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助听模式下儿童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44例听障儿童按助听模式分为助听器(hearing aid,HA)组(HA组)14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组(CI组)21例,双耳双模式组(CI+HA组)9例,分别于康复训练前、训练6、12、18、24个月后采用听障儿童语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疑问语调发音异常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例5岁4个月配戴助听器的疑问语调发音异常听障儿童实施针对性训练,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方法,对比个案干预前后疑问语调边界调的终点基频值和基频斜率值。结果干预前后被试基线期和处理期的终点基频值(P=0.0156<0.05)和基频斜率值(P=0.0011<0.05)数据呈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设计的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使听障儿童疑问语调发音异常得到有效改善,可为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调查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配戴助听器,这种电声双模式同时刺激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测试78名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在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CI+HA)及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时听觉事件相关电位MMN和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比较同一患者在三种环境下(安静、S/N-0dB,S/N-15dB)的听觉言语识别率,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使用CI+HA与CI的MMN 引出率分别是 80%和75%,P300引出率分别是93.1%和89%;CI+HA组与CI组MMN和P300潜伏期以及CI+HA组与正常组P300波幅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S/N-0dB时CI+HA组单音节、双音节和声调的识别率均高于CI组(P<0.05),而安静环境下和S/N-15dB时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60.26%的患者认为使用CI+HA模式能获得更多不同的听觉帮助.闭合式问卷结果 显示使用CI+HA和单用CI的聆听效果有差别.结论 本文大多数听障儿童使用电声同时刺激的助听模式.大脑中枢处理系统并不拮抗,能发挥协同作用,尤其在改善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和声调感知.以及声源定位和声信息的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在对话、跟读、数数三种测试语料下音调的声学分析差异。方法采用启音博士言语测量仪(Real AnalysisTM,Dr.speechTM)对3~6岁儿童(95名健听儿童、27名听障儿童)在对话、跟读、数数三种测试语料下进行音调的声学分析,记录其平均言语基频、基频标准差、基频范围,并比较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的差异。结果不同语料对3~6岁健听儿童基频标准差及基频动态范围有影响;正常儿童从1数到5时音调及音调变化比对话或跟读状态下更高及更大;3~、4~、5~6岁儿童说话时对音调变化的控制能力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存在规律性;女童的音调普遍高于男童,说话时的音调变化比男童更大。结论听障儿童较易出现高音调,说话时较易出现音调忽高忽低的现象,其控制音调变化的能力低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助听后言语流畅性的特征,探讨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对其言语流畅性的影响.方法 以109例3.5~6.5岁学龄前健听及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双耳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28例(助听器组),右耳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26例(人工耳蜗组),同时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双耳双模式助听的听障儿童25例(双模式组),通过主题对话的形式分别采集各组儿童的语音样本,比较各组儿童在自发性言语语言任务下的语速、停顿、重复和拖延差异;分析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等因素对听障儿童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 ①健听组儿童的语速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健听组停顿次数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32);健听组拖延次数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01),极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②不同性别听障儿童语速、停顿、重复次数和拖延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助听器组语速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P=0.045),人工耳蜗组停顿次数显著高于助听器组(P=0.028);3.5~5岁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5.1~6.5岁组(P=0.042);语训0~2.5年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语训>2.5年者(P=0.002),停顿及重复次数均高于语训>2.5年者(分别P=0.047,P=0.02).结论 听障儿童的语速低于健听儿童,停顿次数、拖延次数高于健听儿童;年龄、辅听装置、语训时长影响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言语流畅性,性别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侧配戴助听器能否提升其情感语调识别能力,不同的情绪语调识别是否存在难度差异。方法选取35例(男15例,女20例)双耳双模式助听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组内比较单侧人工耳蜗助听状态和双模式助听两种状态下儿童的情感语调识别特征。结果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听障儿童的语调得分极显著高于单侧人工耳蜗助听状态(P<0.01),识别率总体提升了16.65%。开心语调提升了20.59%,生气语调提升了19.21%,难过语调提升了13.23%。个体数据分析发现,有82.85%的儿童体现出双耳双模式优势。两种助听状态下,生气语调识别得分显著高于开心和难过(P<0.05),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23.53%的儿童会将开心感知为难过语调,22.79%的儿童会将难过感知为开心语调。结论相比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通过双模式助听可以获得情感语调感知优势;两种助听模式下,生气语调的识别均比开心和难过容易,开心和难过语调容易混淆。频率变化可能是儿童感知情感语调的重要线索,提示在康复训练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术前助听器佩戴史对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者早期开放式言语识别的影响。方法植入年龄0.9~3.0岁的CI儿童306例,按照术前是否佩带助听器分为助听器(hearing aid,HA)组94例,非助听器(non-hearing aid,NHA)组212例,用普通话词汇相邻性测试(Mandarin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M-LNT)分别对两组受试儿童进行开放式言语识别能力评估,比较两组儿童M-LNT正确识别率。结果年龄相同或人工耳蜗使用时长相同的助听器组与非助听器组间M-LNT正确识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佩戴助听器不同时长者与非助听器组之间M-LNT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0.9~3.0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术前有无助听器佩戴史对其术后开放式言语识别能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对声调识别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声调识别的影响。 方法 选择3~7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27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和在人工耳蜗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CIHA)在安静和噪声两种环境下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使用SPSS 17.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论在安静环境还是噪声环境下,CIHA的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CI,此优势在噪声环境下更明显;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较长者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较短者;听障儿童的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学习能力DIQ≥100与DIQ<100者声调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建议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但助听器需要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单侧耳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模式助听策略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52人,设实验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组、听力正常对照组1组,每组13人,按实验设计步骤随机测试.按对侧耳配戴HA的不同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为A(CI+模拟HA)、B(CI+数字HA,未优化)和C(CI+数字HA,优化)3组,评估实验对象术后左右耳的残余听力,分别设置和优化CI及HA的技术参数并在声场中评估其助听后的音频感知情况,测试并比较各组的P300潜伏期及振幅.结果 3组患者术后双耳均有残余听力,助听后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P300潜伏期比较A组>B组>C组(P<0.05),A、B两组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P300振幅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意义(P>0.05),C组P300振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部分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仍有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可以联合配戴适合的全数字编程助听器,大脑听觉中枢可以整合声电双模式助听设备上传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听力障碍患儿佩戴助听器后塞音的发音特点。方法以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30例(助听器组)和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为研究对象,年龄3~6岁(分为3~、4~、5~6岁组,每组2类儿童各10例),日常均使用汉语普通话交流,具备一定的发音能力。以塞音词表进行测试,分析两组儿童塞音(/b/、/d/、/g/、/p/、/t/、/k/)的发音正确率和错误类型,分析不同生理年龄、助听时间与发音正确率的关系。结果助听器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为/b/>/d/>/g/>/k/>/t/>/p/,健听组儿童塞音发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g/>/k/>/p/>/d/>/t/;健听组儿童塞音/b/、/g/、/k/、/t/、/p/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儿童(P<0.05)。助听组儿童发音错误规律包括:①发音方法相同的音互相替代,如不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和送气塞音的互相替代;②发音部位相同的音互相替代;③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不同的替代,如:塞音擦音化,塞音塞擦音化,不送气化。4~、5~6岁组听障儿童塞音/g/、/p/、/k/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3~岁组(P<0.05),助听器佩戴时间大于2年的听障儿童塞音/p/、/t/发音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小于2年的儿童(P<0.05)。结论听障儿童塞音发音清晰度落后于健听组儿童,生理年龄、听觉干预的时间对听障儿童部分塞音发音的正确率有影响,需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onsonant error patterns of Dutch prelingually deaf CI children with prelingually hearing-impaired hearing aid (HA) children. The authors hypothesized that subjects using conventional hearing aids would have poorer consonant production skills. Additionally, the impact of the age at implantation (CI) and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HA) was determined.

Methodology

This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29 prelingually deaf CI children (m.a. 9;0 y) and 32 prelingually hearing-impaired HA children (m.a. 9;11 y) who received their first hearing aid before the age of 2 years. Nineteen CI children were implanted before the age of 5 years. Nine HA children had thresholds above 90 dB (range: 91-105 dB), 15 between 70 and 90 dB (range: 72-90 dB) and 8 below 70 dB (range: 58-68 dB). Speech samples of all the children were elicited by means of a picture naming test and were video-recorded for further phonetic and phon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Considerably more phonetic and phonologic errors were observed in the HA children with thresholds above 70 dB (range: 72-105 dB). No notable differences could be found between deaf CI children and HA children with thresholds below 70 dB. Even children implanted after the age of 5 years showed significantly fewer phonetic and phonological errors than HA children.

Conclusion

The consonant production of implanted children is more adequate than the consonant production of HA children with a hearing loss of 70 dB or more.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even after the age of 5 years, implantation can still have an advantageous effect on a child's consonan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康复训练的4岁和5岁听障儿童听觉记忆发展的特征及其与同龄正常儿童的差别。方法根据记忆广度法对4岁和5岁正常儿童及经康复训练半年以上的听障儿童各15例分别进行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汉语词汇的听觉记忆容量测试,记录其听到中文词汇声音后正确指认对应图片的最大个数,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①4岁正常儿童的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词汇平均听觉记忆容量分别为3.00、2.87、2.67个词汇,5岁分别为3.93、4.13、3.53个词汇;4岁听障儿童的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词汇听觉记忆容量分别为2.53、3.07、2.60个词汇,5岁分别为3.27、3.47、3.13个词汇。②听力情况主效应不显著(F=3.567,P>0.05),年龄主效应极其显著(F=28.006,P<0.01),音节数主效应极其显著(F=9.495,P<0.01),各因素间无交互作用。结论①4岁和5岁正常儿童与经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无明显差别,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②儿童听觉记忆受音节数的影响较大,对双音节词汇的听觉记忆优于单音节和三音节词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3~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单元音共振峰的平均值与健听儿童的差异,为指导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语音工作站采样分析,让10名3~6岁的极重度听障儿童在自然舒适状态下发/a/、/o/、/e/、/i/、/u/、/ü/6个元音,每个音持续3 s以上,并截取各声样中的3 s平稳段进行声学参数的检测和分析.同时,与同年龄段健听儿童的数据做对照.结果 听障组6个单元音的3个共振峰与健听组相比较,所有元音的F1无显著性差异(P>0.05);元音/o/和/u/的F2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元音的F2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元音的F3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极重度听障儿童的单元音共振峰与健听儿童有差异,这可能是引起听障儿童发这些元音不清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汉族、纳西族、白族下沉儿童噪音声学和电声门图参数正常值及二者回差异。方法:对3个民族中951例4~8岁正常儿童用电子计算机及Dr.speech系统软件进行噪音声学6项及电声门图6项参数检测,并对同年龄组的声带小结和局部增厚患儿30例进行检测。结果:测出3个民族的儿童噪音声学和电声门图主要参数(1)基频微扰(2)基叔微扰(2)振幅微扰(3)平均基频(4)基频方差(5)噪声能量),并列表对比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助听设备类型、佩带年龄、主要语言输入者的文化程度对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细节句子测试成绩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听障儿童,其中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各16例,佩戴助听设备年龄小于2岁和大于2岁组各16例,主要语言输入者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例,初中以上18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EARS)中的语言细节句子分别对其进行测试。结果助听设备类型主效应显著[F句子(1,24)=11.37,P<0.01;F词语(1,24)=6.80,P<0.05],人工耳蜗组得分(M句子=8.06,M词语=56.25)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M句子=6.19,M词语=51.63);佩带年龄主效应在词语水平上显著[F词语(1,24)=4.49,P<0.05],小于2岁组平均分(M=56.44)高于大于2岁组(M=51.44);主要语言输入者文化程度主效应显著[F句子(1,24)=8.55,P<0.01;F词语(1,24)=4.43,P<0.05],初中以上组句子和词语平均得分(M句子=7.72,M词语=55.33)均显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组(M句子=6.36,M词语=52.14)。结论助听设备类型、佩戴年龄以及主要语言输入者的文化程度可影响听障儿童的语言细节句子测试成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比较研究,为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对象包括18例人工耳蜗植入和40例配戴助听器的先天性语前聋儿童,先在自由声场测试双耳裸耳听阈,根据装置使用时间和平均裸耳听阈值分组,测试并比较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封闭项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识别率.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间≥2年组儿童的韵母、声母和单音节词识别率明显高于<2年组患者.助听器使用时间≥2年组的各测试项识别率与<2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但与平均裸耳听阈>70 dB HL但≤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重度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能获得比助听器使用者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