调查表进行询问并做出精神障碍诊断,按有、无精神障碍分组,比较自杀强度和生活满意度。结果:调查自杀未遂者120例,有精神障碍39例,占32.5%。与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组比较,有精神障碍组自杀强度高、生活满意度低;两组自杀未遂者均认为自杀当时的生活满意度最低,而离自杀行为的时间越远生活满意度越高。结论: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高、生活满意度低,这或许是精神病人出现较多自杀行为或有较高自杀死亡率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精神科门诊的常见病,其防治方法多种多样,疗效各异,且均不理想,在其防治方法中很少见到合并心理治疗者。为探索治疗偏头痛的新方法,以期获得更高的疗效,本文运用阿米替林与阿米替林合并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对照研究,并随访6~18个月。发现阿米替林合并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偏头痛,优于单纯阿米替林治疗,且复发率显著降低,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999年6月~2000年12月精神科门诊病人,共90例,均符合偏头痛诊断。随机选43例为合并组,女25例,平均年龄38.8±13.5岁,男18例,平均年龄4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