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骨量正常和骨量减低以及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BMD)、肝脏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组织(VAT)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男受试者398人,年龄20~85岁,平均50.0±16.3岁。骨量正常组230人,骨量减低组118人,骨质疏松组50人。女受试者468人,年龄21~91岁,平均53.5±16.0岁,骨量正常组219人,骨量减低组127人,骨质疏松组122人。应用QCT测量受试者BMD、肝脏脂肪含量和VA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男女性3组间肝脏脂肪含量和VAT有无差别。对测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评价BMD、肝脏脂肪含量和VAT的相关性。结果:男肝脏脂肪含量(F=1.248,P=0.288)3组无统计学差异;VAT(F=19.48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肝脏脂肪含量(F=6.686,P=0.001)、VAT(F=85.228,P<0.00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BMD与肝脏脂肪含量(P=0.258)不相关,BMD与VAT(R=-0.309,P<0.001)呈负相关;肝脏脂肪含量与VAT(R=0.450,P<0.001)呈正相关。女BMD与肝脏脂肪含量(R=-0.139,P<0.001)、BMD与VAT(R=-0.514,P<0.001)均呈负相关;肝脏脂肪含量与VAT(R=0.446,P<0.001)呈正相关。结论:男BMD与和VAT呈负相关,肝脏脂肪含量和VAT呈正相关,而女BMD与肝脏脂肪含量和VAT均呈负相关,肝脏脂肪含量和VAT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定量CT(QCT)和MR mDixon-quant对健康人群肝脏脂肪含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对21位男性和32位女性健康社区居民进行腹部QCT和MR mDixon-quant扫描,QCT分别采用标准计算公式(测量结果记为Fat%QI)和校正后的计算公式(测量结果记为Fat% QR)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并采用MR mDixon-quant测量肝脏脂肪分数(测量结果记为Fat% mD)。比较男、女两组之间的肝脏脂肪含量的测量结果有无差异,比较总体样本QCT与MR mDixon-quant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并计算相关性系数。结果:QCT及MR mDixon-quant的测量结果均显示,男性与女性的肝脏脂肪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样本的Fat%QI和Fat% QR分别为(-0.09%±4.88%)和(8.66%±4.41%),Fat%QI显著低于Fat% mD(P<0.01),平均差值为(-6.42%±2.44%),而Fat% QR显著高于Fat% mD(P<0.01),平均差值为(2.33%±2.36%)。Fat%QI、Fat% mD的相关程度(r=0.708,P<0.01)与Fat% QR、Fat% mD的相关程度(r=0.707,P<0.01)近似。结论:与MR mDixon-quant的测量结果相比,使用重新校正的计算公式的QCT能够准确测量中国健康人群的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大腿上端软组织三维CT参数在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因跌倒行髋部CT检查的老年女性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人工测量骨折健侧及未骨折组右侧大腿上部肌肉体积(VMT)、肌间脂肪体积(VIMAT)、皮下脂肪体积(VSAT)以及T20(小转子上方20mm处)股骨颈长径皮质比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CT参数的差异。结果:30例低能量髋部骨折患者与34例未骨折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无统计学差异。骨折组T20长径皮质比率及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均明显小于未骨折组(11.59%±1.42 vs 14.31%±2.55,P<0.001;299.80±42.32 mm3 vs 323.79±39.82mm3,P=0.023)。结论:除股骨颈骨皮质厚度,CT测量的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可作为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4.
贾鹏  李娜  程晓光  周丹 《放射学实践》2018,(11):1198-1201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南京和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对两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及各年龄段骨丢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7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6.0±13.0岁);南京明基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960例,年龄21~80岁(平均47.61±10.18岁)。结果:北京地区腰椎BMD低于南京地区(F=16.845,P<0.01);两地区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1~40岁年龄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分别为(164.21±22.86)mg/cm3、〖JP3〗(171.76±23.15)mg/cm3和(181.63±21.40)mg/cm3、(190.57±30.12)mg/cm3。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13.8%;南京地区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5.4%。5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低于男性;6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45%,男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30%。成人BMD与年龄(r=-0.637,P<0.01)、身高(r=0.056,P<0.05)、体重(r=-0.068,P<0.01)和BMI值(r=-0.088,P<0.01),相关但腰椎BMD与地区、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地区与年龄是BMD的影响因素(r=0.663,P<0.01)。结论:南京地区QCT测定腰椎BMD高于北京地区。虽然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达峰时间稍晚,但两地区骨丢失曲线及累计骨丢失率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腹部脂肪、肝脏脂肪含量及骨密度(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48例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532例,女916例,据年龄、性别、骨质疏松程度、脂肪肝程度分组,分别比较腹部脂肪、肝脏脂肪与BMD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BMD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642,P<0.001)。男脂肪肝患病率较女高(P<0.001),肝脏脂肪含量与BMD之间呈正相关(r=0.061,P=0.020),与腹部总脂肪(TAT)、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亦呈正相关,其中与TAT关系最紧密(r=0.768,P<0.001)。BMD与女VAT(r=-0.260,P<0.001)、TAT(r=-0.128,P<0.001)之间呈负相关,与男VAT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109,P=0.012)。结论: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低,而与肝脏脂肪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肝脏脂肪含量可能是BMD的保护因素,而VAT可能是BMD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腰椎骨密度(BMD)与正常人群的差异,以及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2年2月以精神障碍症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600例患者作为患病组,年龄30~86岁,平均49.5岁。618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与患病组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基于性别分层对患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积BMD进行对比分析,并与腰椎BMD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精神障碍患者腰椎B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1.0±40.5)mg/cm3 vs (147.3±37.0)mg/cm3,t=6.16,P<0.001);性别分层下,两性别精神障碍患者BM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男性:(129.3±36.6)mg/cm3 vs (152.5±31.3)mg/cm3,Z=6.940,P<0.001;女性:(132.6±43.8)mg/cm3 vs (142.4±41.2)mg/cm3,Z=-2.510,P=0.012]。多元线性回归提示腰椎BMD与患精神类疾病具有显著相关(B=-16.341,P<0.001),与年龄显著相关(B=-2.340,P<0.001)。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障碍患者BMD明显减低。腰椎BMD与患精神类疾病以及年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分析不同年龄、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女性300例,年龄25~85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n=82)、中年组(n=132)、老年组(n=86),根据不同生理时期分为3组:绝经前组(n=169)、围绝经期组(n=33)、绝经后组(n=98);测量其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体重指数(BMI)。数据上传至Midways pro 6.1QCT分析系统,测量L1~L2椎体BMD、脐水平腹部脂肪面积(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腰椎平均骨密度(vBMD)及腹壁脂肪面积(SFA)。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体重、臀围、腰围、腰臀比及BM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前后女性体重、腰围及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中年组,不同年龄组的vBMD、FA、VF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的vBMD与FA、VFA及SFA呈负相关,老年组的vBMD与BMI、VFA呈正相关(P<0.05)。绝经前组的vBMD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和围绝经期组,围绝经期组的vBMD显著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后组和围绝经期组的FA、VFA显著高于绝经前组;绝经前女性vBMD与VFA呈负相关,围绝经期女性vBMD与FA、VFA呈负相关,绝经后女性vBMD与VFA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组织的关系较为复杂,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生理时期两者关系各异,对于围绝经期而言,脂肪组织与雌激素可能共同参与对机体BMD的调节,因此需定期检测BMD及脂肪含量,对骨质疏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绝经妇女肌肉力量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2名健康绝经妇女进行肌肉力量和骨密度测试。运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4)和股骨骨密度,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量髋关节和腰背屈、伸肌群向心收缩和等长收缩肌力。结果:(1)绝经妇女髋关节90o等长伸肌力和等速屈肌群(90o/s)肌力分别为175.73±51.31 Nm、44.31±11.16 Nm,腰背屈、伸肌群30o/s等速肌力分别为65.36±18.96 Nm、127.35±35.99 Nm;(2)全身骨密度、L1-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分别为1.07±0.08/g/cm2、1.07±0.15 g/cm2、0.90±0.18 g/cm2;(3)髋关节90o等长伸肌力和等速屈肌群(90o/s)肌力与股骨颈骨密度、Wards三角骨密度、股骨的骨密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分别与全身骨密度有相关关系(r=0.359,P<0.01;r=0.361,P<0.01);髋关节90o等长伸肌力与L1-4骨密度相关(r=0.356,P<0.01);(4)腰背屈、伸肌群30o/s和60o/s等速肌力均与L1-4骨密度显著相关(r=0.396,P<0.01;r=0.390,P<0.01;r=0.341,P<0.05;r=0.295,P<0.05)。结论:绝经妇女髋关节肌力与全身骨密度显著相关,腰背屈、伸肌群肌力值与L1-4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矫正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后凸畸形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发生单个椎体OVCF并于我院行PKP治疗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椎体前缘高度(Ha)、中间高度(Hm)及椎体后凸角。术后24h及随访6个月复查VAS评分,椎体Ha、Hm及后凸角。对△VAS和△后凸角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与其相关的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VAS和△后凸角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椎体Ha、Hm在术前、术后和随访中逐渐上升(椎体Ha分别为63.90%±11.82%、76.88%±11.86%、76.38%±11.82%;椎体Hm分别为67.34%±12.51%、81.26%±12.52%、80.72%±12.46%),椎体后凸角、VAS逐渐下降(后凸角分别为17.84°±7.85°、12.39°±6.58°、12.41°±6.57°;VAS分别为8.27±1.44、4.45±1.91、3.26±2.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严重程度、骨水泥渗漏、术前VAS评分与△VAS存在线性关系,其拟合方程为△VAS=4.124-0.554×骨折严重程度-1.359×骨水泥渗漏+0.319×术前VAS评分(R2=0.399)。骨密度、术前后凸角与△后凸角存在线性关系,其拟合方程为△后凸角=6.236+1.375×骨密度+0.199×术前后凸角(R2=0.795)。结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OVCF后凸畸形的矫正程度主要与骨密度有关,其拟合方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后凸畸形的矫正程度。  相似文献   

10.
宋淑军  王维华 《人民军医》1998,41(10):601-603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是老年妇女常见的代谢性骨病。美国90%髋骨骨折发生在50岁以上,其中80%为女性〔1〕。因此老年妇女骨质丢失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们检测了不同年龄和不同绝经状况妇女前臂桡骨骨密度,探讨了绝经与年龄对妇女骨密度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自然绝经妇女80例,无肝、肾、内分泌系统疾病,无乳腺癌及生殖系统肿瘤,近一年内未用过激素,其中36例年龄在52~59岁,按绝经年限不同分成两组,绝经1~5年组,平均年龄55.05±0.45岁,平均绝经年限4.06±0.26年,而绝经6~20年组平均年龄55.06±0.65岁,平均绝经年限为10.69±0.9…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采用定量CT(QCT)研究HIV/AIDS男性患者接受含替诺福韦(TDF)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募集HIV/AIDS男性患者443例,按接受HAART的时间分组:<3月组、3~6月组、6~12月组、12~24月组、>24月组和未治疗组(对照组)。搜集并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及骨密度情况。结果:治疗时间3~6月组[(143.05±32.26)mg/cm3]、6~12月组[(139.47±37.35)mg/cm3]、12~24月组[(142.14±37.05)mg/cm3]的骨密度值均小于未治疗组[(163.61±36.17)mg/cm3](P均<0.05)。治疗组骨密度值明显小于未治疗组骨密度值(P=0.0002);治疗时间3~6月组、6~12月组、12~24月组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发生率(27.91%,27.85%,35.19%)均高于未治疗组(12.07%)(P<0.05)。治疗组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发生率(24.46%)明显高于未治疗组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发生率(24.46% vs 12.07%,P=0.0050)。年龄、体重、HAART时间是本组患者接受本方案后发生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QCT可监测HIV/AIDS男性患者HAART(含TDF方案)后骨密度变化,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高峰期发生于治疗6~12月,之后骨密度缓慢减低并逐渐稳定后回升,24月后逐步恢复接近治疗前水平。对年龄>50岁、体重<60kg的男性HIV/AIDS患者HRRT治疗后需特别重视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并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是较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目前认为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及预测骨折的可靠方法。国内关于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的文献报道较多,而用DXA测量全身BMD,同时取得脂肪含量数值而评估绝经后妇女体态肥胖程度,并了解骨密度值与脂肪含量关系的报道很少。为此,我们在此方面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8例患者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测量true-FISP序列上肝/腰大肌信号强度比值(SL/PM),并与非增强CT检查肝/脾CT值比值(CTL/S)结果对比。结果:528例患者CT检查诊断脂肪肝阳性病例组107例,阴性组421例,两组间肝脏CT值(CTL)、CTL/S、SL/PM均有显著性差异,脾脏CT值(CTS)无统计学差异,CTL、CTS、CTL/S、SL/PM分别为(38.88±12.66)HU、(60.80±5.66)HU(t=-17.46,P<0.001);(53.22±3.85)、(52.49±3.65)(t=1.832,P=0.07);(0.73±0.24),(1.16±0.10)(t=-18.43,P<0.001);(0.73±0.24)、(1.56±0.28)(t=-23.02,P<0.001)。SL/PM与CTL/S正相关(r=0.43,P<0.001)。SL/PM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14,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P<0.001),Kappa值0.797(P<0.001),敏感度为88.8%,特异度为94.3%,误诊率5.7%、漏诊率11.2%、总的符合率93.2%、Youden指数83.1%、比数积130.95、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94.3%。对轻、中、重度脂肪肝诊断的AUC分别为0.857、0.942、0.983(P<0.001),敏感度82.6%、100%、100%,特异度86.5%、80.5%、80.2%。结论:true-FISP序列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当发现肝脏信号强度减低且接近或低于腰大肌时可作为诊断标准,对中、重度脂肪肝的诊断效果高于轻度脂肪肝。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腰椎CT(250mA)和低剂量胸部CT(80mA)两组扫描参数对欧洲脊柱体模(ESP)重复扫描10次,QCT测量ESP椎体骨密度、计算准确度误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搜集既行低剂量胸部CT、又因其他原因行腰椎CT 的40例患者,两次扫描间隔不超过1个月,QCT测量T12~L2椎体骨密度并分析结果。一组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2椎体骨密度资料,分析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间相关性、并比较筛查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推荐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50mA和80mA两组间ESP “L1、L2、L3”椎体骨密度准确度误差及40例患者T12、L1、L2椎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1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分别为157.104±33.480、153.352±33.299,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r=0.988,P<0. 05)。筛查法与推荐法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47,P<0. 05)。结论:低剂量胸部CT与QCT一站式扫描,能同时满足肺筛查和评估骨密度需求,并且能降低辐射剂量、节约医疗成本及患者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腰椎BMD和血尿酸(S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8月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1622例,其中男923例,女699例,年龄40~93岁,平均(55.28±10.17)岁。询问研究对象既往史,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尿酸,并将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分别分成尿酸正常组和高尿酸组。采用QCT软件测量腰椎BMD,根据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分析不同性别中老年人腰椎BMD与血尿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男性人群中高尿酸组的腰椎BMD水平稍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7,P>0.05),女性人群中高尿酸组的腰椎BMD水平低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1)。男性人群中,三组随骨量的减少,血尿酸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5)。女性人群中,三组随骨量的减少,血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腰椎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487,P<0.01),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1,P>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血尿酸均呈负相关(r=-0.750,-0.263,均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女性人群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腰椎BMD下降。血尿酸水平与中老年女性腰椎BMD呈负相关,未发现血尿酸与中老年男性腰椎BMD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以Soxhlet化学萃取法的测量结果为参考标准,探讨定量CT(QCT)对离体动物肝脏标本脂肪含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选取5块猪肝、5块鹅肝和10块鸭肝,分别使用QCT和Soxhlet化学萃取法测量每个样本的脂肪含量。对QCT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Fat%Q)和Soxhlet化学萃取法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Fat%S)进行比较,并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Fat%Q与Fat%S之间的关系。结果:Soxhlet化学萃取法测得的猪肝、鸭肝和鹅肝的脂肪含量分别为0.5%~2.3%、7.2%~21.0%和35.0%~52.6%,QCT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低于Soxhlet化学萃取法,但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高度相关(r=0.962,P<0.001),Fat%S可以通过线性方程Fat%S=0.74,Fat%Q+7.272 (r2=0.965,P< 0.001)进行预测。结论:以化学Soxhlet萃取法作为验证参考标准,使用常规CT和QCT体模能够准确测量离体动物肝脏样本的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对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和定量CT所测腰椎骨密度的影响。资料和方法采用DXA及QCT分别测量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患者。其中DXA检查患者12092例,年龄12~95岁,女性9788例,男性2304例,平均年龄58.9岁。QCT检查患者495例,年龄18~88,女性310例,男性184例,平均年龄为62.0岁。DXA和QCT测量L2~4椎体的平均骨密度。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结果 DXA骨密度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r=0.479,决定系数r2=0.229。DXA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r=0.289,r=0.235;对应决定系数r2=0.084,r2=0.055。QCT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都为弱相关,r=0.155和r=0.129;决定系数分别为r2=0.024,r2=0.017。QCT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31。结论体重与DXA与QCT所测得骨密度都存在明显相关,但QCT相关性较弱;QCT骨密度测量结果受身高、体重影响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PFLP)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驻马店段庄孙全贵骨科医院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PFLP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29.631、22.162,P均<0.00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助行器辅助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17.842、12.135、43.875、18.229,P均<0.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9.246,P<0.001),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2.538,P<0.001);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2%,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23%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肌少症、腰椎骨密度(BMD)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63例患者(肝硬化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者行腹部CT平扫。采用QCT Pro软件测量在每例受试者L3椎体水平骨骼肌面积(SMA-L3)、腰椎BMD、肝脏脂肪分数(Fat%-QCT)。根据Child-Pugh评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三组。L3椎体水平骨骼肌指数(SMI-L3)为SMA-L3/身高2。根据男性患者SMI-L3<50cm2/m2,女性患者SMI-L3<39cm2/m2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结果:肝硬化组SMI-L3及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Fat%-QCT高于对照组(P<0.001)。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C级患者的Fat%-QCT高于A级和B级(P<0.001)。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组的年龄高于非肌少症组,腰椎BMD低于非肌少症组(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及合并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和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高;肝硬化伴肌少症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