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回顾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病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病程、治疗次数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显效及有效共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7.8%。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眼睑运动和水平内收较下视运动、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改善明显。回归分析:GCS严重程度、病程为针灸有效的危险因素,(β=-3.835,P=0.016;β=-4.618,P=0.049)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β=0.406,P=0.006);病程>90天的患者疗效差,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为≤ 90天的1/100(P<0.05)。结论 眶内电针可有效治疗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眼外肌较眼内肌恢复更好。其有效性受颅脑损伤程度,病程和治疗次数影响,GCS评分重,病程长、治疗次数少者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2.
眼运动神经麻痹5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多种疾病可引起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现将我院 1995~ 2 0 0 0年收治的眼运动神经麻痹 5 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男 2 9,女 2 1例 ) ,年龄 11~ 72岁 ,平均 4 3 6岁 ,5 0例中有动眼神经麻痹者 4 1例 ,外展神经麻痹者 33例 ,滑车神经麻痹者 15例。其中单纯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各 15例和 8例 ,其余为滑车神经麻痹伴有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或伴有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本组 5 0例中海绵窦综合片5例、眶尖综合征 3例、眶上裂综合征 2例、岩尖综合征 (Gadenigo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轻型颅脑损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后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眼外肌运动、眼睑活动、瞳孔大小分析2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及功能恢复,随访时间平均为14.2月(3个月~2年)。结果 15名男性患者和5名女性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最常见的外伤原因是交通事故65.4%(13例);眼内肌麻痹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和眼内肌麻痹的恢复率分别是95%(19例),83.3%(17例)和50%(10例)。结论眼球活动受限是影响轻型颅脑损伤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蝶骨骨折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机制参与了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脑伤后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患者早期癫痫发作(EPT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脑损伤后EPTS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GCS评分、外伤后昏迷时间、硬脑膜完整性、有无颅内血肿、有无脑挫伤、血钠水平和有无酗酒史均是EPTS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和治疗方式与EPTS相关性较小(P〉0.05),颅脑损伤后EPTS的发生率为8.63%(29/336),患者年龄(OR=0.45802)、外伤后GCS评分(OR=0.870024)、外伤后昏迷时间(OR=4.160461)、硬脑膜完整性(OR=4.833046)和脑挫伤(OR=2.783133)均是外伤后EPT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较小、伤后GCS评分较低、外伤后昏迷时间〉30min、硬脑膜有破损和低钠血症均可以增加颅脑损伤后出现EPTS的危险陛,此研究结果可为癫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联合检测G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的急性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h内血清hCRP、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hCRP、IL-1β及IL-6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三者与GCS呈负相关(r=-0.162,P〈0.05),血清hCRP与IL-1β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47,P〈0.05)。血清hCRP与IL-6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96,P〈0.01),三项检测指标之间呈直线相关。GCS不同分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浓度在GOS评分分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5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探讨醒脑静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的的影响.方法所选择患者均为近几年本院经CT证实的颅脑外伤病人共58例.原发病为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干损伤等.治疗组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格拉斯哥GCS评分3~8分.对照组29例,其中男22例,女7例,格拉斯哥GCS评分3~8分.2组病例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及格拉斯哥GCS评分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方法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除常规治疗外,伤后24 h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300 ml静滴,每天1次,共2周,然后观察偏瘫、失语及意识障碍程度.结果醒脑静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为69.0%,经Pearson Chi-square分析,两组有显著差异(X2=8.758,P<0.05),说明醒脑静治疗重症颅脑外伤有显著的疗效.结论重症颅脑外伤后,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导致脑微循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富含蛋白质的物质从血管内渗透到脑实质内,造成早期脑水肿,颅内压因此增高.颅内高压直接影响患者的意识改变及预后.醒脑静注射液是由祖国医学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经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新型中药制剂,有效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部分抑制伤区脑组织钠、钙及水份含量的增高,改善局部水、电解质代谢从而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我们应用醒脑静治疗29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X2=8 758,P<0.05),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无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注射液联合穴位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共50例,进行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穴位针灸治疗,30μg/次肌内注射,1次/d,10d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酌情增加疗程。结果 治疗后各种症状均有明显提高,上睑下垂恢复正常,眼位由外斜到正位,视力明显改善。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联合穴位针灸治疗动眼神经病变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金尔伦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3 1名急性重型颅脑伤病人随机分成金尔伦治疗组 (n =62 )和对照组 (n =69) ,观察治疗早期病人GCS评分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 金尔伦组患者GCS评分在用药后第 5d开始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金尔伦组病死率 2 4 2 % ,对照组病死率 5 0 7%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金尔伦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 ,缩短昏迷时间 ,降低伤残率 ,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1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于术后3个月时行脑血管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栓塞效果及有无再通发生。评价术后1.5年时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1例患者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3个月时行经脑血管CTA检查发现栓塞效果较好,均为完全闭塞,无栓塞后血管再通现象。随访1.5年发现,31例患者中16例患者完全恢复,12例患者部分恢复,3例患者无改变;有效率达90.3%,治愈率为5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差的影响因素(OR=32.53,95%CI:2.89~365.92,P=0.005),而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治疗效果好的影响因素(OR=11.63,95%CI:1.12~121.37,P=0.040)。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效果差的危险因素,而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治疗效果好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2004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22例,其中手术治疗15例,保守治疗7例,以眼动神经功能为评价指标。结果在3条眼动神经中,滑车神经损伤最轻,动眼神经次之,外展神经损伤最重;伤后3个月,18(81.8%)例动眼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伤后6个月,仅有1例眼动神经功能未得到改善。伤后3个月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滑车神经直到伤后6个月才明显增高(P0.05)。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各眼动神经恢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明确骨折压迫的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可保守治疗;有明确蝶骨骨折、眶上裂狭窄或游离骨片的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可考虑手术治疗;总体而言,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室管膜瘤是一种原发于神经上皮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变累及脑和脊髓,多发于儿童。基因分型的新分类方法,为室管膜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室管膜瘤对辅助治疗的敏感性低是造成患儿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对近年来儿童室管膜瘤的分型、诊断、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癫痫合并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采用体重、摄食量、旷场试验评定大鼠抑郁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m ToR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实时定量RT-PCR测定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m T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药物干预后,模型组体重、摄食量、垂直运动次数和水平运动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氟西汀组、3-MA组经药物治疗后以上指标高于模型组(P 0. 01,P 0. 05)。模型组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表达显著升高,m To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氟西汀组、3-MA组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表达下降,m ToR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氟西汀可能通过改善癫痫合并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区beclin1、LC3-I、m 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京尼平(genipin)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及凋亡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凋亡反应模型。实验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京尼平组、LPS组、LPS+京尼平组。通过ELISA、RT-PCR、Western Blot、细胞流式检测细胞的炎症及凋亡反应。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可以诱导BV-2细胞上清培养基中IL-6、IL-1β和TNF-α释放和细胞内IL-6、IL-1β和TNF-α转录的增加;同时,LPS还可以激活凋亡蛋白Bax并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导致细胞凋亡率的明显升高。京尼平预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激活,并减少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 genipin干预可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及凋亡反应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转录因子CUX-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病理和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对CUX-1在肿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对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影响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实验检测CUX-1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生信分析结果表明CUX-1在胶质瘤中表达显著上调,且CUX-1高表达明显缩短患者生存期。蛋白印迹、免疫组化结果证明CUX-1随肿瘤WHO分级的升高而上调(P 0. 05),且CUX-1与胶质瘤WHO分级及增殖指标Ki67、P53mut显著相关(P 0. 05)。Kaplan-Meir分析示CUX-1低表达患者生存期显著长于高表达者(P 0. 01)。结论 CUX-1在胶质瘤中显著上调,且与肿瘤增殖密切相关,同时CUX-1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综上,CUX-1有望作为胶质瘤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R-23c对胶质瘤细胞U87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初步机制。方法将miR-23c mimics转染于U87细胞中,用miR-无关序列转染于U87细胞做为Control组,采用MTT法、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miR-23 c对U8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iR-23c潜在的靶基因;采用Western blot、RT-PCR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23c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在转染miR-23c mimics的基础上同时转染MTDH质粒,通过MTT法、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转染MTDH对miR-23c抑制U8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显示,miR-23 c组U87细胞的OD值为(0. 668±0. 032),明显低于Control组的(1. 031±0. 060)(P 0. 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miR-23c组细胞划痕愈合率(0. 35±0. 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 59±0. 03)(P 0. 01); 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miR-23 c组U87细胞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153. 2±8. 30)明显低于与对照组的(348. 4±12. 12)(P 0. 01); Western blot、RT-PCR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MTDH是miR-23 c直接调控的靶基因; MTT实验显示,miR-23 c+MTDH组U87细胞的OD值为(1. 025±0. 059),明显高于miR-23 c组的(0. 672±0. 024)(P 0. 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miR-23 c+MTDH组细胞划痕愈合率为(0. 45±0. 04),明显高于miR-23 c组的(0. 31±0. 03)(P 0. 05); 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miR-23c+MTDH组U87细胞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260. 9±10. 23),明显高于miR-23c组的(148. 4±9. 4)(P 0. 01)。结论上调miR-23 c能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TDH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受累肢体肌力均有减弱,5例伴易疲劳,3例伴寒冷不耐受,5例伴肢体疼痛。典型电生理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募集相减少;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均正常。结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最常见表现为无力、慢性疲劳、疼痛,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电生理等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治疗主要为康复及药物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高分辨MRI误、漏诊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患儿(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的脑结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术后病理学证实的FCD患儿MRI及病理资料,术前均被误诊或漏诊,术后通过深度分析找出其在MRI上的异常征象及相应病理学形态、特点。结果局部脑沟形态异常5例(21. 74%),术前读片均为阴性,局部脑回形态异常7例(30. 43%),术前读片先天发育异常3例,阴性4例,局部白质体积缩小4例(17. 39%),术前均诊断为髓鞘化延迟;白质内局部信号略增高2例(8. 70%),术前1例诊断为髓鞘化不良、1例为阴性;节段性脑萎缩2例(8. 70%),术前读片诊断为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增宽; 3例(13. 04%)患儿术前诊断为结节硬化。病理学示病灶内不同程度结构不良、异形神经元及气球样变细胞。结论部分儿童FCD缺乏典型MRI征象,发现其轻微的脑结构异常及不典型MRI征象,能够指导临床进行准确术前评估与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白头翁皂苷D (PSD)对胶质瘤细胞U251MG转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和U251MG细胞活力;选用0.0、1.0、2.0及5.0 μmol/L PSD处理U251MG,将细胞分为4组:PSD 0.0 μmol/L组、PSD 1.0 μmol/L组、PSD 2.0 μmol/L组和PSD 5.0 μmol/L组。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状况;RT-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SD抑制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U251MG细胞活力。与PSD 0.0 μmol/L组相比较,PSD 1.0、2.0及5.0 μmol/L组细胞迁移率降低(P<0.01),MMP-2、uPA、PAI-1、VEGF、c-MET蛋白水平降低(P<0.05),PSD 1.0 μmol/L组细胞侵袭数降低(P<0.05),PSD 2.0及5.0 μmol/L组细胞侵袭数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 PSD通过靶向c-MET抑制胶质瘤细胞U251MG迁移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小儿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后依据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lSC-CR)智商得分分为认知正常组(≥ 80分)和认知障碍组(<80分)。分析丙戊酸钠治疗3个月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每月发病频率、治疗剂量及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5岁、每月发病频率≥ 3次、治疗剂量≥ 35 mg/(kg·d)、治疗疗程≥ 6个月是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认知障碍组治疗3个月后每月发病频率、治疗剂量、治疗疗程与VIQ、PIQ、FIQ呈负相关(P<0.05);发病年龄与VIQ、PIQ、FIQ呈正相关(P<0.05)。结论 发病年龄<5岁、每月发病频次≥ 3次、治疗剂量≥ 35 mg/(kg·d)、治疗疗程≥ 6个月是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超声骨刀(Piezosurgery,PS)是以压电效应产生的微振动为基础,具有可以在不损伤周围软组织结构的情况下精确和选择性的骨切割特性,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因而被广泛应用到颅颌面外科等许多外科领域。近年来,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PS在各种幕上及幕下开颅手术中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术后硬脑膜及静脉窦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小,还能减少骨质丢失、美容效果好、止血并保持术野清晰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