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患者男性,60岁。因发作性头痛,视物模糊一周伴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而收入院。体查两下肢肌力四级。无视乳头水肿。头颅CT示第四脑室以上明显扩大,导水管处梗阻。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心房分流术。切开颈部皮肤,显露颈内静脉和面总静脉。结扎面总静脉远心端,近心端剪一个小口,将美国产PS Medical中等压力型脑室心房分流装置心房端经面总静脉,颈内静脉向右心房插入,并造影摄片示心房端导管异位于右锁骨下静脉。经调整体位,切断面总静脉,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方法 对9例外伤性脑积水病人应用颈内静脉置管技术,行右颈内静脉皮下穿刺,导引钢丝引入脑室心房分流管至右心房,右颈部皮肤切口不到0.5cm,在C臂X-线透视下将心房分流管放置在右心房适当位置,实现脑室心房分流术。结果 成功率100%;手术时间45min-1.5h,平均1h。结论 应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行右颈内静脉皮下穿刺,导引钢丝引入脑室心房分流管至右心房的方法进行脑室心房分流术,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时间短,方法简便,恢复快,近期效果肯定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经典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虽然大部份脑积水病人使用脑室—腹腔(VP)分流术,但在一定程度上脑室—心房(VA)分流术也很有价值。采用VA分流术时,常常有一种倾向,即分流管易进入 对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而不能到达右心房。作者曾遇见一例脑积水病人,按常规方法将分流管插入心房很困难,而采用简单的顺血流方向技术放置导管入右心房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 男性患者,38岁,因创伤后脑积水而采用右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用结扎了的颈静脉近端作脑室静脉分流术以治疗脑积水的方法和疗效分析。术中、颈外静脉或面总静脉均可选用,术前先试压锁骨上区,观察颈外静脉的粗细是否满意,否则可暴露面总静脉。然后在顶后部作7厘米宽皮瓣,在其下的颅骨正中钻孔,切开硬脑膜0.5毫米,以钢丝导脑室引流管进入侧脑室,拔出钢丝后暂时钳夹脑室引流管以免脑脊液漏出。再通过皮瓣基底部经乳突后皮下隧道将导管的静脉端引至颈部切口处。将此管在皮下盘绕两次,使头颈转动不致牵引导管。颈外静脉在其下端瓣膜之上结扎,(如选用面总静脉则在与颈内静脉交界处结扎,)在靠近静脉结扎的上方作一小切  相似文献   

5.
脑室-心房分流术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室-心房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经典术式,既往在放置心房分流导管时操作较复杂,且有一定的损伤和风险.笔者针对上述缺点,采用经颈内静脉穿刺,撕开鞘放置心房分流导管的方法进行改进,治疗各型脑积水2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脑室-心房(V-A)分流术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多次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用颈内静脉穿刺术,通过8F导管鞘将V-A分流管引至右心房,实现V-A分流术。结果一次操作成功19例(95%);另1例调整分流管心房端后分流通畅。随访时间2~20个月,平均8个月;头颅CT复查均见脑室明显回缩,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均达临床治愈。结论对于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积极改行V-A分流术。改良V-A分流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方法简便,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导管法脑血管造影有时可产生脑部并发症,多数是暂时性的。本文报告两例,证实主干脑动脉的完全栓塞及其立即再通是导管法脑血管造影时引起的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个原因。例一,女性,42岁。因突发严重头痛呕吐两小时入院。神清,颈略有抵抗。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有血液积聚。脑血管造影发现右颈内动脉瘤。次日行动脉瘤夹闭术并尽可能地清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术后患者神清,无神经系统异常。出血后第九天,经股动脉插管行右颈动脉造影示动脉瘤已完全闭塞,但在将导管插入左颈动脉时,患者突然嗜睡、右侧偏瘫和失语。正  相似文献   

8.
PICC导管异位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对239例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导管异位进行观察分析及处理。结果导管异位15例,发生率6.2%,其中导管进入颈内静脉2例,进入右心房1例,不到位12例。导管异位主要与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时患者的体位摆放,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血管局部情况有关。结论穿刺前准确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时正确摆放体位,取得患者的配合,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材料与方法大耳白兔 30只 ,体重 3 0~4 0kg ,雌雄不限。首先在静脉麻醉下结扎动物双侧颈总动脉 ,喂养 10天 ,去除死亡及留有严重神经损害症状的动物 4只。剩余动物取右侧锁骨下缘切口 ,暴露并分离右侧锁骨下动脉至腋动脉段。小心分离右侧锁骨下动脉的四个分支 ,确认并保留椎动脉 ,其余三个分支全部结扎。腋动脉结扎 ,在结扎部位的近心端 2~ 3mm处向锁骨下动脉插入直径 1mm导管 ,达右侧椎动脉分出处远端 3mm处 ,在导管插入处近心端约 5mm处结扎锁骨下动脉 ,导管远端经动物背侧皮肤穿出固定后 ,接微量泵 (2ml/h) ,泵内注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对16例成人脑积水行侧脑室淋巴管分流术,效果良好。解剖研究胸导管位于左侧颈底,深居食道与左胸膜间,左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的后方,先向上向前行,后向外于左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间穿行。在锁骨下动脉上方,胸导管向内抵达前斜角肌外缘(大多数病例)后进入左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交界处。胸导管可呈襻形向上高达第三颈椎上缘。胸导管末段的变异较大,据作者研究,其变异有六种:1.开始呈双管,然后于颈内静脉入口处上方约5~7毫米处又融合成一管,方进入颈内静脉外侧者计17例。2.呈单  相似文献   

11.
为抢救1例冠脉搭桥术后17小时大面积脑梗死伴胸腔活动性出血患者,我们以内科止血治疗为基础,并采用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HBOT)〔1-3〕,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20年,加重2个月于2009年6月24日入院。心绞痛20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10年。5年前因头晕、左上肢麻胀、右颈动脉狭窄行右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间断非劳力性心前区疼痛伴不能平卧2个月。吸烟30年、每日20支。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心电图示:I°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I、AVL、V4-V6导联ST段压低,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V4-V6导联T波双向。心脏超声:左心扩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减低。颈动脉与锁骨下动脉超声:双侧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右颈总动脉膨大处至颈内动脉起始部人工支架内血流通畅。左锁骨下动脉局限性内膜增厚。2009年7月8日行冠脉搭桥术,因右冠状动脉远端后降支纤细无法再血管化、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主动脉经备用大隐静脉至对角支、主动脉经备用大隐静脉至第一纯缘支与回旋支搭桥术,共搭桥4支。术后17小时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复习提高临床医师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血生化检查、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结果。结果10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1例中因晕厥就诊,2例因卒中样发病就诊,7例因长期头晕就诊,10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1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提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7例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脑血管造影证实左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75%。结论目前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脑室腹腔引流术已成为目前脑积水诸分流术中首选的方法,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分流管梗阻,梗阻原因多为腹腔端分流管人网膜粘连包裹所致。为此,我们在腹腔端分流管做了一点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材料和方 法: 材料:美国PS-MEDICAL脑室腹腔分流管。 方法:放置脑室导管及分流阀后,在腹部剑突下作一长约3cm纵切口逐层切开至腹腔,用分流装置通条自帽状腱膜下经头、颈、胸前皮下打通至腹部切口,将腹腔导管置入皮下隧道并达腹腔,剪除多余腹腔导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致脑梗塞二例报告黄建平例1男,32岁。反复发作性右颞侧头痛7年,加重1个月入院。检查: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均未示异常。拟诊头痛待查。于入院2个月后局麻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右股动脉穿刺送入导管选择性左、右颈内...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我科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以SAH为首发症状的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效果良好,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2h在外院行头颅CT检查发现SAH伴脑室出血;20 h后患者逐渐清醒,头颈部CT血管造影示左锁骨下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6.
本组股动脉插管为经皮穿刺者27例,切开显露股动脉者10例。除5例分别因插管不达锁骨下动脉及椎基动脉未显影外,32例造影成功。6例为导管插入椎动脉,余均置导管于左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开口处后注入Conray显影剂。32例的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主  相似文献   

17.
女患者,16岁,发现左颈部包块3年,伴间断性头痛3月,于1999年2月23日入院。查体:心率84次/min,血压16.0/9.0 kPa(120/70 mmHg)。左颈部可扪及一包块,质韧,固定,无压痛,上至乳突,下至锁骨上窝。左软腭稍下陷,悬雍垂右偏,咽反射迟钝,饮水偶有呛咳。颈静脉孔X线断层示左侧扩大,骨壁不规则;MR扫描示左桥小脑角及左颈部肿块,长T1、T2信号,注射Gd-DTPA后颈部肿物均匀稍增强,颅内部分环形强化。颈部肿瘤大小约14.0 cm ×6.0 cm×6.0 cm,颅内部分5.0 cm×5.0 cm×4.0 cm。血管造影未见肿瘤染色,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全程闭塞。3月11日于全麻下经左颅颈联合入路切除肿瘤。术中见颈内静脉全程内外均为肿瘤,上端入扩大之颈静脉孔,下极达锁骨上窝,并沿颈内静脉向胸腔生长。肿瘤暗红色,有边界,分叶状,血供不甚丰富,质软,分块切除肿瘤,闭塞的颈内静脉一并切除,颈动脉及舌下神经主干保留完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填塞海绵窦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用GDC或EDC,游离弹簧圈,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在下颌角附近切开皮肤显露面静脉,直视下穿刺面静脉放置相应导管,再经眼上静脉到达患侧海绵窦并将其填塞。结果经面静脉-跟上静脉入路对14例,16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5例为外伤性、直接CCF(A型),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微弹簧圈栓塞未能成功,或经岩下窦入路未能成功,9例为自发性、间接CCF(D型8例,C型1例)。13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途径,1例通过直视下面静脉穿刺。11例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瘘消失,2例残留低流量的岩下窦引流,另有1例在微导管进入面静脉后,而静脉痉挛闭塞,未能继续进行栓塞治疗,造影仍见瘘存在,但眼静脉出现明显的造影剂滞留。1例A型CCF在球囊栓塞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后亦无改善。因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栓塞成功者,于术后即感眼部症状加重,但第2天感症状缓解,术后第21天症状明显改善,造影检查发现瘘门已经消失,术后1个月病人眼部症状完全消失。其他病例在栓塞术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最后消失。随访3个月至21个月未见复发。2例残留瘘口者,1例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2次造影复查,另1例于3个月造影复查,瘘的流量均无明显变化,因无临床症状未再进行治疗。其他病例未进行造影复查。结论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A型CCF,可作为经动脉途径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而对于B、C、D型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9例,女8例。年龄16~63岁,平均46.7岁。交通性脑积水33例,梗阻性脑积水14例。高颅内压性脑积水39例,正常颅内压性脑积水8例。均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额角41例,三角区6例。证实通畅后,腹腔端经胸腹部皮下隧道引至右上腹,游离于腹腔39例,置于肝脏表面8例,置入约25~30cm,不作内固定。1.2结果引流管阻塞6例,发生于为术后1周~15个月,平均4个月;其中脑室端3例,2例插入太深,调整后好转,1例行对侧分流:腹腔端3例,探查解除大网膜包裹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2月再次堵管,改为脑室-心房分流后症状消…  相似文献   

20.
1 病历摘要(图1)男,60岁;因间断性头昏头痛1年,加重伴行走乏力、视力模糊、小便失禁2个月入院。头颅CT示脑室系统均扩大。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术前测得脑室压60mmH2O,选用Medtronic公司中压分流管。术前腹部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填满型。经普外科会诊,决定行同期脑室一腹腔分流腹腔镜下置管并胆囊摘除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