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首次脑卒中后抑郁产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根据脑CT结果统计病变部位等相关信息.结果 全组178例,有60例(33.7%)存在抑郁症状,HAMD评分13.3,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脑卒中的类型及侧,无显著关联(P>0.05)但是伴有失语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首次脑卒中后发生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但伴有失语患者易于并发抑郁症.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2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方法对2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现状调查。结果254例脑卒中其中93例患者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6.61%,其中左侧51例,右侧42例(P>0.05);皮质部位58例,皮质下部位35例(P<0.05);前部病灶67例,后部病灶26例(P<0.01);治疗前NDS为(19.28±6.28)分,4周时为(7.02±4.31)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负性生活事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75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8.2%,经Logistic以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与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有关。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病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等是脑卒中后抑郁最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07—2013-09我院收治的21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估,确诊脑卒中后抑郁患者52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导致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接受全程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表(NIHSS)评分和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本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24.8%。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卒中部位均是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OR值1)。观察组全程护理干预后的HAMD和NIHS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GQOLI-74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早期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脑卒巾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评定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46例.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54例.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92例,未进行抗抑郁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修订的Banhel指数(MBI)、生活质量指数(QLI)量表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评分,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MD量表评分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量表评分和QH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干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状态,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主观生活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对181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ESSS)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45.9%。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与额叶、丘脑、左侧大脑半球有关(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4~82岁,平均57.64岁;脑梗死43例,脑出血33例。于病程2周后采用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BDNF蛋白含量。根据量表测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脑卒中后非抑郁组(非PSD组)。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PSD 42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26%,其中轻度抑郁30例(39.47%),中度抑郁患者8例(10.53%),重度抑郁患者4例(5.26%);非PSD组34例。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提示PSD组患者血清BDNF含量较非PSD组患者明显降低(P<0.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BDNF含量的表达变化与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24(双侧)。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显著降低,且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与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提示脑卒中患者血清BDNF含量在预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7年随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对脑卒中患者7年生存率、卒中复发率、病残程度分级、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 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等预后指标的远期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00年前期研究中北京市7个区12家医院的61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基线时HAMD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7年后应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病残程度分级表、BI、HAMD进行随访.结果 7年生存率为76.0%.101例女性PSD组患者7年生存率为75.25%,显著低于126例女性非PSD患者的86.56%(P=0.01);与410例非PSD组患者相比,206例PSD组患者BI较低(P=0.04)和HAMD评分较高(P=0.00),而卒中复发率、病残程度分级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SD可能会降低女性脑卒中患者的7年生存率,对日常生活能力和抑郁情绪有长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观察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 ,并同时行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维亚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比较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及发病情况分组的HAMD差异 ,分析两个量表评定结果。结果 HAMD总分大于或等于 2 0分的有 2 3人 (3 9 66% ) ,其中轻中度抑郁占 19例 ;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年龄、性别无相关关系 ;多次发病患者的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首次发病患者 ;以绝望、睡眠障碍、运动阻滞和焦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以轻中度居多 ;患者的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关 ;反复卒中可导致抑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对Bobath疗法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测定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分别接受Bobath康复治疗,两组病人分别在入院时及3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BI)总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积分的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无论从BI总分(P<0.05)还是从ADL积分(P<0.05)的评定结果,均表明非抑郁组较抑郁组有更好的恢复作用.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影响Bobath康复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对181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ESSS)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45.9%。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与额叶、丘脑、左侧大脑半球有关(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对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对127例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临床筛选, 排除失语患者41例, 将86例患者按美国DSM-Ⅲ-R抑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按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3组(1) 无抑郁组患者; (2) 抑郁未恢复组患者; (3) 抑郁恢复组患者, 且3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1月时均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其间进行ADL训练、抗抑郁及心理干预治疗.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恢复组ADL提高较抑郁未恢复组明显(P<0.01).结论早期有效抗抑郁及心理干预治疗能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AD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发病率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对230例脑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并把HAMD17项版总分>20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帕罗西汀治疗4周,并分别于治疗后2、4周以HAMD减分率作为判断疗效指标,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脑卒中后PSD发病率为36.52%,2组HAMD评分4周后较2周后显著减少(P<0.01),但4周后2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周后较2周后有显著改善(P<0.05),但4周后有效率2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stroke anxiety disorder,PSAD)、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 disorder,PSD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97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进行记录。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器质性焦虑障碍"、"器质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分别作出PSAD和PSDD的诊断。结果 697例患者中PSAD有76例(10.90%),而PSDD有125例(17.93%)。脑出血组PS-DD发生率(26.61%)高于非脑出血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0,P=0.01)。PSDD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D组(t=-3.38,P0.01),而BI评分明显低于非PSDD组(t=4.21,P0.01)。相关结果显示,所有的情感障碍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呈正相关(r=0.21,P0.01;r=0.15,P0.01);BI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呈负相关(r=-0.18,P0.01;r=-0.1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BI评分是抑郁的保护因素(OR=0.98,95%CI=0.98~0.99,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脑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对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帕罗西汀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并发焦虑的81名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与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相关(额叶P <0.05、左侧大脑半球P <0.0001、基底节P <0.0001);治疗组I和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I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单用药物帕罗西汀或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与血浆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单纯脑卒中组(n=19)、脑卒中后抑郁组(n=17),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判断抑郁程度,另设正常对照组(n=12),检测3组体感诱发电位N9、N13、N20的潜伏期及波幅;检测各组血浆5-HT含量,比较分析3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血浆5-HT含量。结果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正中神经测定N20的潜伏期及波幅异常率较正常人高(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血浆中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或脑卒中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评分与N20潜伏期呈正相关、与N20波幅呈负相关,N9波幅、N9潜伏期、N13波幅、N13潜伏期、N20波幅无相关;脑卒中后抑郁组HAMD评分与血浆中5-HT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或脑卒中患者,并且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及脑卒中患者正中神经测定N20波幅及潜伏期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因此,检测脑卒中患者的SEP中N20波幅、潜伏期及血浆5-HT水平,将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及预后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观察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 对 5 6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加用百忧解 )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 )各 2 8例 ,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指数(BI)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SSS)量表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 HAMD评分治疗后 (4.8± 1.6 )较治疗前 (2 1.4±4 .1)显著下降 (P <0 .0 1) ,对照组治疗后 (15 .1± 2 .3)与治疗前 (2 0 .4± 3.6 )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 SSS评分显著降低 ,BI评分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均 P <0 .0 1)。结论 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不仅对抑郁有明显效果 ,且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心理干预及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部位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口服帕罗西汀合并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8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对脑卒中后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的5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和心理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6周末进行评测.结果 181例患者中发生情感障碍81例(44.75 %),其中66.67%(54例)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有关(P<0.05~0.001);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6周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干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促进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特征和西酞普兰的疗效。方法:65岁以上首次发作的老年脑卒中患者230例,于卒中15天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智能量表(MMSE)评估,对伴有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随访评估合并PSD患者90例,占39.1%;PSD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无关;脑叶和左侧半球与PSD发生具有相关趋势(OR>1,P=0.10);抑郁组与无抑郁组患者ADL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抗抑郁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的抑郁症状逐渐好转,HAMD及ADL评分明显改善。结论:PSD的发生率高达39.1%;PSD对ADL和MMSE可产生明显影响;西酞普兰治疗PSD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共采集脑卒中患者88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脑卒中患者分为无抑郁组、轻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选取22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进行SSR测定,记录首次达峰时间及SSR波幅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为67.05%,PSD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SR首次达峰时间延长;波幅减低(均P0.05)。PSD组与无抑郁组相比,SSR首次达峰时间延长;SSR波幅减低(P0.05)。重度抑郁组与轻中度抑郁组相比,SSR首次达峰时间延长;SSR波幅减低(均P0.05)。结论 PSD患者SSR明显异常,抑郁越重,其异常程度越明显,SSR检测可有助于PSD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