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但其病因及致病机理尚未阐明,目前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疗手段。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对不愿开颅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可行射频毁损术,神经根切断术等破坏性治疗逐渐少用,对于反复复发的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或癌性疼痛患者,可考虑行三叉神经脊髓束尾核切断术或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上述几种手术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也存在着一系列并发症及复发问题,如何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效果及减少复发,仍然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本就家族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能病因、发病情况、发病机理及相关的外科治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三叉神经痛(trige minal neuralgia,TN)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仍未明了,后者多继发于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目前,口服药物是首选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度病人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老年,发病率约15.5/10万人;疼痛影响刷牙、洗脸、咀嚼等日常活动,可诱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1]。三叉神经痛(trigemin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典型与非典型TN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不一,给治疗方案的选择带来了较多困难,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2]。为改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及缩短三叉神经痛的病程,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式是破坏性治疗及功能性治疗[3],药物治疗仅是病程初始时的保守性治疗,随着症状的加重及药物的耐受,我们最终的选择是手术治疗。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治疗中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3例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治疗丘脑性疼痛,阐述了手术方法,提出了发病机理,最佳治疗方法,作者认为此方法侵袭性小,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目前丘脑痛最理想的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附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并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优点.方法 对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注意事项.结果 78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7例,仅1例仍有轻微疼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目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真性或特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仍未完全明确,认识也不一致。本文根据近年来一些学者临床观察、手术所见、病理解剖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研究成果,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神经压迫学说。1 中枢病因学说  相似文献   

8.
约1%的多发性硬化病人伴发三叉神经痛,除发病年龄较早,多为双侧性外,多发性硬化伴发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难于鉴别。前者对药物治疗效果差,常需手术治疗。本文报告8例经保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发病机理,迄今存在争议。近年来Jannetta提出后颅窝异位血管对三叉神经根的压迫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并发展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我们自1991年5月,采用耳后小切口,钻孔开颅血管减压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疗效及相关因素,总结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我科实施微血管减压术的6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结合年龄、病程、临床分型、压迫血管类型、近期预后等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67例患者术后疼痛均完全缓解,无后期并发症.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有效治疗措施,目前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三叉神经痛确切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清楚,缺乏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比较目前诸多手术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经过长期随访和对照研究后认为,对一般状况较好,年龄不大的病人首选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愿意接受面部感觉减退的病人选择经皮射频热凝术。微血管减压或射频热凝术后复发者可再次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和甘油注射治疗已少用或弃用。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及显微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具备安全性好、有效率高、侵袭性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现以伽玛刀和显微手术治疗为代表[1],本文对两种治疗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目前已提出多种有关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假说。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药物治疗的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大。近年来,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日益显示出优势。本文对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微血管压迫病症,尤其是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年轻患者。其临床疗效持久、肯定,目前已成为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显微内窥镜等设备的应用,以及手术入路、方法的不断改进,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手术治疗1例右侧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女性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此病例右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是由粗大移位椎动脉压迫所致,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病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消失,无并发症。结论同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少见,粗大移位的椎动脉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是功能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闪电式反复发作性的剧烈疼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认为持续的或搏动的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致感觉神经轴突脱髓鞘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当前临床治疗手段中,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为69例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MVD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其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安全性高,MVD成为目前桥小脑角区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发病机制不清楚,MVD减压部位不明确,直接导致手术方式的不同,疗效和复发率也不同。本文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MVD减压部位、减压方式、复发病例的治疗原则,以期为临床上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垂体腺瘤是鞍区常见肿瘤,按照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三类: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相对棘手,肿瘤常常侵犯周围结构如海绵窦、蝶筛窦、上斜坡、鞍底骨质、硬脑膜等,且易发生垂体瘤卒中致病情危急[1];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通常按Hardy-Wilson分级、分期标准,即蝶鞍正常或局限性扩张,肿瘤<10 mm为Ⅰ级;蝶鞍扩大,肿瘤≥10 mm为Ⅱ级;鞍底骨质局限性破坏为Ⅲ级;鞍底骨质弥漫性破坏为Ⅳ级;通过CSF或血-脑屏障播散为Ⅴ级。在治疗上,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全切困难,术后残留率和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影响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因素很多,包括 MicroRNAs ( miRNAs)、肿瘤细胞黏附性相关因子、增殖因子、基因突变、垂体瘤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等。目前为止,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机理仍处于研究中,其中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报告了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其中11例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动脉压迫神经根,将压迫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纤维蛋白海绵或聚四氟乙烯片维持分离状态,术后除1例疼痛减轻外,其余疼痛完全缓解,另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但在神经根远侧段发现有粘连,将粘连松解,使神经根游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去除病因的手术方式,对已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亦可获得满意疗效,作者还认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顺应了当今微侵袭外科的趋势,将有望被更多地用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性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性神经痛一词是由Harris等(1926)首先提出的,以后有组织胺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群发性头痛)、偏头痛性颅神经痛、偏头痛性三叉神经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翼管神经痛、岩部神经痛、Hor-ton氏症候群和红斑性头痛等名称的描述。由于其头痛多固定在头颅一侧的某一部位,疼痛性质极似神经痛,目前认为仍以偏头痛性神经痛为妥。一、病因和发病机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为过去把本病看作是偏头痛的一个类型,所以与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相提并论。例如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常有家族史),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