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照组,2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运动皮质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2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验(WMF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并分析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UE评分(P=0.006)和WMFT评分(P=0.024)均增加;两组不同时间点FMA-UE评分(P=0.000)和WMFT评分(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亦高于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979)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085)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50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运动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resting state-functionalMRI,rs-fMRI),研究慢性期缺血性卒中者初级运动皮层(M1)的结构损伤与功能连接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0TMR扫描仪对28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慢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和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全脑高分辨率解剖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原始数据用Matlab 7.8、统计参数图(SPM)8、REST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卒中组患侧M1区、丘脑的灰质体积减少。患侧M1区与其自身功能连接增强,但两者不完全重叠,连接增强区主要位于结构损伤区的背内侧。患侧M1区与双侧前岛叶、眶额回、额下回、前扣带回、左侧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 VBM及静息态功能连接联合的方法从形态学及功能学的角度更清楚地阐释恢复期缺血性卒中者的神经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手运动功能脑皮质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正常人手复杂运动时脑皮质的功能定位。方法 采用SIEMENS成像系统的EPI-Bolding程序,采集7例受试运动和静止状态的T1W图像共6个时相,应用相应软件分析得到差异信号图像,在T1W结构图像融合,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7例受试在执行握拳运动时,对侧皮质中央前回的第一运动区(Broadman 4区)均可见明显激活信号,对侧或双侧的补充运动区均有激活信号,2例运动前区激活,3例可见同侧中央前回运动皮质的激活信号。三维重建显示第一运动区的激活信号主要位于对侧中央沟的中外侧,补充运动区的激活信号位于运动前区(Broadman 6区)近正中的内侧面。结论 正常人手复杂运动时脑皮质运动网络被广泛激活,功能核磁共振的激活信号反映了脑的高级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帕金森病(PD)运动障碍的偏侧化特征与双侧运动皮质功能活动的联系。方法纳入38例初诊未服药PD患者,其中以左侧症状为主18例为L-PD组,以右侧症状为主20例为R-PD组,另设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2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显像(fMRI)技术,选取双侧初级运动皮质亚区作为种子点,观察3组间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D组右侧上肢区与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并与左下肢的运动迟缓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P=0.035);R-PD组左侧上肢区与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降低,与额中回、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升高(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结论早期PD运动皮质亚区的功能活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侧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缺血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5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 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级别经检验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s=-0.97361,P<0.0001),CST的损伤情况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结论 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功能MRI成像(fMRI)技术对大脑半球弥漫性病变致癫痫患者的患侧大脑半球的功能残存情况和健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受试者为15例一侧大脑半球弥漫性病变致癫痫的患者,任务包括右手抓握运动、左手抓握运动、右脚抓握运动、左脚抓握运动、舌运动、默读语言等6项,采集fMRI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取相应的皮质激活区图像。4例行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11例行多脑叶切除术。结果患侧手运动时的信号激活,6例在双侧半球相应区域;2例信号较弱,无明显激活区域;2例在健侧半球;5例在患侧半球。患侧脚运动时,8例信号激活在双侧半球相应区域;1例信号较弱,无明显激活区域;4例在健侧半球;2例在患侧半球。术后13例偏瘫无明显加重。术后随访20~52个月,12例癫痫控制为EngelⅠA级,2例为EngelⅡA级,1例为EngeⅢA级。结论fMRI能够客观地评估顽固性癫痫患者运动功能的保留和代偿情况,是一种有效且无创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上肢运动过程中躯干肌用力疲劳情况。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4-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卒中患者作为卒中 组,并招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木插板分别让卒中患者的健侧和患侧上 肢、健康志愿者利手侧上肢进行前后向置物-返回运动各15次,分3组完成,每组5次,组间间隔30 s。 受试者在运动前后根据改良版Borg自觉用力程度量表对其自身疲劳程度进行评价,对比受试者运动 前后的量表评分结果。利用表面肌电技术采集进行前后向置物-返回运动时躯干肌(运动侧斜方肌、 双侧腹直肌、双侧腹外斜肌、双侧胸段及腰段竖脊肌)的肌电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平均值,分别比较卒中患者健侧、患侧运动时与健康志愿者利手侧肌肉MPF的差异。 结果 卒中组患侧和健侧上肢运动后改良版Borg自觉用力程度量表评分均较运动前升高(均P <0.001),而对照组运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发现,在前后向置物-返 回运动过程中,相比对照组,卒中组患者不论用患侧还是健侧上肢运动,其健侧腹直肌、患侧腹直 肌、健侧腹外斜肌、患侧胸段竖脊肌的MPF均较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肌肉两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卒中患者双上肢活动时躯干肌群容易出现疲劳。在进行上肢前后向置物-返回动作过程中, 双侧腹直肌、健侧腹外斜肌和患侧胸段竖脊肌的疲劳程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测量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部分各项异性(FA)值,分析不同时期部分各项异性比值(rFA)与早期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42例,分为急性期(20 h~3 d)13例和亚急性期(3~7 d)29例,测量患侧和健侧FA值,计算出rFA值,评估发病15 d后患侧上肢近端、远端和下肢运动功能(MRC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利用线性相关性分析急性期和亚急性期rFA值与MRC评分与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rFA值与患侧上肢近端、远端和下肢MRC评分及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畸形患者运动皮质可塑性的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功能MRI(fMRI)研究位于或邻近初级运动中枢脑血管畸形患者运动皮质功能的可塑性。方法 :8例患者采集双手对掌运动激发后功能图像 ,观察功能区的分布特征 :计算活动指数 (AI)值 ;测量不同活动区信号强度 (SI)上升百分率。结果 :8例患者运动激发后在手运动区 (HRA)、辅助运动区 (SMA)、中央后回、额前区、顶叶等区域见活动。 5例有功能区移位的患者正常侧HRA活动区扩大 ,AI值为 0 3 9± 0 0 7,3例功能区无移位患者的AI值为 0 87± 0 12 (P <0 0 5 )。正常侧不同部位SI上升百分率均较病灶侧相应部位高 (P >0 0 5 )。结论 :脑血管畸形患者运动皮质可塑性改变表现为正常侧初级运动中枢的功能加强以及非特定手运动皮质的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卒中患者上肢运动过程中躯干肌用力疲劳情况。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4-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卒中患者作为卒中
组,并招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木插板分别让卒中患者的健侧和患侧上
肢、健康志愿者利手侧上肢进行前后向置物-返回运动各15次,分3组完成,每组5次,组间间隔30 s。
受试者在运动前后根据改良版Borg自觉用力程度量表对其自身疲劳程度进行评价,对比受试者运动
前后的量表评分结果。利用表面肌电技术采集进行前后向置物-返回运动时躯干肌(运动侧斜方肌、
双侧腹直肌、双侧腹外斜肌、双侧胸段及腰段竖脊肌)的肌电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平均值,分别比较卒中患者健侧、患侧运动时与健康志愿者利手侧肌肉MPF的差异。
结果 卒中组患侧和健侧上肢运动后改良版Borg自觉用力程度量表评分均较运动前升高(均P
<0.001),而对照组运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发现,在前后向置物-返
回运动过程中,相比对照组,卒中组患者不论用患侧还是健侧上肢运动,其健侧腹直肌、患侧腹直
肌、健侧腹外斜肌、患侧胸段竖脊肌的MPF均较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肌肉两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卒中患者双上肢活动时躯干肌群容易出现疲劳。在进行上肢前后向置物-返回动作过程中,
双侧腹直肌、健侧腹外斜肌和患侧胸段竖脊肌的疲劳程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分析单侧放射冠梗死患者大脑半球的激活部位及偏侧化指数(laterality index,LI)与运动功能康复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12例单侧放射冠梗死的患者为卒中组,5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检查,扫描设备为德国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系统。试验采用Block设计,采取患手顺序对指任务。扫描结果采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2)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计算不同感兴趣区激活体素数目及LI。扫描结束后记录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F-M评分),分析LI与F-M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卒中组脑部激活范围较广泛,表现为双侧运动传导通路的激活;双侧大脑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ensory motor cortex,SMC)、第一躯体运动区(M1区)LI明显减少(P=0.004,0.008,0.027)。卒中组LI(半球、SMC、M1)与F-M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33,P=0.618;r=0.558,P=0.059;r=0.297,P=0.348);卒中组最强激活点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PRE)患者F-M评分较高(52±22),最强激活点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POS)患者F-M评分较低(36±27),以上两组F-M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RI可以显示卒中患者运动康复过程中功能区的变化;单侧放射冠脑梗死后,与运动任务相关的脑区激活范围存在明显偏侧化现象;偏侧化程度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之间可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12月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河南大学附属南 石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存在单侧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emmes- Weinstein单丝和两点辨别觉测试工具分别评估上肢的触觉和两点辨别觉,Fugl-Meyer感觉量表综合 评估患者上肢和手的触觉、本体感觉,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 -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和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量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 功能。将患者分为青中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双侧上肢感觉功能差异, 分析总体及不同年龄组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17例患者,平均年龄61.1±11.7岁,卒中病程平均40.0(22.0~61.5)d。青中年组患者 49例(41.9%),老年组患者68例(58.1%)。两组患者健侧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和两 点辨别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患者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与FMA-UE 评分及ARAT评分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6和0.297,均P<0.01);Fugl -Meyer感觉功能量表评分与 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2和0.397,均P<0.01)。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感觉 功能量表评分均与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正相关(青中年组r值分别为0.416和0.401,老年组r值 分别为0.389和0.371,均P<0.01);老年组患者的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与FMA-UE评分及 ARAT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和0.365,均P<0.01)。 结论 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触觉和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年龄对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 肢触觉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 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 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书写痉挛患者痉挛性书写脑功能区激活特点,探讨书写痉挛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fMRI组块设计,分别获得10例书写痉挛患者和10名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对照组执行默写、手写、笔写任务时的平均脑功能激活图,同时通过一般线性分析法产生“笔写减手写”及“笔写减默写”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 书写痉挛患者进行书写任务时,受累手对侧基底节区,特别是壳核(激活体素个数864),较健康对照组(激活体素个数54)显著激活;运动皮质(第一运动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及同侧小脑较健康对照亦有明显激活;而进行手指写和默写任务时两组间差异并不明显;"笔写减手写"及"笔写减默写"差异脑功能图发现书写痉挛患者在除去手指写运动及语言处理相关影响后上述脑区仍有明显激活,健康对照组则皮质下结构激活消失,运动相关皮质激活亦明显减少.结论 书写痉挛患者执行笔写任务时上述脑区尤其皮质下结构异常激活与书写痉挛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基底节区及相应皮质-皮质下环路功能紊乱,可能在书写痉挛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名人面孔、动物和人造物3种不同类型命名任务的脑定位特点,为术中选择合适的命名任务提供依据。方法对21名健康志愿者行3种不同类型命名任务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扫描,采用SPM8软件进行脑功能区活动图像分析,获取各激活区激活体素的位置和强度。结果名人面孔命名区主要位于双侧前颞叶包括海马和杏仁核,且存在左侧优势,同时还激活双侧颞下回三角部和盖部;命名动物主要激活左侧辅助运动区;而命名人造物主要激活左侧运动前区和右侧辅助运动区,3种任务均有双侧梭状回激活,但命名人造物激活区范围比其他2种任务都大。结论人、动物和人造物3种不同类型命名任务的脑定位存在差异,这提示在术中定位功能区过程中,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命名任务,以减少假阴性刺激,降低术后永久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脑肿瘤患者运动区脑功能进行术前评价及白质纤维束追踪,以指导临床手术。方法采用手指运动任务设计成像方法,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成像仪下对40例运动区脑肿瘤患者行数据采集。运用随机附带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并对瘤体的实性成分、瘤周水肿区域的FA值、ADC值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的瘤体实性部分ADC、FA值及瘤周水肿的ADC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性部分ADC:1.19±0.14vs 1.38±0.13,t=1.59,P0.05;FA:0.26±0.03vs0.21±0.02,t=2.02,P0.05;瘤周水肿带ADC:1.36±0.20vs1.56±0.15,t=1.76,P0.05)。而瘤周水肿带FA值无统计学意义(0.03±0.02 vs 0.04±0.03,t=2.56,P0.05)。运动区fMRI显示,患侧对指运动显示半球初级运动皮质(M1)脑功能破坏、减弱、移位24例,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伴移位8例,肿瘤侧的次级运动脑区如运动前区(PMC)及顶上小叶(PSL)出现激活5例,3例脑功能无明显改变。DTI像表现为完全的各向同性扩散,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彩色方向图上不能证实纤维14例。FA明显降低,在彩色方向图上有异常的色彩8例,其余则表现为白质纤维束位置及方向异常,但FA正常或略微降低。以上表现可单独存在,但多数系同时并存。结论 ADC和FA可以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术前评估,fMRI、DEC和DTT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活体、无创地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显示脑肿瘤区的改变,实现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和保护脑重要功能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方法,研究文拉法辛对成人大脑运动皮质区基线脑活动变化的影响,探讨该药对健康成人男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8例健康成年男性,分为组A和组B,组A受试者先服用文拉法辛胶囊1粒/d,连续服用7 d后,停用3 d接着服用7 d的安慰剂1粒/d;组B受试者服药秩序与组A相反。受试者在干预前、服文拉法辛7 d后、及服安慰剂7 d后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ALFF)及食指轻叩试验检查,以比较8例受试者在不同阶段的上肢远端运动的灵活性,以及运动皮质区ALFF的改变,并分析运动皮质区存在显著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8例入选受试者完成了整个实验过程;文拉法辛胶囊较安慰剂能显著改善受试者食指轻叩的执行能力;与服用安慰剂相比,服用文拉法辛胶囊后健康成人皮质运动区ALFF值升高区域主要位于双侧初级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及双侧顶叶皮质,其中初级运动区的ALFF值的增高与对侧食指轻叩实验的执行能力改善存在正相关(person相关,r左手=0.82,P 0.01;r右手=0.88,P 0.01)。结论文拉法辛胶囊能调节运动皮质区神经元活动的兴奋性,提高运动效率,这为研究文拉法辛胶囊对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镜像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8月于上海第三康复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 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康复机器人手 套治疗,共治疗4周。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手功能评估,包括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 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FMA-UE手部评分、箱盒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 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以及患侧手握力和捏力。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40例患者,两组各20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间各项指标评估结果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MB(I P=0.049)高于治疗前,观察组FMA-UE评 分(P =0.024)与FMA-UE手部评分(P =0.046)高于治疗前。两组各指标进步程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 组FMA-UE评分(P =0.038)与FMA-UE手部评分(P =0.048)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镜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患者的手运动功能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 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观察痉挛性斜颈(torticollis,idiopathic cervical dystonia,CD)患者行对指动作时的脑激活模式及肉毒毒素局部肌内注射前后的变化,探讨CD可能的发病机制和肉毒毒素治疗后的中枢水平改变.方法 采用fMRI组块设计,分别获得CD患者11例于接受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前、后4周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1名执行复杂对指动作任务时的有效脑功能激活图.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的激活差异;以多伦多西方CD等级量表(TWSTRS)评价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严重度.分析肉毒毒素治疗所致脑激活水平变化与临床症状评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CD患者行头扭转同侧对指动作时,同侧壳核、同侧前额叶皮质、对侧初级体皮质等处激活较健康对照明显减低,而同侧楔前叶、同侧梭状回处激活增高.经肉毒毒素治疗后4周CD患者脑内激活水平较健康对照仅对侧楔前叶处减低,其余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肉毒毒素治疗CD患者TWSTRS评分减低,由治疗前(20.02±5.52)分降至治疗后(4.11 ±4.34)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1,P=0.000).肉毒毒素治疗前后脑激活水平变化在下列脑区与TWSTRS评分改变呈正相关:头扭转方向同侧初级体感皮质、前运动皮质、辅助运动皮质、岛叶、梭状回、海马及海马旁回,对侧颞中回、海马及海马旁回等.结论 CD患者存在皮质及皮质下的广泛脑内激活模式异常,可能与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紊乱有关,且受累肢体于临床症状出现前可能已处于“预痉挛”状态.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后CD患者脑内激活模式趋于正常,其机制可能为大脑皮质的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F波检测探讨脑卒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Brunnstrom分期为Ⅳ~Ⅴ期,用肌电/诱发电位仪采集患者双侧上肢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及正中神经F波相关参数,并对采集的健患侧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侧上肢功能,并分析患侧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神经传导相关参数与患侧上肢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运动神经传导:①与健侧相比,刺激腕部时患侧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5)。②与健侧相比,刺激肘部时患侧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潜伏期延长(P0.05)。③与健侧相比,患侧肌皮神经CMAP波幅减低(P0.05)。(2)感觉神经传导:刺激双侧正中神经腕部、肘部时,健患侧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潜伏期及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瘫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与患侧正中神经、肌皮神经传导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无相关性(P0.05)。(4)脑卒中患者患侧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较对侧增加(P0.05)。结论脑卒中不仅会导致患侧上肢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改变,同时还会影响运动单位中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故在脑卒中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针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