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腰椎CT(250mA)和低剂量胸部CT(80mA)两组扫描参数对欧洲脊柱体模(ESP)重复扫描10次,QCT测量ESP椎体骨密度、计算准确度误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搜集既行低剂量胸部CT、又因其他原因行腰椎CT 的40例患者,两次扫描间隔不超过1个月,QCT测量T12~L2椎体骨密度并分析结果。一组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2椎体骨密度资料,分析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间相关性、并比较筛查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推荐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50mA和80mA两组间ESP “L1、L2、L3”椎体骨密度准确度误差及40例患者T12、L1、L2椎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1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分别为157.104±33.480、153.352±33.299,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r=0.988,P<0. 05)。筛查法与推荐法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47,P<0. 05)。结论:低剂量胸部CT与QCT一站式扫描,能同时满足肺筛查和评估骨密度需求,并且能降低辐射剂量、节约医疗成本及患者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模型研究,探讨低mA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对腰椎骨密度(BMD)准确度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GE Revolution原型机,在5种不同的剂量水平(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0、60、80、100和120 mA),对欧洲腰椎体模(ESP)进行扫描,并分别进行多模型数据迭代重建(ASiR-V)(权重0、20%、40%、60%、80%和100%)。分别在L1、L2和L3正中间置感兴趣区(ROI),测量其CT值、噪声,并计算其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在不同剂量水平和不同迭代权重比例条件下的骨密度值。结果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与管电流呈正相关关系(r=1)。在不同辐射剂量、同一迭代权重下,ESP (L1,L2和L3)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辐射剂量、不同的迭代权重条件下,ESP (L1,L2和L3)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BMD准确度误差均在6%以内。结论 ESP腰椎BMD进行重复性测量,120 kV、40 mA低剂量条件下,不影响BMD准确度,实现腰椎定量CT (QCT)的准确测量,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可以适当增加ASiR-V权重比例,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下重建矩阵对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量值的影响。方法:使用联影uCT760 CT机,采用两种剂量水平(管电压120kVp管电流150或30mAs)对欧洲标准脊柱体模(ESP)和QCT校准体模进行扫描。基于原始扫描数据,分别采用512×512、768×768、1024×1024三种矩阵进行图像重建。将重建图像传输至QCT-pro工作站进行体模内各椎体(V1、V2、V3)BMD的测量,基于椎体标定值,计算测量值的相对误差(R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重建矩阵下椎体骨密度相对误差差异。回顾性将在本院行胸部HRCT和胸部低剂量CT(LDCT)的各4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图像分别采用512×512和1024×1024矩阵进行图像重建,然后由两位医师分别独立进行椎体(Th12和L1)BMD的测量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重建矩阵图像上测得的Th12和L1椎体的BMD值及两者均值的差异。结果:150和30mAs两种剂量水平下不同重建矩阵之间ESP体模中V1、V2、V3及V平均的BMD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重建矩阵两种剂量(150和30mAs)之间V1、V2、V3及V平均的BMD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测量的患者椎体BMD值的一致性较好(ICC=0.978~0.990>0.75)。不论是HRCT图像还是LDCT图像,512×512和1024×1024两种重建矩阵之间测得的T12和L1的BMD值及两者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重建矩阵对QCT椎体骨密度测量值无显著影响,胸部HRCT和LDCT扫描均可用于筛查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肺结节模型低剂量扫描及薄层重建对结节CT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及薄层重建对肺结节CT值的影响.方法 选用CT值为-900 HU的塑料模拟肺基底,用直径不同的球体模拟肺结节(直径分别为20.0、10.0、5.0 mm及2.5 mm);每种直径的结节分别由3种不同材料(其CT值分别为:100 HU、60 HU及-100 HU).肺基底中央固定由上述3种材料分别制成的3个圆柱体(半径为10.0 mm、长为50.0 mm),其CT值作为每种材料的准确CT值.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层厚5.0 mm、扫描间隔5.0 mm、螺距0.938:1、扫描时间0.8 s/r,改变管电流(20~120 mA,间隔10 mA)重复扫描肺结节模型.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间隔0.625 mm,标准重建算法.在工作站上测量重建层厚为5 mm及0.625 mm条件下肺结节的CT值及SD值(直径为2.5 mm结节未测量).统计分析不同扫描剂量、不同重建层厚对结节CT值及标准差(SD)值的影响. 结果 ①在层厚为0.625 mm时:直径为5.0 mm、密度为-100 HU的结节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测得CT值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0.05);其它结节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测得CT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所有结节的SD值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且管电流越小,SD越大.②在层厚为5.0 mm时:相同密度结节(直径20.0 mm、10.0 mm、5.0 mm)CT值与标准CT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采用薄层重建(层厚0.625 mm)时:直径为20.0 mm结节的CT值与标准CT值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为10.0 mm及5.0 mm结节的CT值与标准CT值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CT值与标准CT值间的差值明显减小.结论 在低剂量条件下扫描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得肺结节的CT值(直径较小、密度较低的结节不能准确测得结节CT值),同时随着剂量的减低噪声明显增大;采用薄层重建能提高小结节CT值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2~L4椎体的骨密度变化趋势,并比较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结果的差异。资料与方法从多中心合作数据库中选择11443名志愿者数据进行L2~L4椎体骨密度(BMD)分析,其中11081名志愿者选用DXA检测椎体BMD值,男性2158名,女性8923名;362名志愿者选用QCT检测椎体中间松质骨BMD值,男性170名,女性192名,比较二者测量各腰椎BMD的差异。结果 DXA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F=74.450,P<0.05;女性:F=605.388,P<0.05),从L2~L4呈增加趋势;QCT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F=1.291,P>0.05;女性:F=1.653,P>0.05)。结论 QCT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积骨密度测量技术,能更准确地测量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受检者椎体内不同感兴趣区(ROI)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差异,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对206例受检者进行腰椎检查(99例经GE64排螺旋CT扫描,107例经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扫描数据,通过Mindways QCT PRO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使用软件的3D测量模式进行测量,ROI分别放在每个椎体的上、中、下1/3部位,分别测量L1~L3椎体上、中、下3个部位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 L1~L3椎体上、中、下平均BMD分别为(116.75±47.73)mg/cm3、(126.37±47.63)mg/cm3和(123.77±52.67)mg/cm3,椎体内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内各部分骨密度相差<8%。结论腰椎椎体内BMD存在区域性差异,QCT BMD测量时应选择相同的感兴趣区以减少误差,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欧洲腰椎体模(ESP)作为标准评估多中心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误差。材料与方法2个中心(3台CT分别是东芝64排CT、东芝16排CT及GE64排CT)按照常规腰椎定量CT骨密度测量条件和方法对欧洲腰椎体模(ESP)进行重复测量各10次;另外4个中心(CT分别是东芝64排、东芝16排、西门子64排、GE双排)分别用欧洲体模(ESP)扫描测量一次。结果 3台QCT(CT顺序依次是东芝64排,东芝16排,GE64排)对欧洲体模测得的相对精密度CV分别是0.512%、0.523%、0.514%。7台QCT机器间的精密度误差CV分别是L14.213%、L22.752%、L34.786%。7台CT的准确度变化范围和平均值(括号因数值)分别为L11.20%~8.79%(5.1);L2-0.25%~9.15%(3.8);L3-7.03%~5.69%(-0.5)。结论参与研究的多中心QCT系统的机器内精密度、机器间精密度及准确度较好,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体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值与双能X线(DXA)、定量GT(QCT)所测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152例女性志愿者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胸腰椎侧位(T4~L4)X线平片,并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对其进行评阅;腰椎(L2~L4)DXA和QCT骨密度测量;腰椎常规行MR矢状面T2 WI、T1 WI和横断面T2 WI扫描;MR常规扫描结束后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序列(SS-SE-EPI DWI)[扩散敏感因子(b)=500 s/mm2]进行L2~L4椎体横断面DWI扫描,并使用GE-Functool分析软件测量相应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加,椎体ADC值呈逐步降低趋势.L2~L4椎体平均ADC值(0.241×10-3 mm2/s)与相应椎体平均骨密度DXA(I.038 s/cm2)、QCT(104.2 mg/cm3)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61、0.731,P值均<0.01).结论 DWI可在常规2腰椎MRI基础上无创性评估椎体骨髓变化状况,进而来评估骨髓的变化对于骨量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层厚的CT肺血管成像(CTPA)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CTPA确诊的、准直为0.625 mm的肺栓塞患者,于工作站按1.25 mm、2.5 mm和5 mm层厚行无间隔重建,由2名影像学医师独立阅片,以0.625 mm层厚的CTPA为标准,分析不同层厚的CTPA的诊断结果及其对具体栓子的显示情况.结果 与0.625 mm层厚CTPA相对照,50例肺栓塞患者于1.25 mm、2.5 mm和5 mm层厚CTPA的漏诊率分别为4%、10%和20%,对具体动脉分支有无栓子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0.68和0.5,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34%和0%.结论 1.25 mm层厚的CTPA与0.625 mm层厚的CTPA的诊断价值相似,因此,在工作站行CTPA重建时,重建层厚不应超过1.25 mm.  相似文献   

10.
脊柱定量CT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化CT扫描协议,使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值更精确,辐射剂量更低。材料与方法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SP)与QCT校准体模一起进行不同毫安秒的CT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350mA,层厚1×16mm,床高73cm,扫描范围10cm,视野(FOV)40c,重建矩阵:512×512,重建间距0.8mm。记录CT扫描机上的辐射剂量乘积(DLP)。用标准算法(FC03)和骨算法(FC30)分两组重建欧洲脊柱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FC03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正相关(r=0.401,P<0.05);FC30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无相关性(r=0.216,P>0.05)。两组平均毫安秒与DLP呈正相关(r=0.999,P<0.01)。FC03组与FC30组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9,P<0.01)。FC03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0,P<0.01);FC30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6)。结论 QCT扫描重建参数对BMD值有影响。骨算法重建影像除去了影响BMD测量的因素,使测量准确率更高。在制订扫描协议时应充分考虑重建算法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并使扫描参数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螺距(pitch)与有效层厚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和腹部螺旋扫描模式,分别采用pitch为0.562、0.938、1.375、1.75对层敏感度曲线测试模体进行扫描,重建层厚0.625进行重建;然后使用Sensation 16层螺旋CT和腹部螺旋扫描模式,分别以pitch为0.5、0.75、1.0、1.25、1.5对层敏感度曲线测试模体进行扫描,重建层厚0.75mm进行重建.分别制作两种CT不同pitch的层敏感度曲线,求出有效层厚.结果 对于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不同pitch时测试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732、0.918、0.929、0.942mm.对于Sensation 16层螺旋CT,不同pitch时测试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894、0.914、1.048、1.026、1.047mm.有效层厚均大于重建层厚(标称层厚).结论 对于多层螺旋CT,pitch小于1.0时有效层厚随pitch的增加明显增大,pitch大于1.0时pitch的改变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估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老年人骨密度测量(定量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影响。方法 201例老年人(年龄45-80岁,平均59.6岁)均摄正侧位脊柱X线片(正位:L1-4;侧位:T4-L4)用以评估脊柱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骨病或影响骨代谢疾患者除外。腰椎骨关节病X线评估:腰椎X线正侧位(L1-4)所示骨关节病的椎间隙狭窄和椎体、棘突、椎小关节的骨质硬化和增生分别分为0度、1度、2度;椎体骨质增生另分为正常0-3度;采用半定量目视法观察201例胸腰椎侧位X线片并判定其有无椎体压缩骨折。腰椎骨密度采用定量CT双能X线骨密度仪(正位、侧位全椎体、侧位椎体中间)测量。结果 201例176例非椎体骨折者定量CT测量的骨密度结果显示:有、无退行性病变两者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椎体正位测量结果表明:有退行性病变各组骨密度值高于无退行性病变组,特别是椎体骨质增生组更为明显(各组P值均<0.05);退行性病变各组对侧位椎体中部测量结果影响较小。x^2检验结果显示:椎体骨折与椎体退行性各组病变无明显相关(各组P值均>0.05)。结论 对检测腰椎 地性变患者,定量CT、侧位全椎体和侧位椎体和侧位椎体中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优于椎体正位测量,因此建议有严重退行性变者应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  相似文献   

13.
老年男性腰椎的QCT骨密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的价值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16例老年男性进行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检查时通过L_(1~5)椎体中心和腰椎体模中心行轴位扫描。然后对各椎体及体模图像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由腰椎骨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处理,得出个体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及T-Score值、Z-Score值,再将其结果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经分析得出诊断结论。诊断标准参照WHO的标准及国内推荐的标准执行。结果:516例中骨密度正常者24例,占4.7%;骨密度降低者109例,占21.1%;骨质疏松症者318例,占61.6%;严重骨质疏松症者65例,占12.6%。结论: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可较早地反映出老年男性体内骨矿含量的变化,对早期发现和确诊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QCT检查中,需高度重视测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肋骨对双能CT(dual energy CT, DECT)、常规剂量定量CT(normal dose quantitative CT, NDQCT)和低剂量定量CT(low dose quantitative CT, LDQCT)测量欧洲腰椎体模(ESP)骨密度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选用ESP中L1、L2、L3椎体分别代表骨质疏松、骨量减低、骨量正常三种骨密度。以每侧3根新鲜猪肋骨斜行包裹于ESP四周模拟人体肋骨。在有、无肋骨条件下分别使用DECT、NDQCT及LDQCT三种方法连续重复扫描10次,测量并记录其骨密度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在同种扫描方法中,分析有、无肋骨条件下各椎体骨密度值的组间差异;在有肋骨条件下,比较三种扫描方法所得骨密度值间的差异,并计算各椎体骨密度值的测量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RE)及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评价其准确率及精密度。结果 在扫描层面内有和无肋骨时,DECT测得的L1、L2、L3椎体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猪腹部脂肪组织作模型,确定低剂量CT扫描检测脂肪组织的准确性。方法:采用不同剂量和不同层厚,对模型进行扫描。在3个模型上分别设置4条扫描线,每条线相距1 cm。扫描分9组,每组分10 mm,5 mm,2 mm三种层厚,每种层厚分别采用100 mA,50 mA,20 mA剂量扫描。扫描时间1 s。结果:模型扫描显示扫描层厚为10 mm时,剂量100 mA、50 mA、20 mA之间,脂肪CT值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层厚为5 mm时,剂量100 mA、50 mA、20 mA之间,脂肪CT值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层厚为2 mm时,剂量100 mA、50 mA、20 mA之间,脂肪CT值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能准确测量脂肪CT值,可用于区域脂肪定量。  相似文献   

16.
16-MSCT对蝶骨微细骨折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蝶骨微细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蝶骨微细骨折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F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61例,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阅片;按不同层厚计算微细骨折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61例均查出有微细骨折,每例1~35处不等.分组比较微细骨折的显示率:①0.6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100%;②1.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89.52%;③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53.33%;④5mm层厚的显尔率为30.95%;以上分组比较经统计学(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均有检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扫描层厚与显示效果间存在线性趋势,即层厚越薄显示效果越好.结论:16-MSCT趋于各向同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重建层厚越薄、微细骨折显示越清楚,即0.625mm层厚的微细骨折显示率明显优于1.25mm、2.5mm及5mm层厚.作者认为对可疑蝶骨微细骨折的病例应常规做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有利于减少蝶骨微细骨折的漏诊,提高诊疗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验薄层厚、低电流MSCT是否能够准确测量CT值。方法:利用MSCT,在常规层厚(1.25、5和5mm)、电流(200、300和400mA)和薄层厚(0.625mm)、低电流(150、175和200mA)条件下测量体模内不同类型的血栓的CT值。对3枚血栓在不同层厚、电流条件下测得的CT值和像素噪声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研究不同性别的差异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椎常规MR及DWI扫描,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和600 s/mm2),矢状位扫描,测量L2~4椎体ADC值.随即行L2~4椎体QCT检查,采用Mindways公司QCT分析软件进行BMD测量,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协会(ISCD)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各组间的差异,分析ADC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无相关性(P>0.05).(2)女性ADC值随BMD减少而降低,骨量正常组[ADC值(0.450 ±0.130)×10-3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3±0.068)×10-3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7±0.04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07,P< 0.05).(3)在骨量正常组中,女性ADC值[(0.450 ±0.130)×10-3mm2/s)]高于男性[(0.310 ±0.087)×10-3mm2/s](P<0.01).结论 腰椎骨髓扩散有性别差异,女性腰椎ADC值与BMD呈正相关,DWI可对女性骨质疏松的椎体做定量评价,可以反映BM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经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上下终板钙化情况。结果 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0.75%,DXA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8.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01)。67例患者中,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35例(52.24%),腹主动脉钙化21例(31.34%),椎体上下终板钙化21例(31.34%)。结论 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骨髓瘤患者中作为骨质疏松评价手段,有更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深度学习迭代重建(DLIR)算法与常规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对儿童头颅外伤CT图像噪声和图像纹理的优化程度及图像显示效果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7—1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80例儿童头颅CT,扫描方案为低辐射剂量轴扫,电压120 kV,电流150~220 mA。将得到的原始数据重建为5 mm厚层与0.625 mm薄层的脑窗、骨窗图像,分别重建为50%ASIR-V、高权重DLIR图像(DL-H),共8组图像。应用4分制主观评价脑沟脑室、脑灰白质与颅骨显示情况,并统计各组图像的病变数量;客观评价测量基底节层面的灰质和白质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同时在同层面测量模糊程度指数,比较两种图像重建方法的差异。结果 相较于50%ASIR-V图像,2种层厚的DL-H均可以提升脑沟脑室、脑实质显示能力(W=5.5~22.2,P均<0.05),5 mm的50%ASIR-V与0.625 mm的DL-H图像脑沟脑室、脑实质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0.9、2.0,P=0.32、0.05)。骨质显示能力方面,所有图像均可以达到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